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以人為本的社區營造
上星期介紹了愛爾蘭的社會房屋發展,考察團也把握機會了解當地的社區營造項目。The Liberties是市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翻新改變的社區,坐落在舊城牆外。由擴闊街道、加強照明、改善渠道開始,建立公共空間,再鼓勵商界及科技公司在社區中投資。同時亦利用舊釀酒廠房,讓大專院校進駐,在社區中引入更多年輕新血。 當地著名的黑啤,原來也是這區的重要伙伴。The Liberties在歷史上主要由幾個伯爵家族管領,18世紀末以後,釀酒廠在The Liberties漸漸發跡。當中愛爾蘭健力士家族亦是當地的主要持分者,其家族成立的The Iveagh Trust開始在The Liberties建立適切房屋Iveagh House,讓國家供應予市民入住。同時建立The Iveagh Hostel,讓有需要住屋的單身人士入住,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1959年他們更在都柏林第6區建立第一個長者房屋Mount Anthony,至今仍然是最大的長者房屋項目。The Iveagh Trust是愛爾蘭歷史最悠久的住屋慈善團體,已有135年歷史,同時亦一直支持當地不同房屋機構的工作,由此可見家族基金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 由此可見,一個社區的建立、更新及改變的過程中,需要策動社區內不同的伙伴投入資源、知識及人力。要人人住得好,就要不同持分者持續協作,為下一代思考長遠發展,並關顧社區內各種需要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房屋及社區。 文章刊於2025年8月14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愛爾蘭的長者社會房屋
本港過渡性房屋近年發展迅速,其提供多元服務的模式也被「簡約公屋」採納。這類兼顧住屋、社會服務及社區發展的社會房屋,還有無限可能,不同國家及地區也在發展各類社會房屋項目,社聯早前聯同本地從事社會房屋項目的機構同工參與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國際社會房屋節 2025」,互相交流經驗和學習。 歐洲的社會房屋跟本港的過渡性房屋有根本性的不同。歐洲社會房屋大多為終身居住,房屋相對較為永久,建造亦比較耐用。近年更多在建屋及營運的過程中提倡環保,在提供住屋的同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在愛爾蘭,社會房屋是由認可房屋機構 (AHBs) 建造及營運,大多為獨立非政府機構,得到政府認證及資助,同時亦可以向歐盟歐洲投資銀行借貸建屋。他們主力協助各地市政府建屋,市政府則負責統合輪候名單,編配合適單位予不同申請住戶。而當地的私人發展商在建造時,亦會撥出部分單位作社會房屋之用,並由AHB 營運。 考察團成員參觀由Fold Housing營辦的長者社會房屋項目,位處都柏林第8區的 New Dolphin Park,大部份住戶為區內的長者。這裡在六七十年代曾是一個大型住宅區,很多家庭在國家住宅中茁壯成長。然而社區日益衰落,國家住宅在缺乏管理之下,曾經的安樂窩也成為隱患。 當地營運團隊為了加強支援長者建立自主及互助生活的居住環境,於是改造國宅,利用走廊及公共空間,為長者們建造可以碰面、交談的地方。屋內亦運用通用設計原則,讓住戶更容易使用空間。他們亦在外牆,塗上柔和及有活力的配色,並使用部分地方開設咖啡室,長者及區內居民都可以在這裡用餐,令附近居民也可以參與其中,實現自主共融的生活區。 本港正在經歷人口高齡化,這些經驗或有助我們建構長者友善的住屋計劃。下星期再分享愛爾蘭的社區營造項目。 文章刊於2025年8月10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社企堅守使命 逆境展韌性
本港營商環境嚴峻,大中小企皆受影響,社會企業(社企)也不例外。社聯最近公布的《社企指南》數字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港共有547間社企單位列載於該指南。而根據其財務狀況,三成社企單位在去年實現盈利,其餘則僅達到收支平衡或錄得虧損。 然而,近九成社企單位仍堅守以實現社會目標為核心使命、逾七成半表示將繼續投入資源發展業務,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顯示社企的韌性,及持續推動社會共融的努力。調查亦指出,約兩成社企期望獲得更直接的財務支援,包括租金優惠、補貼和其他資助計劃,這些支持對於在逆境中奮鬥的社企來說至關重要。 本港社企一直致力關懷弱勢社群,推動社會共融。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社企單位在過去一年積極聘用弱勢社群,佔社企總員工數目近四成。此舉不僅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更直接響應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目標10的要求,即「減少不平等」。有社企負責人坦言,聘請弱勢社群員工需要額外培訓資源,但他們的工作表現往往超出預期,社會效益也遠超經濟數字。 在此背景下,雖然自2024年底至2025年4月,有4間涵蓋不同業務範疇的社企結業,但同時也有7間新成立的社企,並主要集中於教育及訓練業務。現時《社企指南》的社企行業分布中,首3個類別依次為教育及培訓、零售及生活百貨,以及企業服務及商務支援。 而即使面對重重挑戰,本地的社企依然堅持使命,努力在逆境中尋求創新與突破。這些努力不僅為弱勢群體帶來希望,也為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文章刊於2025年8月1日《Recruit – 陳文宜專欄》 ...
