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ario Supplement

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M730》社情特輯:永續發展。共享共創

《AM730》社情特輯:永續發展。共享共創

聯合國於2015年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議程,旨在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SDGs共有17個核心目標,其中又涵蓋了169項細項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在2030年之前建立更和平及繁榮的社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重要城市,香港亦有責任配合這些目標,同時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中涉及多個範疇,由消除貧窮、環境保育、健康、平等共融、勞工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以至建構永續經濟等,環環緊扣。
環境、社會、經濟 互相緊扣

第83期【立體焦點】-環境、社會、經濟互相緊扣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是聯合國於2015年制定的全球議程,旨在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SDGs 共有17 個核心目標,其中又涵蓋了169 項細項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在2030 年之前建立更和平及繁榮的社會。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重要城市,香港亦有責任配合這些目標,同時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中涉及多個範疇,由消除貧窮、環境保育、健康、平等共融、勞工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以至建構永續經濟等,環環緊扣。除了政府的努力,企業、非政府組織(NGO)和個人又可如何發揮作用,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環境、社會、經濟 互相緊扣 提及「可持續發展」,不少人聯想起環保、減碳、保育等與環境相關的面向,但除了環境外,經濟與社會層面也十分重要。研究並任教可持續發展課題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 / 管理學系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盧永鴻教授指出,17 項目標涉及社會、經濟與環境範疇,理應平衡發展,惟不同國家或地區各有不同取向與需要,且要顧及優先次序與資源分配,難以同時實現所有目標。 以中國內地為例,經歷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工業化,現正面對許多污染及生態受破壞等後遺症,故執行SDGs 時,國策自然也集中於環境範疇。然而,香港情況有所不同,雖然環保同樣重要,但程度上與內地有所不同,而香港社會正面對其他許多挑戰,也需要集結社會力量共同應對。 著力扶貧及創新 盧教授認為扶貧是香港較為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因本港並非福利國家,且貧富懸殊頗為嚴重,假如市民能共享繁榮,不用只顧為口奔馳,讓社會有更均衡及全面發展。此外,香港是知識型社會,不乏人才,惟缺少天然資源,也難以發展大型工業,因此亦應以創新作為另一重點目標,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潛力,以期永續發展及培養社會韌性。 再者,企業的投入也是關鍵,現時SDGs 與「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已漸趨融合和連結,例如企業著重負責任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從而減少浪費,最終改善環境。盧教授表示,根據多年經驗,無論是在商界推廣ESG、抑或在社會推動SDGs,均要明確向大眾展示相關舉措有何協同效應、影響和價值,不可只把SDGs 或ESG 當成一種責任,更不可因此影響企業盈利或降低生活水平。 對於本港社會福利界而言,各類型社會服務,改善弱勢群體生活質素,促進社會公平和公正,確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健康、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這些目標早與SDGs 不謀而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業務總監譚穎茜博士表示,要達至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協調經濟、社會、環境三個面向的平衡發展,其中,社福界正在著力推動及參與SDG 1「無貧窮」,SDG 5「性別平等」及SDG 10「減少不平等」等目標。 與此同時,極端天氣變得頻繁,香港也要有所行動, 而社福界就著SDG 13「氣候行動」須參與協助弱勢社群應對挑戰;在勞工就業方面,怎樣的經濟結構環境才可以讓不同階層的人士享有SDG 8「體面工作」;以及SDG 9「產業、創新及基礎設施」急速發展,如何回應潛在的數碼鴻溝?又如何藉著科技提升社會服務的效率? 上述問題值得深思與討論,更需要持份者共同設計及推行相應的解決方案。 社聯舉辦「S+ 高峰會暨博覽」 社聯將於5 月2 日及3 日舉辦「S+ 高峰會暨博覽」(S+ Summit cum Expo),提供「共議、共創」的機會。S+ 以「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框架,聚集4,000 名跨界別持份者共議本地與區域性的社會議題。約140 間社福機構、社企及影響型企業將展示其回應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案,期待S+ 能促進持份者協作(Synergy),為社會創效(Social Impact),以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大泥身後的「森林」,予人感覺 無比安舒,可以令人盡力呼吸, 找到可安歇之處。

