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社福發展新機遇

「香港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本周初舉行成立典禮,筆者作為其中一位榮譽顧問也參與其中。當天的主禮嘉賓包括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先生、國家民政部副部長柳拯博士等,還有許多內地及香港政府及社福機構首長出席高峰會和典禮,這屬非常高規格的祝賀和認受。期望這個新的社福平台可以善用現時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契機,致力促進兩地社會福利服務發展。 筆者在社聯工作多年,深明運作一個平台並不容易,一方面我們不像其他社福機構直接服務有需要的市民,較難量度對服務使用者帶來的改變及價值,獲取市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倡議社福政策及服務發展的過程中,有太多環境因素影響,有時也較難直接將政策改變與我們的工作劃上等號。 也許因為這個原因,筆者雖然性格樂觀正面,但也一直心存危機意識,縱使資源有限,也盡力提升社聯的工作成效。同事知道每次討論新工作計劃時,筆者必定問預計有何Social Impact(社會效益),因為光有Output(產出),不等如有Outcome(成果),而我們的目標不盲目追求數字,而是要致力提升香港社會及市民的福祉。 幸運地,在社聯員工、社福機構及不同持份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社聯的工作也得到一些肯定,例如推動過渡性房屋及樂齡科技,以及在疫情期間安排為居家行動不便的長者及殘疾人士上門接種疫苗,還有為中小型非接受社署恆常資助的社福機構提供支援。我們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成效,而近年社聯機構會員及合作夥伴的數目亦不斷增加。 今年正值社聯重訂發展策略,未來會透過「同行共創」、「善用科技」、「人才發展」這三個策略方向積極引入不同界別的創新意念、探索創新科技方案,以及推動不同領域的人才參與社會服務貢獻所長,並且致力推動大灣區社會服務協作。誠如行政長官年初出席社聯75周年「社聯會議」的勉詞,社聯會繼續發揮跨界別平台的角色,把握社福發展新機遇,與業界一同服務香港市民。 文章刊於2023年6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大灣區養老

隨著醫療福利「過河」的機制和服務愈趨成熟,不少港人考慮在內地養老,早於二零一五年合資格的香港長者便可以醫療券支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指定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費用,截至今年二月,就共有約一萬三千多名合資格長者曾於該院使用醫療券,有關計劃上月更擴展至該院設於龍崗區的華為荔枝苑社康中心。 此外,當局現正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如果順利成事,相信會吸引更多港人在內地養老。這也不難理解,內地養老設施的環境、空間和規模較香港大,以筆者上月隨社福界大灣區交流考察團探訪幾間位於廣州和中山的養老和殘疾人士單位所見,除了地方寬敞,有充足的活動休閒空間,亦投放許多資源將醫養合一,設有駐院醫生和許多中西醫療保健設施,以至藥房,提供一站式服務。 其中位於南沙區的一間養老院收費每月數千元人民幣,而平均輪候入住時間約為二十五個工作天,相對本港一般私營院舍的收費和環境,自然有較大吸引力。至於廣州市居家養老服務綜合示範平台更做到服務數據聯通,善用大數據,清楚顯示服務需要和供應,有助進一步制訂適當的政策和服務。 今次之行可見內地養老硬件發展迅速,而在軟件方面,兩地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尤其在療養和照顧較體弱的院友方面,本港社福界的經驗可協助內地院舍進一步提升護理質素,全方位照顧不同需要的長者,相信日後會有更多互相交流和學習的機會,締造雙贏。 文章刊於2023年5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為母則剛」也需支援

