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樂齡科技暖邨

人口高齡化為社會帶來許多挑戰,高齡人口的照顧服務和規劃必須到位貼地,讓長者能夠安心在社區生活,而透過各種科技產品和方案,將可大大提升長者、殘疾人士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因此社聯近年銳意推動樂齡科技發展。 除了每年的重點公眾教育活動「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我們還有建構產業生態的「樂齡科技平台」,以及提供社區支援服務的「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並推展「招商局『e 賃務』樂齡科技租賃網站」,在不同區域巡迴展覽,讓大眾親身體驗樂齡科技產品。 今年7月至8月則與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和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合作,將先後在五個屋苑舉辦「招商暖邨」樂齡科技地區推廣活動。上星期率先於大角咀海富苑展覽,精選了七款適合家居應用的樂齡科技產品,不少長者及照顧者到來體驗,對特別功能輪椅、安全床欄和旋轉式淋浴椅等器材很感興趣。活動讓他們認識到科技及輔助器材如何能夠提升家居安全,改善長者起居自主能力,以至支援復康需要。 團隊今個星期四會到油塘油翠苑向街坊介紹樂齡科技,除了讓市民親自體驗各類型輔助居家安老的樂齡科技輔助器材,還有遊戲環節及派發紀念品,合資格居民更可即場登記免費試用器材 3 個月。(「招商暖邨」活動資訊:https://erent.hk/education/detail/6) 期望透過多元化的公眾教育活動及社會服務能令樂齡科技更加「入屋」和普及。此外,隨著「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於2023年擴展適用範圍至租借輔助科技產品,「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亦積極與不同社區券認可服務單位合作,為持有社區券的長者提供器材租賃,務求令有需要的長者可以將樂齡科技帶返屋企。 文章刊於2024年7月2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生命教育

本港人口高齡化,末期疾病患者持續增加,紓緩及晚期照顧服務愈見重要。可是生命教育仍未有系統和普及地推廣,一個持續並有效的介入手法可以令大眾更有準備地安排晚年生活。 社聯去年開始聯同M+、生命教育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動生命教育計劃,透過學習和體驗,例如藝術創作、桌上遊戲和講座,從博物館走入社區,將生死議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加強長者及照顧者對死亡的認識,正視生命意義,並為晚期照顧安排早作準備。 期間亦就參加者進行問卷及意見調查,許多都是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超過六成有擔任照顧者的經驗。雖然只是一個小型調查,但當中一些觀察值得參考,例如參加者不甚了解預設醫療指示或預設照顧計劃的行政程序,錯誤認為「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必須由配偶或血親擔任見證人並簽署」;亦有參加者擔心「與家人或朋友討論預設照顧計劃,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反映討論這話題有所顧忌。 在經歷不同型式的生命教育活動後,參加者對生命不同階段的思考有所加深,亦較願意與家人討論晚期照顧的意願。 事實上,目前市民普遍對預設照顧計劃、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不多,相關的生命教育應在社區層面大力推廣,而且形式應更多元化,讓市民可以加深認識,不單有利預設醫療指示於立法後的執行,更重要是為自己和家人妥善處理照顧安排,提升晚期生活質素。 文章刊於2024年7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少數族裔僱員的共融訴求

上回專欄提到社聯《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提供了實用的參考資源,支援僱主建立多元文化友善的工作環境,同時亦幫助多元文化朋友們積極融入香港職場,發展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生涯。筆者今期想再談談少數族裔僱員的想法。 本地勞動市場樂見增添新動力,亦較以往重視多元種族文化,不同企業相繼推行措施應付轉變,以配合這股新動力。早前社聯舉辦「S+高峰會暨博覽」,其中一場講座探討香港栽培多元種族人才的情況,與會者有僱主及員工,亦有提供多元文化就業服務的機構,從多角度分享他們的經驗,指要達到共融口說無憑,必須落實各項措施。 與會者又表示,最基本要有雙語文件,其中涉及員工個人層面的文件如福利、表現評核,必須具備英文版本。有少數族裔員工提到,電腦系統提供英文介面,對他們來說也很重要。 言語不通和文化差異是常見問題,聘用少數族裔時宜清楚說明工作要求,例如一些經常要求加班的工種需事先聲明,避免日後出現爭拗;如因家庭及宗教需要,工作時間或要調節。 培訓固然重要,也得在華裔員工一方花點工夫,尤其是文化敏感度方面,例如向他們講解不同宗教的習慣和飲食要求。如企業的人事政策較有彈性,可讓少數族裔僱員在他們的新年放假,或安排活動一起慶祝,亦有助他們融入。 香港消防處提到26星期的留宿訓練,不同族群獲安排全天候共處一室,這種在地測試別具考驗,因華裔與非華裔的生活細節大不同。有見及此,處方亦引入清真食物,而課程同時提供英語內容,考試也有中英雙語作選擇。此外,亦有僱主指公司會派同事到外地工作,令他們轉換角色,變成當地的少數族裔,讓同事確切感受少數族裔所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少數族裔人士視香港為家,理應一視同仁。同事之間宜多了解彼此文化,勿以膚色定親疏,惟有抱持開放態度,雙向體諒和理解,才能達至真正共融。 文章刊於2024年7月5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讓吞嚥困難家人「食得喜」