第83期【立體焦點】-大泥:藝術創作 X 精神健康

要有效落實可持續發展,不單是政府、企業和相關界別的工作,個人也能參與其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3 提到「良好健康與福祉」,這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除了提供優良的醫療服務和疾病防控,心靈上也得支援。 事實上,香港人的心靈健康情況持續令人關注,開心指數跌破新低、精神健康僅僅合格、近9 成港人壓力過大、每7 名市民就有1 人出現精神健康困擾。為改善心靈健康, 大家除向支援服務求助外,亦會尋找不同的「心靈雞湯」, 可能是生活裡看到的一幅圖畫,又或一段暖心文字。 患病反思生命意義 創作「白熊和男孩」的本地圖文作家大泥(陳智華), 除藉筆下的治癒系圖畫和文字故事觸動人的心靈,更希望藉圍爐共聚機會,利用藝術為工具,陪伴有緣結連的人更明白自己,一同製造希望。 大泥2016 年確診鼻咽癌,「你硬撐了很多東西,把很多事情壓抑著,屈在心裡沒有處理,可能我的病都是這樣屈出來」。病癒後,著力學習如何避開令自己生命無益的事情,「好似一些『壞了的人』,避開甚至del(刪除)他; 我覺得生命好重要,條命沒有了就沒有了,人生的力量要留在可關心的人上面。」 這個關心別人意念也貫穿他的創作,早期畫作在報章刊登,不時收到讀者電郵,如有人會把自己失戀經歷投射,看了畫作而共鳴,即使他當初沒有這個動機。後來他再思考創作初心,其實在創作「白熊和男孩」同時,也可能是在安慰自己尋找依賴,「我只不過畫出一個我想像, 或者我希望有的世界,這隻熊世界上可能是不存在。」 圖畫和文字故事觸動心靈 雖然大泥堅拒說自己的畫作可療癒人心, 但確實藉他的作品,心靈受傷的人能得著鼓勵安慰。這旅程的緣起要數回2006 年,他有機會進入大學課堂分享自己的「插畫人生」,然後慢慢連結不同門戶和窗口,開始跟不同組織機構合作,因此接觸不同身、心靈和情緒上有需要的人。大泥不諱言, 自己患過癌症,康復後回看發現對醫病時的情緒有很多體會,令他能更明暸一些病人和照顧者的情緒,「我想個天留番我條命,一定有原因的。」 及至近年,大泥又再發現身邊朋友人到中年,需要面對很多問題,可能是事業開始不穩、需照顧小孩老人, 加上經歷疫情及社會事件,就驅使他創作了一個「森林畫作」,讓讀者有「唞氣」的空間,比較覺得平和Peaceful。 另一方面,他也利用自己專長舉辦工作坊,如邀請同樣患癌症的病人及其伴侶釋放情緒;又跟醫院合作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病人辦活動,「可能透過一個很小的鼓勵,一個很小的活動,原來都有其作用;如果能夠做到一點東西, 能安慰或給身邊的人少少開心和希望,其實已經很好。」 投入精神健康工作 為何藝術創作可成為如此奇妙的工具?大泥說在繪畫時或會把不好的情緒放在作品中,同時還隱含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他最愛在工作坊中著參加者繪出自畫像, 當中的線條形像往往可反映當事人的性格特徵,可以從作品中搵到密碼,令人面對自己,從而可釋放自己。 「每個人都很渴望被明白,有人可以跟你溝通,但自己是否明白自己?只有明白自己,能跟自己相處, 就會學到如何愛自己, 愛真實的自己,人反而會變自在,因為你會原諒和體諒自己。」大泥雖一邊解釋這個自處領悟,同時也強調「孤單不好」,指自己早年畫作角色會單獨出現,但後期總是結伴現身。 同伴的陪伴扮演著一種「我在這裡」般的依賴。踏入2024 年前, 大泥因身邊朋友經歷著極大創傷,至今一年未能走出黑洞,於是啟發他創作由12 幅畫作組成的年曆,並以《hide & seek》作主題,「對方如果需要『匿埋』,不要緊,好好休息, 抖夠了,才出來再擁抱世界;這個都是陪伴,去明白對方,大家留住條命,世界很大,當製造另外一些選擇出來,就是製造了希望。」 他去年新開了工作室本有一連串計劃想法,但終因健康理由令進度不似預期,大泥也在學習如何一步接一步,按自己節奏走2024 年的路,包括未來會跟社福機構及互助組織合作舉辦一些支援小組,亦計劃設計一系列的小書本,以畫作和文字盛載不同的主題。大泥說:「我想個天應該都是要我做這些事吧!」
劏房及天台屋住 戶屬社會上最弱 勢的社群之一。

