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同行共創「舌尖美味與安全」

社聯八年前開始將「照護食」概念帶入香港,向長者、照顧者、業界從業員推廣如何讓長者有尊嚴地進食,並便利家人及從業員的照顧工作。時至今日,照護食不僅獲得政府、商界、社福、醫護及教育等界別的認同及應用,更成功地以《適老易食食品(適老照護食)通用要求》納入《灣區標準》,日前獲廣東省人民政府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正式頒發《灣區標準》確認證書,並探討日後深化合作機會,包括建立:人才交流專家庫、引入更多社會服務、遠程醫療及科技等服務與產品標準化等。這一切成果,離不開眾多有心人士、企業及機構與社聯「同行共創」,讓一群吞嚥困難人士及長者能夠「食得開心又安心」。 過去香港沒有統一的照護食標準,市場上不同院舍及產品供應商各有準則。因此,社聯與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合作,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制定一套統一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 在推動過程中,醫院管理局、多間院舍及食品生產商積極使用《照護食標準指引》製作產品,這不僅提升了長者的膳食質素,更有效減少因吞嚥困難而導致的營養不良及吸入性肺炎等健康風險。 同時,社聯推出「照護食種子餐廳計劃」,愈來愈多有心商界伙伴響應,攜手於社區推廣「吞嚥友善餐廳」,這些餐廳遍佈港九新界,涵蓋中、西式及不同級別的照護食菜式。商界除了從銀髮經濟角度推出照護食產品之外,分享一些「老了的顧客」因牙齒脫落或是吞嚥困難等原因而沒有再去餐廳,所以希望透過照護食吸引「老顧客」與家人能夠外出用餐時重拾進食樂趣,與親友「同桌同食」。 隨著大灣區人口高齡化,照護食標準化及產業化將成為提升長者生活質素的重要一環。近年社聯積極參與粵港澳三地在照護食及長者服務的交流合作,例如:參展廣州老博會、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與澳門社會工作局交流,以至每年一度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等。聯合跨境跨界別的力量,共同推動照護食及長者服務創新及人才培訓,讓更多有需要人士享受「舌尖美味與安全」。 文章刊於2025年10月22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共築銀髮未來

隨著全球人口結構的急速轉變,高齡化已不僅是單一國家或地區的挑戰,而是整個國際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長期議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據,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1億,其中8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4億,如何讓長者擁有健康、尊嚴與充實的晚年,是跨代的承擔和責任。 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我們體會到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醫療健康、社會照顧到經濟參與,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創新思維與跨界協作。正因如此,社聯一直參與國際社會的專業討論,最新的發展是我們與國際老齡聯合會(IFA)攜手,於2027年11月在香港舉辦「第18屆國際老齡聯合會國際老齡會議」。這不僅是一場國際盛事,更是全球社會凝聚共識、分享經驗的重要平台。 從北歐的社區照護模式、日本的樂齡科技應用,到新加坡的銀髮經濟策略,各地皆有其獨特經驗。IFA會議讓政策制定者、學者、社福界與科技專家齊聚一堂,透過對話激發行動,將理念轉化為實踐。 唯有「集思廣益」,才能找到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香港在推動「樂齡科技」方面已有顯著進展,每年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吸引數以萬計的參觀者,並推動不同科技項目和服務計劃提升長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這些經驗,我們樂於與世界分享,也渴望從其他地區汲取靈感。 至於內地在應對高齡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智慧,從城市到鄉村,從居家安老到社區支援,多層次的養老體系正在逐步完善。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員,既受益於國家的政策支持,也承擔著先行先試的使命,包括積極探索如何將智慧養老與跨境服務結合,讓長者在灣區內享受無縫的生活與醫療支援,大灣區與亞太地區的安老服務發展也是這次IFA會議的其中一個重點。 再者,2027年對香港別具意義,既是社聯成立80周年,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30周年,期望藉著IFA會議的契機,展現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對高齡化議題的承擔和貢獻,誠摯邀請各界攜手參與。 文章刊於2025年10月13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照護食」灣區標準出爐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邁向深度融合,關乎長者福祉與產業發展的關鍵標準——《適老易食食品(適老照護食)通用要求》剛於九月正式納入「灣區標準」清單。這不僅是首個由香港業界主導制定的銀髮經濟領域大灣區標準,更為三地照護食產業的標準化與協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去年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深圳市分析測試協會及粵港澳四十多個社福、商界與學術機構,共同推動《照護食灣區標準》的制定。這項合作充分體現了跨界別協作的力量,旨在透過標準一體化,促進區域養老產業的創新與整合。 這份《通用要求》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融入了粵港澳地區的飲食文化與產業條件,為食品生產、政府監管及機構採購提供了明確的技術依據。標準將適老易食食品細分為九個等級,從稀薄如水的0級到維持食物原狀的7級,並同時規範了從簡易餐具到科學儀器的多種檢驗方法,使生產者能精準掌握食品質地,確保產品安全與品質。 對長者與照顧者而言,統一的照護食標準意味著更可靠的生活品質保障。它能有效滿足吞嚥困難者的營養需求,減輕照顧負擔,並在跨境養老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實現照護服務的無縫銜接。從產業角度來看,標準化有助於統一檢測程序、推動技術創新,並刺激市場多樣化發展,為企業創造新的增長點。 此外,這項標準的推出也與國家的健康老齡化政策相呼應,透過強化養老產業的協作基礎,助力實現「老有所養」與「產業創新」的雙重目標。 今年十一月舉行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25」將進一步聚焦照護食與銀髮經濟的發展,透過展館展示與專業討論,推動更多持份者參與建設完善的照護食生態圈。 文章刊於2025年10月2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風雨中的守護者