吞嚥困難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有病患的長者更為普遍,在日常照顧方面都有許多挑戰,如何為他們提供具營養、安全和色香味俱全的膳食是本港這個急速高齡化的社會必須妥善處理的議題。 社聯去年聯同中大食品研究中心及港大吞嚥研究所,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配合科學化的數據及本地適用的詞彙描述,附加本地照護食食物及菜式的烹調方法,制定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予各界參考。推展情況理想,除了鼓勵醫療及照顧業界,以至餐飲業和食品供應商採用;同時也希望散落社區,每家每戶都能為有吞嚥困難的家人提供合適的照護食。 照顧家中長者的外籍家庭傭工也是目標推廣群體,最近我們的照護食工作小組與基督教勵行會合作,首次為外傭舉辦照護食工作坊,期間學做花生湯圓和芒果腸粉,她們都很投入,對吞嚥困難和照護食都有了基本認識,掌握不同的烹飪技巧,今後可以更好地幫助照顧吞嚥困難的僱主和家人。早前我們推出了「照護食標準指引」英文版(https://shorturl.at/UK7ih),目前正進行印尼語翻譯工作,期望印尼外傭也能了解照護食及相關烹飪技巧。 另外,新一屆的「食得喜」樂齡美食烹飪大賽2024正在邀請照顧者及外傭參與,以照護食舌尖之旅為主題,讓他們將吞嚥困難人士出外或本地旅遊期間喜愛的食物轉化為照護食,藉此希望吞嚥困難人士能夠從食物中回味旅遊時的愉快片段。截止報名日期為7月28日,參加者將可參與工作坊及賽前練習,由專業人士分享及指導照護食相關知識及技巧,期望外傭朋友多多支持。烹飪大賽網頁:(https://www.carefood.org.hk/2024) 文章刊於2024年7月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歸屬感及人才發展的關鍵

上周社聯舉行全體員工退修日,讓同事暫時放下手上工作,當天以團體遊戲形式取代工作會議,無分職級,氣氛輕鬆愉快。同事投入參加活動之餘,更主動表達對機構反饋,鞏固跨部門同儕間交流。筆者感到最開心的,是同事之間很好感情和默契,互相幫忙解決挑戰,難能可貴。 作為一間社福機構,社聯在社會服務發展及社會政策倡議上,當然重視人的價值及權利。在機構運作上,我們也鼓勵同事積極參與機構決策,為同事提供機會發揮所長。我們肯定員工的潛力,亦相信同事的參與會帶來更大的動力及歸屬感。當同事都擁抱這份價值觀時,亦會更珍惜與其他同事共事,共同推進社聯的使命。 國際知名廣告公司奧美的台灣前主事人提出職場內建立20名好友圈,能夠降低職場孤獨感外,更可成為個人職場助力。社聯NGO人才發展專頁【Talnet】亦引述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全球調查,2024年企業領袖優先考慮的人力資源工作其中為:有意識維繫員工跟企業關係;要鞏固人才,須由領導力轉型開始。 面對新世代職涯趨勢,單靠薪酬福利不足以留住人才,要讓員工感到他們是機構的一部分。作為管理層,留意到現今員工思維改變:從單向索取、奉獻勞動力、建立歸屬感,上升至追求企業或機構對個人能力培養,感受機構對自己的重視,共同成長。 要成功轉型,非一朝一夕之事。經歷反覆而漫長溝通下,仍可維持員工向心力,在於針對各部門工作性質,清晰及時地向員工傳遞發展新方向。推動團隊主管積極面對當代「職場新常態」,如高人才流失率、跨代溝通,真正聆聽基層員工聲音等,引領團隊突破未知、走出困局。作為員工,亦可協同設計流程,由下而上求同存異,尋求創變。 文章刊於2024年6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