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友里蹤跡」防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 @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2022
隨著人口高齡化,認知障礙症人士數目亦日漸增多,社會亦需要更多配套與準備,以應付認知障礙症人士容易走失的問題。 賽馬會耆智園(時任)社工林詠妮指出,根據2021年耆智園的調查,發現香港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走失風險高達三成。以香港有超過10萬名認知障礙症人士推算,約有三萬人有走失風險。調查發現超過一半走失者需要一小時以上才能尋回,很多人在尋回後都受了傷,有一些受了驚。曾經發生走失事件的家庭,家人的壓力也會頗大,因為他們會擔心走失事件再發生,所以會24小時無休止地緊貼曾走失者外出。但是其實照顧者也有自己身體的需要,或者需要休息。 賽馬會耆智園連同聖雅各福群會,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推行「友里蹤跡」社區計劃,除了教育公眾認識及幫助認知障礙症人士,更利用定位科技減少長者走失。計劃更獲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2022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智慧共融)」金奬。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陳雙幸教授表示「友里蹤跡」社區計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守護蹤」裝置,第二部份是「友里蹤跡」應用程式。「守護蹤」裝置放置在有機會走失人士的身上,這個裝置很便攜和很細小,例如:手仗的扣,卡片和八達通的扣等,電池能夠使用一年或以上。另外,社區有些人士已下載了「友里蹤跡」應用程式,只要應用程式使用者打開藍牙及定位裝置,只要走失者經過他們身邊,「友里蹤跡」社區計劃中的「耆跡天使」便會將走失者的位置以及相關訊號,以匿名的方式上傳到計劃的雲端資料庫,便能判斷走失人士大概的位置,這個位置的線索便能成為尋人的關鍵。 減少走失事件以至加快尋回走失者,原來可以令好多人,尤其是照顧者,可以回歸正常生活。聖雅各福群會高級服務經理方家美說:「很希望長者們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社區與環境繼續生活,『友里蹤跡』這個應用程式正正幫助照顧者與長者繼續在社區生活,也為照顧這提供了多一項方法,就是多一個防止長者走失的工具。照顧者下載應用程式之後,其實就可以為長者輸入一些資料,例如他們的容貌特徵,甚至是平時出街使用的工具,讓人容易識別,當長者有走失的情況發生時,方便家人即時透過不同的社交平台發放資訊,盡快找尋到服務使用者。」 計劃至今已經收到過260多次求助,走失期間更有超過4800個定位線索,幫助找尋走失長者,現在更加入不同商業機構的協助,令服務不斷推展。陳教授補充說:「他們可以在店舖中裝上『耆跡天使』的一個盒子,走失人士經過的時候,便會很快被尋獲。透過市民及商界的力量,希望能夠構建一個智慧出行城市,以致能夠守護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行蹤,可以能夠盡快找到他們。」 「友里蹤跡」社區計劃網站 https://www.jccpa.org.hk/projects/ccd/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港人長壽須支援 照顧者:科技幫到手
香港長壽長者的數目急劇增加,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為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一個由本地及海外學者、醫護和社福專業組成的研究團隊訪問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說:「因為過去的低死亡率都會令到人口結構轉變,加上生育率持續下降,最終令到人口高齡化的速度非常之快,我們所說的「人口計時炸彈」,這個轉變是自然,不可逆轉的結果。我們看到香港人是活得長壽,但是不健康,所謂成功中的失敗,未來七年就是我們關鍵時刻。」 研究發現無論活力、行動能力、感官、心理,以及認知方面,長壽長者在許多範疇都較2011年的第一期研究為差,而且近七成半有三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另有逾三成半確診有認知障礙症。他們大多由子女供養,其次的經濟來源是長者生活津貼,近半照顧者表示有經濟壓力。此外,研究亦發現近四成長者及過半照顧者經歷社交孤立,近三成長者出現抑鬱情緒。 至於科技應用方面,照顧者使用科技照顧長者的信心和能力較高,認同科技能令生活更方便,最常用的科技產品是一些遙距監察器材,以及檢查日常身體狀況的器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女士說:「隨著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難以逆轉,但適切的支援服務,包括:社會服務,基層醫療及護老者支援等,再加上樂齡科技輔助,相信能夠讓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理和認知能力,並提升照顧者照顧和護理長壽長者的信心和能力,協助居家安老和加強社交連繫。」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說:「今次研究結果顯示『以老護老』的情況非常普遍,尤其是金齡長者,60至70歲的長者,他們十分有孝道地照顧90歲甚至是一百歲的父母,有危亦有機,危機的是這班子女經常和我們說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在需要體力的照顧方面,有扶抱、沖涼等等,在精神方面每天每分每秒要看顧父母,擔心父母跌倒。這些照顧項目會否有樂齡科技去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另外,亦看到一些機遇,這一班金齡長者知識水平比上一輩高,大部份習慣使用智能電話,我相信這個是十分好的時機去推展樂齡科技於居家安老上。」 