第83期【立體焦點】-香港樂施會:扶貧 X 氣候變化

全球越來越關注氣候問題,它不但影響人類未來,更衝擊弱勢社群及基層勞工的生活。香港樂施會近年積極關注因氣候變化帶來的社會不公平現象,透過援助、倡議、教育等多管齊下方式,令公眾意識到弱勢社群在極端天氣下面對的困境。香港樂施會總裁曾迦慧表示,現時工作雖見成效,但遠遠未足夠,有不少問題尚待發掘及解決。 聯合國去年召開氣候峰會,探討在全球暖化下,弱勢社群所面對的危機。曾迦慧指出,面對極端天氣,弱勢及基層永遠是受影響最大的群體,因為他們缺乏資源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惡劣環境及破壞,生活越見艱難,最終加劇貧富懸殊,故協助弱勢社群應對氣候變化,也是扶貧工作中重要一環,同時亦呼應聯合國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無貧窮」、「體面工作」和「氣候行動」。 極端氣候打擊弱勢社群 於本港而言,香港樂施會對深受極端天氣打擊的弱勢社群提供即時援助,就去年發生了五百年一遇的黑色暴雨為例,樂施會即時成立緊急支援基金,聯同夥伴團體為受雨災影響的劏房戶及天台屋居民提供即時援助: 「水浸令床舖盡濕、浸沒小型電器,部分單位更有需要即時進行小型工程處理滲水情況,支援基金能夠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又如去年酷熱天氣日數創有史以來新高,不少清潔工友要長期在室外工作,即使在垃圾站內休息,氣溫也十分高。香港樂施會派員到不同地方,向4,000 多名工友派發迷你電風扇,減低酷熱天氣對他們的影響。 除了提供即時援助外,樂施會亦有協助弱勢社群及基層勞工加強氣候適應的能力(Climate Adaptation), 包括聯絡迷你倉公司提供免費倉位供劏房戶安放雜物, 以騰出空間增加單位內的空氣流通,從而降低室溫;與一些初創公司合作,研發可降溫窗貼,紓解劏房戶及天台屋因猛烈陽光令室內溫度上升的問題;與科技公司合作,為戶外工作的工友研發智能手帶,一旦氣溫過高就會發出警報,提醒工友注意過熱問題,減低中暑機會。 至於政策倡議方面,樂施會及一些勞工團體一直向政府提出建議,最終促成「極端酷熱天氣」特別天氣提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和工作暑熱警告等,令清潔工等經常要在戶外工作的工友可以在酷熱天氣下安排時間休息,減少意外及中暑的情況。再者,樂施會一直推動商界參與有關工作,現時商界十分重視ESG, 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管治(Governance),曾迦慧指,氣候變化對弱勢社群的影響正正是屬於ESG 元素,所以不少公司反應積極。她坦言,社會以往甚少討論氣候變化與扶貧的關係,但經過民間努力,近年已逐漸引發更多人積極參與討論。 當然,要令氣候公義獲得更廣泛支持,教育公眾至關重要。樂施會無窮世界教育中心每年為老師及學生舉辦約200 場教育工作坊,當中包括氣候變化對貧窮人士的影響。此外,樂施會去年更舉辦了氣候變化攝影展, 讓公眾對氣候變化為全球帶來的影響有更深入的認識; 並就氣候變化的議題出版繪本,其中一本名為「妖獸吃掉我的家」,講述了氣候變化成為妖獸吃掉人們的家; 另一本名為「最佳的發明」,講述災難發生時,有哪些發明可以幫助災民改善生活,希望小朋友可以透過繪本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 推動「官、商、民」三方合作 隨著社會逐步關注氣候變化對弱勢社群及基層工人的影響,樂施會雖然對進展感到樂觀,但認為仍未足夠。曾迦慧直言,樂施會及民間團體提出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涉及氣候變化的扶貧問題仍未被發掘。樂施會目前將有關扶貧的工作列入最高優先次序, 但她認為單靠民間力量並不足夠,長遠而言必須做到「官、商、民」三方共同合作。 在政府層面,除了要制訂政策外,還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作為香港最大外判僱主,政府應帶頭將保障外判工免受氣候變化打擊的條款寫入外判合約中;至於商界方面,民間團體一些建議必須有商界參與才能成事,例如前文提及的智能手帶,便要依賴創科公司配合研發才成事。有見及此,越多商界企業參與行動,就能幫助更多人。 曾迦慧期望這種「官、商、民」三方合作模式,能夠令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對弱勢社群的打擊。隨著極端天氣頻繁出現,這一群最缺乏資源、最受忽略的基層人士,將承受最大災害,故整個社會必需加快行動,保障氣候公義。
簡澳沙瑪(Mohammad Osama)與隊友相處融洽。 簡澳沙瑪自小就希望成為消防員。

