「親子遊戲」認識子女情緒

發布日期: 2017-03-27

父母盡心盡力照顧子女,為子女提供他們認為最好的教育,但兒童的心靈健康及需要卻往往被受忽略。久以久之,影響到親子關係,子女亦會出現負面情緒及行為問題。

有兩名分別8歲和6歲兒子的全職主婦Karen說:「大兒子雖然是8歲,但好像是10多歲的孩子,十分反叛,不聽大人講,細兒子就有情緒及行為上的問題,很容易哭,尤其在與哥哥有衝突時,哭得更嚴重」。Karen辭職做全職主婦前,經常要超時及在外工作,所以由丈夫負責管教工作,丈夫在管教上感到很大壓力,情緒亦轉差,Karen回家很累,沒有心力理會丈夫及兒子,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到家人情緒及關係。

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黃景麗指,現時在家長教育中太著重行為本身和立即見效,不過人與人的相處沒有「即食麵」,父母要了解小朋友,取得子女信任,一點一滴累積親子關係。因此,香港家庭福利會推出「親子遊戲輔導計劃」,期望透過親子遊戲方式,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輔導員,協助子女克服並預防各種情緒及行為問題,建立健康品格,同時改善親子關係。計劃經理陸月惠表示,除了家長於課堂學習理論外,回家後需與孩子開展特別遊戲時間,並拍一些短片帶回在堂上分享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讓其他家長互相借鏡,學習如何從遊戲中增加子女的自尊及自信,或是發洩出一些情緒。

Karen參與計劃後,更了解兒子的需要,知道如何處理兒子的不安情緒,例如:細兒子早上起床時經常哭,從前她會叫兒子不要哭,要趕時間及催促他,但上了親子遊戲後,原來他們的不良行為,例如他經常哭泣,其實背後是有些情緒及原因,原來他很倦或早上覺得冷,接著Karen 明白要學懂認同子女的感受,並指出為什麼不開心,不會責罵他為甚麼要哭,最後兒子知道媽媽理解自己,便對著媽媽點頭,停止再哭。計劃令Karen得益,發覺親子遊戲並不單單只有治療有用,而是在生活上也能實踐,現時兒子的確少哭了。

黃姑娘期望透過計劃教育家長,讓他們要學習方式去了解及接納子女,而子女亦願意和他們分享。這樣的話親子關係就能成為一個救生圈,協助子女成長,當將來子女遇到困難時,亦能夠承托得起。

Tags: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