善用樂齡科技實踐居家安老 由於102歲的陳婆婆年紀老邁,不良於行,需要由兩名家庭傭工扶抱才可以移動及洗澡,日常外出亦要使用輪椅代步。陳婆婆兒子馬先生指以前兩位家庭傭工要十分小心地扶陳婆婆起身,由電動床移動她坐去輪椅,或是由輪椅轉移上床,避免令她受傷及感到痛楚。 因此,馬先生一家使用了電動移位機,協助陳婆婆由床移到輪椅或客廳,樂齡科技產品讓傭工安全地照顧陳婆婆,同時減少長者及傭工受傷的機會。 馬先生曾經參觀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了解到不同的樂齡科技產品及租賃服務,例如輔助餵食機。賽馬會「a家」的職業治療師上門評估後,令他們認識到便攜式洗頭器。他認為樂齡科技是好事,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產品及專業人員協助長者家居安老,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鼓勵長者多使用科技 加強社交連繫 96歲的甄婆婆性格開朗健談,與家庭傭工同住,五名非同住子女分工合作照顧媽媽,而甄婆婆則善用通訊科技進行社交活動,經常與子女孫兒聯繫。此外,甄婆婆家中有不少輔助科技產品,包括洗手間的沐浴椅及安裝扶手,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 甄婆婆女兒陳女士深深體會到科技為長者帶來的好處,協助長者與社會接軌。陳女士指出,媽媽願意嘗試新事物,有時比子女們更前衛,因為她見到兒孫們個個有智能電話,她便想要一部,於是家人給她一部智能電話,那就開始只看相片,然後她會問有什麼遊戲玩,便教她玩最愛的網上麻將遊戲,她亦會看網上的粵曲短片。 陳女士表示因為香港地理環境問題,家人不容易與長者同住,出現不少獨居長者,科技產品的出現協助家人之間的溝通,長者便會開心,亦會因懂得使用科技產品而產生優越感。她認為值得進一步推廣長者應用科技,提供多一些支援,教導更多長者認識科技。 鳴謝研究團隊: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劉喜寶博士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 張筱蘭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陳麗雲教授 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蕭頌渝博士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 陸嘉熙醫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 陳文宜女士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Prof Peter Martin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Dr Joseph Kwan ...
低收入劏房住戶身心健康亟需支援 社聯促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的睡眠質素下降,精神比較差,甚至影響他晚上的駕車工作。至於膳食方面,一日三餐都是買外賣居多。 「因為地方太細,經常坐在家好悶,所以會去公園坐,起碼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有時自己都不想外出食飯,不過沒有法子,始終地方細比較麻煩,煮不到食物,家中的窗又對著二樓天井,打開不到窗,所以不會在家煮食,因為有油煙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上了公屋地方大了,我可以在家買菜煮飯,始終營養會好一些,現在沒有湯水,外出買飯盒都是味精湯,不及在家自己燙湯。」李先生說。 為了解一班好像李先生的劏房住戶健康情況,社聯去年進行「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接觸1,105個低收入劏房住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 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是最嚴重的居住環境問題,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低分。 調查亦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近三成,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超過六成受訪單親家庭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六成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超過一成半每星期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例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慢性痛症。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說:「研究反映一群住在劏房基層市民的健康比較差,因為生活及住屋環境,引致他們很難有健康生活。提及健康議題方面,大家都聯想到看醫生及食藥,我們調查發現除了他們看不到醫生,食不到藥之外,他們在行為及環境上都會引致健康比較差,所以我們覺得除了讓他們可以看到醫生食到藥之外,要從行為及環境上令他們有健康生活,不容易病倒,這件事都非常重要。」 社聯建議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透過「醫社合作」,讓地區上的社福機構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再者,增加社區藥房,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我們亦建議需要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問題。 ...