第83期【立體焦點】-香港消防處:少數族裔 X 救災扶危

香港消防處守護市民生命財產,除了不斷在滅火、救援、救護及防火等服務範疇上力求進步,近年亦積極鼓勵少數族裔青少年投身消防工作,並在就業機會、職員培訓及公眾教育方面促進少數族裔平等權利,希望任何人只要有心「救災扶危,為民解困」,都有機會穿上消防制服,為香港市民服務,這就呼應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減少不平等」。 巴基斯坦裔,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簡澳沙瑪(Mohammad Osama)今年26 歲,操一口流利廣東話, 自小志願成為一名消防員。他憶述小時候到學校附近一間消防局參觀開放日,第一次接觸消防員,覺得他們身穿制服很有型格,很有使命感,希望長大後也能成為一位消防員,服務香港,貢獻社會。 簡澳沙瑪的爸爸經常鼓勵他加倍努力,故自小已參加非政府機構(NGO)的活動,認識不同背景的人, 學習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加強他向目標進發的決心。最終他夢想成真,投身成為消防員至今已四年。 少數族裔與華人之間的橋樑 簡澳沙瑪自言小時候很懶散,但人漸成長,加上當了消防員,責任心大了,每天學習,改善自我。身為少數族裔消防員,簡澳沙瑪透過各種工作與活動, 認識到不同社群的人,不但能為言語不通的同鄉服務,更成為少數族裔與華人之間的橋樑,意義非凡。 簡澳沙瑪與同事相處亦非常融洽,他認為最大的關鍵是彼此尊重與溝通。他經常與隊員分享和講解少數族裔文化,例如特定的飲食習慣;而每當隊員工作接觸少數族裔人士時遇上不明白的情況,也會向他請教。隊員之間互相了解,是促進團隊氣氛的關鍵。 其實在成為消防員的路上,簡澳沙瑪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他猶記得第一次投考消防員,便因體能測驗不合格而被淘汰,於是加緊鍛鍊,終於成功過關。至於學習方面,簡澳沙瑪坦言中文程度一般,因此也會v 更加努力。同時,消防處對少數族裔提供充分支援, 令他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消防處於2019 年成立少數族裔青少年發展團隊, 旨在協助少數族裔青少年融入社會、培養正面價值觀及規劃職業路向。團隊亦一直致力透過「共融同行 消防精神」計劃,為少數族裔屬員提供職場上的協助, 以及提升消防處為本港少數族裔提供的服務質素。 消防處建構共融工作環境 負責少數族裔青少年發展團隊工作、駐守消防處招聘訓練及考試組的高級消防隊長潘崇晃表示,自團隊成立以來,一直走進少數族裔社區,現時已有超過340 名隊員。截至今年2 月,團隊與60 間學校、非政府機構及宗教團體合作,舉辦各類活動和節目,包括職業講座、招聘博覽、體能訓練活動以至板球活動, 旨在鼓勵並協助少數族裔青少年投身消防工作。 消防處亦一直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給不同的投考人士。截至今年2 月,消防處有18 名非華裔人員,當中包括5 名消防隊長、10 名消防員、1 名救護員,以及2 名正在消防及救護學院接受訓練的學員。 潘崇晃指出,自2015 年起,消防處因應不同職位,包括消防隊長、救護主任、消防員、救護員,以及消防隊目( 控制), 在投考過程中能力傾向測試(WAT)的試題內,提供中英文試題,便利少數族裔人士理解題目。消防處亦於2016 年在基礎訓練教材及試題加入中英對照,並且容許以英語作答,方便少數族裔同事應試。 另一方面,消防處亦希望增強同事在文化敏感度以及共融工作環境的意識,故定期與同事開會,並且舉辦講座和經驗分享會,加強本地同事與少數族裔同事相處時的應有意識,促進少數族裔的平等權利,建立多元共融的工作環境。 潘崇晃強調,少數族裔人士無論在投考或工作上均有其優勢。少數族裔人士與本地學生的教育和家庭背景不同,思維或會比較創新,在投考過程面試的群組討論中,能帶出不同觀點。 少數族裔同事有著獨特的文化、語言和宗教背景, 當他們到其所屬族裔社區裡進行防火教育或宣傳時, 往往能令當區市民特別有親切感,從而更容易接收相關防火與救護資訊,事半功倍。所以消防處致力培訓少數族裔同事,安排他們到所屬族裔社區裏負責防火宣傳教育,做好預防工作。
L’OCCITANE 雷一鳴(左)及PIE Strategy 陳子丰(右)均認同企業必須加強合作,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