剛過去的母親節,幾個社福機構及民間團體不約而同發表與婦女有關的調查研究,社聯訪問了441位基層母親,近半受訪者平日獨立照顧子女的時間為8-15小時,另有兩成多達到16-24小時,幾近全日無休。由於長時間照顧家庭,她們沒有太多社交支援,在經濟或照顧子女上遇到困難時甚少有親朋好友能夠提供幫助。她們睡得少,睡眠質素差,有的甚至曾經或現在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產後抑鬱症。 至於「照顧照顧者平台」的調查亦指出,受訪的兒童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間很長,照顧工作非常繁重,逾一半受訪者指無人能分擔照顧工作,又擔心經濟困難而未能為子女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援。受訪者普遍選擇節衣縮食以減少家庭日常開支,有些單親兒童照顧者更可能要向親友借錢渡難關。 從這些調查研究和訪談當中,不難看到母親們都極力照顧子女,希望子女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也勇敢堅強地面對生活上的種種難題。然而,雖為母則剛,但總有勞累的時候,忽視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問題,尤其是一些高危群組,例如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單親家庭、缺乏家人朋友支援、經濟拮据而居於不適切住房等,她們的情況就更令人擔憂,壓力隨時爆煲。 為照顧這些母親和幼兒的身心需要,最急切的支援是為他們提供喘息機會,其中包括充足而具彈性的託兒、社區保姆及課餘託管服務。同時,政府現大力推展基層醫療服務,可鼓勵社福單位與區內持份者,如母嬰健康院及地區康健中心協作,辨識高危母親以提供適當的介入和支援。再者,透過社區網絡推行強化家庭健康管理能力的計劃,如舉辦親子運動班、推廣家庭健康飲食、進行家居藥物和疾病管理教育、組織育兒互助小組等,務求全方位支援有需要的母親。 文章刊於2023年5月1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滿足吞嚥困難人士的膳食需要

許多照顧者都有相同經歷,家人失去食趣,這可能不僅是膳食味道和外觀問題,也可能是無法吞嚥,就是已診斷患有吞嚥困難,每天為家人烹調膳食時,總有許多疑問,例如食物煮得夠軟嗎?切得夠小嗎?營養足夠嗎?嗆到什麼辦? 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多,皆因本港已步入高齡社會,十多年後有三成以上人口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而年屆8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由現時不足25萬人,倍增至超過50萬人。由此預視,因年紀老邁及各種病患而引致吞嚥困難的患者數目亦將逐漸上升,如何為他們提供合適膳食不單是照顧者的難題,更是社會的挑戰。 為向照顧者及相關行業提供統一標準,社聯與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合作,制定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將食物及飲品的狀態劃分為9個等級,例如稀薄如水為0級,細碎及濕軟為5級,至於7級則為食物原狀。 一般個人照顧者或院舍人員可以用餐叉、餐匙及針筒測試食物和飲品的形態;至於食品生產商則可使用特定測試儀器取得科學化數據,以更精準地生產「照護食」食品和飲品。 有別於坊間常聽到的軟餐、碎餐或糊餐,「照護食」包含不同形態的食物,透過各種烹調及處理方法,調整食物的形態、軟硬程度、黏稠度和飲品的稀稠度,以更精準地配合不同程度吞嚥及咀嚼困難人士的需要。 今後還有賴政府,不同專業及相關飲食行業推動「照護食」發展,不單讓大眾更了解製作及簡易測試方法,還得擴大食品供應,將「照護食」帶進社區,讓吞嚥困難人士有更多餐飲選擇。 文章刊於2023年5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給家長一點「力」

諺語有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道出許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心聲。家長尋求各種育兒方法,幫助子女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有的尋求專業人士及家長朋友的指導,有得在網上群組中尋求理想方法,期望成為「稱職」的家長,但同時亦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前線同工分享一個服務個案,一位五十多歲的媽媽育有四名子女,其中三名分別八歲、十四歲及十六歲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症譜系障礙,過去十幾年來將大部分時間都放在照顧家庭上,承受巨大壓力之餘,漸漸對自身的需要、興趣以至價值都遺忘了。 她參與了社聯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和社福機構合作的「賽馬會『你』想家長培力計劃」,透過提升家長能力和轉變思維方式,學懂欣賞自己及孩子的獨特性,明白要照顧家庭,亦要「照顧好」自己。她更發掘自己的烹飪潛能,擔任社會服務單位的烹飪班導師,並開設網店分享美食。她的經歷和體驗同時啟發了許多家長,樂觀勇敢面對挑戰。 順帶一提,每年5月15日是聯合國訂立的「國際家庭日」,社聯今個星期六及日將於荃灣愉景新城一樓中庭舉辦「快樂家庭月同樂日2023暨家長培力嘉許禮」,有許多以「家長與子女同行」為題的活動,例如互動裝置遊戲和新興運動,期望為家長注入新思維,啟發他們了解親職與個人成長的關係,鞏固家庭文化,一起營造家庭友好的環境。 文章刊於2023年5月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