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照護食」落到社區
為了令到吞嚥困難人士「有啖好食」,社聯自2017年起開始推動照護食發展,在2023年推出全港首份《照護食標準指引》後,得到商界、醫護界及社福界廣泛應用,亦鼓勵更多的公司及社會企業推出照護食產品,跨界別共創照護食生態系統。 大快活總經理(顧客服務、業務發展、特色餐廳)鄺仲斌說:「首先《照護食標準指引》是業界使用的指引,令到大眾市民知道我們的軟餐是符合標準的,令到客人容易選購。我們將會在包裝及海報上都會應用照護食及國際吞嚥標準(IDDSI)第4級,放入產品當中。另外,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照護食)都有教育的功能,令公眾知道香港是有軟餐及照護食標準指引。作為首間連鎖快餐店推出軟餐,我們更加希望令公眾了解到什麼是照護食,什麼是軟餐,希望可以令每一個吞嚥困難人士可以食得開心。」 東華三院業務發展經理劉𨥈筠說:「因為我們與前線照顧員溝通的時候,大家對糊餐及碎餐的定義都有所不同,在照顧院友方面會有不清晰的地方,當社聯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我們就立即將食物提供給檢測方檢測,希望得到這個標籤後,可以同大家說明我們是跟足指引去做,在大家溝通上亦都方便一些,清晰一些,在照顧這方面,他們都可以跟從標準,讓進食者食得安心。其實東華三院轄下有很多安老及復康院舍,我們院友都有不同餐膳的要求,例如是糊餐碎餐等等。東華三院作為照顧的一方,是非常明白準備餐膳及心理上的壓力,(所以)社企CookEasy就發展照護食,憑我們經驗去製造不同產品,希望令到照顧者輕鬆一點,希望進食者可以食多一些。」 為了向公眾全方位介紹各式緩解吞嚥困難的飲食方案,社聯於下半年推出「區區有啖好食」照護食社區教育活動,9月7日星期六於樂富廣場舉行「區區有啖好食」啟動禮,及11月於灣仔會展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中,多間公司及社企將會展出「照護食」產品。 社聯同時推廣吞嚥友善照護食,透過不同計劃招募多間餐廳、社區飯堂、供應商提供照護食產品,而於不久將來更有餐廳推出照護食餐膳,希望市民在各區都可以買到及食到照護食,提升吞嚥困難人士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
牙科服務 社區支援
根據政府今年 4 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截至 2023 年 12 月,本港有 2,876名註冊牙醫。當中,提供公營牙科服務的衞生署牙醫職系人數只有 276 人,空缺率達 25.4%。 一般市民享用政府提供俗稱「街症」的免費緊急牙科服務,處理急性牙患、處方止痛藥物、治理口腔膿腫及剝牙,但不包括洗牙及補牙等範疇服務。 對基層巿民來說,公營牙科服務長期「排長龍」,即使牙科病患已影響日常生活,但因難以負擔私家牙醫收費,他們許多時間只能強忍痛楚及不便,拖延治療更可能令病情更快惡化。 坊間有非政府機構為弱勢社群提供非緊急牙科服務資助。其中,寰宇希望執行總監廖立恆指牙患問題源自「No pain」(患者認為牙不痛便不用看醫生)和「No money」(經濟上不能負擔)。 牙醫勞月晴認為,長者和基層缺乏護齒的認知,部分患者從沒洗牙,「甚至刷牙一日一次都冇,因為冇人話佢哋知,佢哋覺得牙壞咗,甩咗,牙鬆都係正常」。 就此,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何俊傑建議,港府可借鏡新加坡醫療資助政策,覆蓋不同社群的基本牙齒護理,大大提高牙科服務的可及性。以社康援助計劃(Community Health Assist Scheme CHAS)為例,因應基層家庭人均月收入,保健援助卡持有者可於指定診所,使用相關津貼和服務。 ...