第83期【立體焦點】-B Corp:建構可持續企業

隨著社會對環保及社會議題的認知不斷提升,評價企業是否成功,盈利不再是唯一標準。企業是否重視可持續發展、在社會責任上作更多承擔,已成不可或缺的條件,轉型可持續發展企業,更是大勢所趨。 隨著消費者對ESG, 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與管治(Governance)越來越關注,這又與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不謀而合,各種針對可持續發展企業的認證制度亦隨之出現。2006 年全球非營利機構B Lab 推出B Corp(共益企業)認證機制,按公司管治、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會責任及客戶關係等作出評分, 合符條件的企業會獲得B Corp 認證,以示符合可持續發展企業的要求。 取得B Corp 認證及屢獲「對世界最好」殊榮的可持續發展顧問公司PIE Strategy 聯合創辦人陳子丰分享,很多公司想到可持續發展,首先想起的是成本問題,認為轉型勢必要投入資金購買新設備及為員工提供培訓,但未必可以提高公司盈利。他指出PIE Strategy 深信每個企業都可以成為一股向善的力量,關鍵是要知道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運用到公司的策略中。他稱,有關成本屬可計算範圍,更重要是轉型後除了為企業建立正面形象、幫助建立客戶忠誠度外,ESG 經營理念亦可被視為開拓新市場的策略。 B Corp 推動可持續發展運動 他以人囗高齡化為例,當中存在很多新商機,如企業可以推出針對長者需要的產品,同時又可解決他們面對的困難。所以若能將ESG 融入商業策略中,成為企業的一部份,既可以令盈利增長,同時亦達到社會持份者共益效果。 陳子丰指B Corp 並非單單是認證機制,它背後代表了一場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運動。B Corp 希望集合一群企業,他們認同在追求盈利的同時,產品及服務可同時推動社會發展、環境保育等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共享價值(Shared Value)是其中一個方法。 他認為,傳統企業將部份利潤回饋社會的商業模式並不足夠,共享價值就是要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當企業規劃商業策略時,已敲定產品除了要回應市場需求,亦需兼顧創造社會價值。只要有更多這類型企業,消費者便可以透過支持這些產品,達到推動社會發展的效果。 陳子丰相信,現時全球B Corp 認證企業雖然只有約8,000 多間,但他希望由這些先導者帶領下,會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將影響力擴展到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達到推動社會價值觀改變的目標。 