「南昌220」組件將在大埔展開「新生」
「南昌220」作為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並兼具支援服務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除了紓緩基層的中短期住屋需要,同時協助制訂建屋通用程序及規則,啟發許多非政府機構籌建其他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以至政府簡約公屋的服務營運模式。 「南昌220」項目去年11月完滿結束,功成,但身未退。建築物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永久性住屋標準建造,使用期可長達30至50年,同時建築物易於拆卸組件後重新裝嵌,故即將重複使用。 最近在房屋局協助下開始拆遷建築物,交由九龍樂善堂位於大埔黃魚灘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以重複使用,展開新的生命週期。 社聯感謝不同的政府部門、商界、社福機構及一眾專業人士的協助,讓「南昌220」項目得以順利推行。 房屋局及發展局在政策及建築技術層面上提供支援; 勞工及福利局及關愛基金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借出土地;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項目營運; 東華三院提供社會服務; 九龍樂善堂重置及使用建築物; 社聯社會房屋督導委員會委員提供意見。 ...
國際復康日三十週年 同心同行 互助共融
香港復康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自1993年起已牽頭響應聯合國定立每年12月3日的「國際復康日」,推廣「傷健共融、萬眾一家」的信息。2022年「國際復康日」已踏入第三十週年,大會以推廣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共融文化」及「通達無障礙」為主題。 「經過我們30年的努力,殘疾人士的權利已經被社會大眾廣泛接納及認同,相見共融的訊息慢慢滲入社會當中,30週年國際復康日活動得以成功,我們是十分多謝政府支持,以及不同團體及個人的支持。」香港復康聯會主席暨國際復康日籌備委員會主席張偉良說。 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繼續和我們聯同社會各界舉辦推廣活動,包括:「殘疾人士免費乘搭車船暨享用文康設施日」、海洋公園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分別贊助八千張及一萬張門票、而香港迪士尼更舉辦「香港迪士尼樂園無障礙定向挑戰賽」及「奇妙無分界巡遊」推動共融理念。 ...
集合智慧 推動社會發展 @ 社聯會議暨香港社會服務巡禮2023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1947年成立,1951年成為法定團體,多年來積極推動香港社會福利服務發展,並且與時並進,由最初的救濟工作發展至今天的多元化服務,社聯一直與政府、機構會員和公民社會緊密合作。 隨著經濟及社會發展,民生所需亦不繼改變,公共設施不斷增加及改善,社會福利服務變得多元化,滿足不同市民的需要。 為了帶動一個具影響力、彼此合作、靈活創新的社會服務界,社聯藉著成立75周年,重新檢視我們的定位和工作,勾劃未來的策略藍圖,當中訂定三個策略發展方向,包括:「同行共創」、「善用科技」、「人才發展」,期望透過不同界別的伙伴合作,更有效地應對社會議題,為巿民提供更優質的社會服務。 透過三個策略方向,期望與政府、商界、及其他不同界別為香港社會創造福祉,以至協助提升巿民的幸福感,當中如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是整個社會必須堅負的責任。 為此,社聯昨日(15/2)以「凝聚 ∙ 共建」為主題,舉辦「社聯會議暨香港社會服務巡禮2023」,吸引業界及合作伙伴超過7,500人次參加,集合不同持份者的智慧和真知灼見,洞察重要的社會議題,共同創建具社會效益的解決方案,一同為建設關愛共融的社會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