新加坡社會服務的創新與協作之旅
七月初隨著社聯代表團踏上新加坡考察之旅,這次行程是應新加坡國家福利理事會(NCSS)的邀請,參加由他們主辦的「Social Service Summit」,專注於探索服務發展、科技應用與人才培育之間的互動。 這場盛會匯聚了新加坡社福界各方持份者,作為每兩年一次的討論平台,不僅促進了經驗分享,也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奠定基礎。在人才培育的討論環節,筆者分享了香港在這方面的數據與經驗,提到建立學習文化對於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性。這不僅能提升專業技能,更是激勵創新思維的基石。 此外,我們還拜訪了多個機構,深入了解他們在機構文化轉型、數碼轉型及人才發展策略上的實踐。這些機構不僅面對挑戰,還能靈活調整,為社會服務注入新動力。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名為The Foundry的項目,由一個基金會創立,旨在為初創機構和社會企業提供營運場地、資源與專業網絡。這裡不僅是創意的孵化器,更是一個鼓勵合作的社群。在這裡,各界的力量匯聚,政府、商界與大型社福機構相互支持,共同提供實務支援和經驗分享。The Foundry還特別關注個人的身心靈健康,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辦的「Mindful Monday」活動,鼓勵不同初創機構的同工放下工作,享受自己的「me time」,促進生活交流與反思。 我們也考察了新加坡的一個住房項目,政府將學校宿舍改建,為35歲以上的低收入人士提供低租金的住所。這個項目提供共用的廚房、浴室和健身室,還透過匯聚社會資本提供各類社會服務,包括社交、醫療及就業支持等服務,這讓我聯想到香港的過渡性房屋計劃。 此次行程收穫頗豐,香港代表團與NCSS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服務發展的寶貴經驗。期待未來與新加坡在社會服務領域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機會,攜手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文章刊於2025年7月30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裝備今天‧啟動未來
上週末颱風來襲,幸未有嚴重事故,但卻打亂了巿民生活和一些公眾活動,包括我們於樂富舉行的「裝備今天 ‧ 啟動未來」社區嘉年華。雖然無法如期舉行典禮,慶幸還能順利舉辦兩天的社區嘉年華,讓廣大市民、長者或照顧者親身體驗簡單快捷的健康篩查、並體驗互動有趣的樂齡科技訓練方案、以及透過趣味互動遊戲學習家庭理財知識與溝通技巧,及早裝備自己,迎接更有活力的未來。這兩項計劃自去年11月推出以來,已初步展現出令人鼓舞的成果,並為基層市民的生活帶來實質的改善。 「講心又講金」家庭理財教育計劃,則著重提升基層家庭的財務知識,並促進家庭成員之間在財務問題上的溝通。過去半年,我們已舉辦近100場工作坊及個人諮詢,服務近900人,涵蓋家長、兒童、青年、長者、夫婦及新來港人士等不同群體,提供量身訂做的理財教育與諮詢服務,同時亦涵蓋防範財務騙案、明智使用信用卡及妥善管理強積金等實務知識。預計在三年內將服務超過6,000人,而公眾教育活動則能接觸超過40,000人。 另一項「樂齡展耀通」計劃革新長者基層醫療服務,透過一站式「遠程復康訓練平台」及樂齡科技,為長者提供三層健康管理介入模式。過去六個月,已有11間機構參與計劃,為長者提供超過2,300人次的數碼健康管理介入服務,並為超過220位照顧者提供健康管理知識,以及250位專業同工提供數碼健康方案的技能、知識及技術支援。 長者能夠透過平台在家進行復健訓練,不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更靈活自主地得到適切的照顧及支援,實踐居家安老和居家復康訓練,預計三年內服務逾52,000名長者和照顧者。 健康不僅是身體狀態,還包括精神健康與財務健康。在星展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得以深入社區,結合科技與創新服務模式,為長者及基層家庭提供更靈活、更適切的支援。儘管颱風影響了典禮,但嘉年華的成功舉辦,正正體現了社區的韌性與凝聚力。未來,我們將繼續優化這兩項計劃,並探索更多創新方案,以回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讓我們一起裝備今天,啟動更美好的未來! 文章刊於2025年7月23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