L’OCCITANE 採用「3Ps」經營策略 同樣獲B Corp 認證的國際護理及家居產品零售企業L’OCCITANE,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雷一鳴指出,其消費習慣研究顯示消費者越來越習慣買少一點,但會買更好一點。至於何謂「更好一點」?就是他們會選擇與他們價值觀相近的公司,選購他們的產品。隨著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大眾關注,可持續發展企業對吸引客人擁有一定優勢。 L’OCCITANE 採用一套名為「3Ps」的經營策略: People(人)、Planet(地球)及Profit(盈利)。作為商業機構,他坦言企業必須要賺錢,但在考慮盈利的同時, 亦可以回饋人類和地球。 就以他們取得B Corp 認證為例,B Corp 會鼓勵企業對社會及環境作出貢獻,所以L’OCCITANE 由原材料採購、工廠及生產線、店舖及辦公室裝修,以至員工健康等,均會全面照顧。要實行永續經營及公平的供應模式,L’OCCITANE 主張與供應商建立非常透明且互信的夥伴關係。例如與農夫緊密合作,由種子至成品每個 環節都可追塑(Traceability)。建立可追塑來源、可持續的供應鏈,盡量確保供應符合嚴謹的守則。 雖然走可持續發展的路並不容易,但雷一鳴認為已初見成效。例如購買補充裝產品的客人,一般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 令品牌成功推動環保之餘,亦贏得客戶信心。此外,他們於2021 年開始推行化妝品空瓶回收計劃,期望培養消費者回收產品空瓶的意識。L’OCCITANE 與其他回收計劃的最大分別,就是會回收任何美容牌子的空瓶,無論是塑膠或是玻璃。因為該計劃的目的不是推銷自家品牌,而是真正期望能改變消費者的習慣,提升循環再造的意識。 計劃推出初期,的確有顧客不太習慣,又或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確回收的步驟。如不少人並不知道空瓶要先行清洗晾乾,才可交給他們回收。店員向顧客解釋時,亦有一定壓力。但隨著計劃推進,顧客理解背後意義後漸漸習慣,現時絕大部份客人已懂得先清洗空瓶,才交給他們回收。該計劃推出至今,L’OCCITANE 已回收逾過百萬個美容空瓶。 對於可持續發展企業的前景,雷一鳴認為不同企業必須加強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有甚麼地方需要改進。透過企業互相交流,參考企業彼此的經驗,看看別人做了甚麼,自己可以如何趕上,甚或啟發新的意念。他認為在可持續發展工作上,不可能單打獨鬥,必須如B Corp 般,要由一個社群一起去推動,令不同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做得更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