無痛E世代 幫助管理膝關節 @ 卓越實踐在社福 2023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隨之而來是身體上各種不適現象,其中膝關節的痛症算是長者人口中比較普遍的問題。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督導主任戴安妮:「見到長者退化性膝關節問題非常普遍,在慢性痛症當中約七成長者,膝頭痛是最常見。整個香港的環境都多山路及斜路,長者膝頭痛會導致不能上街,不能到公園,甚至連社交網絡圈子也斷掉。也見到公立醫院資源非常有限,輪候治療及膝關節置換手術需時很久。有見及此,我們在2019年4月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開始了為期50個月的賽馬會『無痛E世代』長者膝痛管理計劃。」 計劃透過跨專業合作,以膝痛管理為目標,致力為社區膝患長者紓緩痛症,提升膝關節護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效能,學習與痛症共存。當中,「雙膝掌門人」是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主導研發的首創人工智能應用程式,將運動、人工智能遊戲和治療三合一。透過程式記錄的數據和姿勢骨架圖片,團隊分析玩家實時的運動表現,從而調節其運動處方,讓玩家得到適切的治療。同時,長者亦被邀參與程式的版面設計及構思,令程式更貼心、吸引和方便。此具備實證基礎的介入模式有效運用遠程科技推動健康管理,紓緩痛症,提升長者的運動動機和運動表現。 再者,聖公會社工持續跟進參與的長者,提供情緒支援、朋輩支援及恆常運動班等。這個計劃惠及60歲以上長者,希望令他們建立自我管理膝關節健康意識。計劃並獲得社聯「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嘉許,獎項包括:卓越社會服務獎、卓越實踐指標獎(創新)、年度主題獎。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物理治療師黎穎妍說:「每一位長者參加前我們都會進行評估,第一是問他們的痛感程度,第二是體能測試,最後是心理健康評估。我們會因應評估結果,分配他們到不同組別。第一組輕度小組,我們會提供平板電腦,提供『雙膝掌門人』應用程式,鼓勵他們居家運動。除了居家運動,他們會把平板電腦帶回中心,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做運動的圖片、數據,從而給予指導。中度組別主要是一些小組活動,他們一起學習痛症處理方法與知識,並一起做運動。第三組是嚴重組別,會經醫生轉介,進行比較傳統的物理治療,如常見的電療或者個人、個別運動處方、個人化的運動。 黎姑娘指出計劃提供平板電腦予長者使用,應用程式使用人工智能,當長者進入平板電腦的鏡頭,程式會計算長者做運動時關節的角度,也會為長者運動情況拍照,記錄姿態,除了應用程式提供即時的回饋之外,工作人員透過應用程式的數據反映,向長者提出建議及改善方法。 服務使用者Iris覺得這個應用程式很有趣,平板電腦應用程式設計了一個人物,對着她會讓人很開心,願意跟著應用程式做運動。家人見到也會跟着一起做,令家人好像也有娛樂一樣。身體強化了,又健康了,人也比較開心和活潑。她補充說:「身體要靠自己建立的更好,不要等到有事情才處理,應着重預防,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戴姑娘說:「希望他們一邊玩遊戲,一邊做到運動,得到治療果效,第二個特色希望加強醫社合作,可以作為橋樑,讓長者來中心,甚至轉介一些服務,加強與專業團隊的合作。慢病需要自理,希望他們做自己膝頭的主人。」 短片製作: Fluid Production ...
醫院跨專業協作 助照護食「落地」
照護食對病人健康非常重要,因此【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組成跨專業跨部門的團隊合作,包括:不同專科醫生、護士、言語治療師、營養師、廚師、營養師助理及資訊科技員等,成功於醫院各部門落實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言語治療師黎頌謙說:「推行IDDSI的重要性,關乎到醫院服務質素、風險管理、病人生活質素及健康,甚至關乎醫院資源的運用,對病人整體留院時間及開支等等有著很大的影響。」 呼吸系統有問題及部分癌症病人都可能面對「落錯格」 問題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曾華德醫學博士說:「呼吸系統及腸胃差不多是連在一起,在結構上氣管與食道是連繫貼緊胸部及腹部,因此是一個很緊扣的關係,在飲食方面很容易便會『落錯格』,凡是呼吸系統出現問題的人,這些病人有咳嗽痰多,因此影響到吞嚥問題,這些病人在進食時會出現問題,便是落錯格。」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說:「例如頭頸癌、曾經做過手術,或接受過電療或化療,腦轉移(癌細胞轉移到腦部),或是晚期癌症的病人,可能沒有力量或不能自我進食的病人,這些都是高風險的病人,很大機會出現吞嚥困難,他們很大機會在進食時落錯格,導致吸入性肺炎,縮短壽命。」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跨專業協作 助照護食「落地」 曾醫生指出IDDSI是一個很有用的系統,讓醫護人員、言語治療師、營養師、照顧者及被照顧者有共同的語言,以往在進食方面,在稀稠方面也很難分別,因此IDDSI系統可以真正協助病人分出進食等級,知道哪一個等級對病人是安全,在病情改善或惡化情況之下可以上下調節進食等級。 黎頌謙認為營養師及言語治療師對醫院推行IDDSI有著倡導者的角色,他說:「當中要好清楚醫院運作,不單是自己部門的運作,醫生、護士、廚房、營養、餐飲部、言語治療部、復康部等等,究竟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及各自有什麼的支援。第一要推行制度,越快越有效越順暢去進行,第二是培養,幫助不同護理專業人士,醫護人員在IDDSI制度下獨立解難能力,例如病人問護士,等級二是什麼,護士可以解答得到,告訴他是怎樣做測試,在醫生層面,病人問醫生做完手術後應該吃些什麼,醫生可以用我們的共同語言IDDSI或照護食各病人解答。」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護士長沈怡馨指出在IDDSI中,病人出院後家人覺得更加容易去選擇合適質地食物給予病人,選擇正確食物質地,可以選擇口服,享受食物,在安全的情況下都是很重要的。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行政總廚鄧銘堅表示實行了這個IDDSI標準之後,工作可以一步到位,以往他們需要與營養師一同去見病人,看看病人的情況是怎樣,或者需要給病人試食,如果不成功再去調整幼滑度,當時並不是一步到位。但現時營養師指示病人可以食到第四級標準,廚師便可以使用第四標準去處理食物,做到一步到位。 Teamwork團隊合作是成功關鍵 註冊營養師李天慧說:「在有限度的份量提供足夠的營養,有時病人只可以每餐進食50毫升或100毫升,我們要在50毫升或100毫升食物中,給予足夠卡路里,令病人傷口得以更好地癒合, 所以每一口食物都很重要。【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有跨部門的團隊,每一個部門都是緊緊合作,每一個部門的人都有自己的專業,(某一部門)不能熟悉所有事,所以每一個部門需要良好的溝通,才可以將每一件事去做得更加好,最重要的是目標一致,也就是將IDDSI標準應用於醫院當中。」 健康小貼士:離院病人不用心急 一步一步來 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科專科醫生王建芳建議離院病人,出院回家後病友家人都不用心急,進食比較高IDDSI等級的食物。她說:「困難的地方是病人及家人未必完全跟從醫生提出的要求或建議,例如:這是最常出現的情況,經常感到沒有東西『到肚』,感到肚餓,很想自己用口進食,而病人高估自己的吞嚥能力,認為自己可以應付得來,偷偷地在家進食,這樣便會(令病情)倒退,始終有些狀況是他們未適合即時用口進食,因此倒退引致吸入性肺炎以致入院,變成原地踏步。」 王醫生覺得《照顧食標準指引》最美好的地方是,讓不同界別的人士都了解到指引存在及重要性之外,對於家屬及病人了解自己情況都很有用,作為公共教育的工具,指引圖文並茂,將很深奧的道理深入淺出解釋,令到他們明白接下來有長時間訓練及治療需要處理,同時提高他們的接受能力。 ...
知情識「性」 躍出正向未來
【青躍】是一個關注年輕女性的組織,目的是希望在社區上建立非批判安全空間,提供一站式危機介入,幫助正處於或者可能會處於人生困惑的年輕女性,重新探索自我價值,開啟人生新一頁。 青躍資源發展主管周昭欣說:「小學、中學、大學,可能都未必有很適合的時間學習性教育,情感教育上是甚麼一回,如何與伴侶的溝通等,有很多這類迷思。可能在我們學習生涯上,沒有機會一起學,甚至沒有傾談的機會。她們跟伴侶溝通的時候,會遇到溝通及情感的問題,甚至疫情後我們也遇到更多家暴、性暴力個案,這些可能因為金錢的緣故,她進行性交易時被拍了照片勒索等案件。一連串的問題都潛在甚至增多。」 要幫助年輕女性走出人生困惑,青躍提供的服務需要非常貼心,減少服務使用者可能遇到的壓力,引導她們活出正向人生,而讓過來人成為其他少女的帶引者,相信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 青躍青年領袖May May:「未加入青躍的時候,全副心思都在小孩身上,加入了青躍之後知道要顧好自己的情緒才可以顧及身邊的人及小孩,令我會開心一點也正面一點。」 青躍青年領袖Yoyo說:「我自己情緒不好或者不開心的時候,就算不想,也很容易將情緒或者負面心態轉嫁小孩身上。我也很希望透過自己的經歷或者分享,幫助其他有相同或者相異經歷的媽媽,給些意見,或者拍拍肩膊告訴她們我知道,不要怕,有我們在。」 除了以生命影響生命,青躍更研發了一套特別的教材,讓年輕人能夠輕鬆學習本來難於啟齒的兩性議題。青躍教育經理 (專業性教育工作員) 蔡嘉莉說:「過往進行約八年的性教育工作中,經常聽到學校老師和社工說希望能有一些工具方便與年輕人談性的話題,因此我們設計了這套桌上遊戲。不同的卡蘊含不同內容,玩家在前進中需要回答不同的情境問題,都是圍繞性教育及親密關係,讓我們和老師、社工與學生開啟安全的性教育對話。帶領者需要訂立規矩,需要以尊重及非批判的態度,希望大家安全地進行對話。」 周姑娘期望締造一個安全空間,讓年輕人不會感覺羞愧及覺得被歧視,討論青年對性與情感上的疑惑。打開對話空間,讓大家針對青年的疑惑,對有關性的疑問作出解說。 短片製作: Fluid Production ...
線上線下與照顧者同路
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越來越多長者,當中有不少需要被照顧,但同時「以老護老」亦越來越普遍,照顧他們的,越來越多人已經成為年長人士。吳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母親已經94歲,她有心臟病,也在精神科就醫,有焦慮症,她一切的起居現在都不能自理。」照顧者吳先生說。 針對這類情況,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推行了一個名為【彩虹上的約會–照顧者線上社交平台計劃】支援照顧者。部門主管麥麗娥說:「香港的長者人口不斷增長,以老護老的情況會越來越普遍,長者照顧長者,本身照顧的長者也可能有病患或者其他需要。我們感謝維拉律敦治‧ 荻茜慈善基金資助了兩年的計劃,透過網上平台,可以讓一些照顧者能擁有自己的時間,享受娛樂與興趣。」 這是一個平常的下午,楊震項目經理林美雲與長者義工陳姑娘帶同平板電腦,準備為吳先生帶來照顧者生活以外不一樣的時光。「我們會設計形形式式的線上活動,由線上義工帶領。當中有健體運動、種植班、健康講座、科技新知、同路人交流會或者藝術工作坊,希望透過不同種類題材,讓護老者按自己興趣選擇。護老者能透過此平台認識同路人,從而擴闊社交圈子,就算足不出戶也可以認識有相同經歷的朋友。」林姑娘說。 吳先生除了在平台上學習不同興趣知識,更參與歌唱群組,讓自己可以抒發感情。他說:「開心,至少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唱唱歌,發揮自己,放鬆自己。將時間用來學習東西,不去想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想不通人便會抑鬱。在線上認識朋友,一起聊天,發洩一下。同樣是照顧者,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互相鼓勵。」 除了在線上與同路人連結,線下也有同路人與吳先生同行。陳姑娘作為長者義工,參與這個計劃,也是為了分享同路人的經歷。義工陳姑娘指出,主要的工作是探訪照顧者,向他們介紹中心的服務,了解社區長者及照顧者的需要,同時他們向中心職員轉達,盡力提供幫忙。 林姑娘補充說:「我們的義工團隊很多時候都有作為照顧者的經驗,希望可以分享給同路朋友,所以陳姑娘來參加這個計劃,透過計劃分享經驗與知識給照顧者,幫他們打打氣。」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