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本港,雖然今次市民都較以往做好準備,但天氣難測,對市面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幸而未造成傷亡。在狂風暴雨中,大多數市民可以在家中躲避風雨,但仍有不少人逆風而行執行職務,而院舍的工作人員也緊守崗位,默默守護著社會中較脆弱的一群。 院舍在風暴中必須維持足夠人手照顧院友,並制訂不同程度的應變計劃,包括儲備足夠物資,如食物、藥物和護理用品等。同時,要審視院舍環境並作出防禦措施,安排院友遠離當風的窗戶,並預先選定室內一個安全地方,以防玻璃萬一破裂時可以躲避。在極端情況下,甚至需要撤離。院舍也與院友的家人保持溝通,留意有特別照顧需要或體弱的院友,確保他們得到適當的照顧。 事實上,前線工作人員不僅要負責院友的日常生活,還需要隨時關注他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在颱風來襲的日子裡,院友可能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工作人員會主動安撫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援。此外,他們也會調整日常活動,以適應惡劣的天氣,讓院友的生活盡量保持穩定。 院舍的行政和後勤人員也在緊密支持前線,在需要時聯繫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支援。一些院舍已經開始建立與當地社區的聯繫,以便在災情嚴重時尋求支援。這些工作雖然不直接面對院友,但卻是整個服務體系正常運作的基石。 颱風考驗的不僅是應變能力,更是人道關懷。衷心感謝執勤人員的付出和專業精神,讓這個城市變得更美好。 文章刊於2025年9月25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應對高齡社會的挑戰

剛從南非回來,此行是出席國際老齡聯合會第17屆國際老齡會議(The IFA 17th Global Conference on Ageing),將香港的社會服務經驗帶到國際舞台,介紹服務數字化、長者友善社區建設、樂齡科技,以及大灣區養老發展趨勢等,這些正是本港面對高齡社會的重要策略,也呼應特區政府新發表的施政報告。 政府宣布設立跨政策局的「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全面應對高齡社會挑戰和把握機遇,此舉具前瞻性和整全性,有助從長者身心健康、社會參與、經濟保障、居住條件及照顧安排等面向出發,推動政府各司局及社會持分者參與,共同建構具包容性和可持續的高齡社會。 期望工作組成立後,與社會各界共議共創,當中包括社福界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樂齡科技發展及應用、社會參與、銀髮經濟(例如:照護食、旅遊、銀齡就業等)、強化基層醫療與社區支援系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養老和相關福利、醫療及復康等安排。 誠如中國老齡協會孫碩鵬會長在國際老齡會議所言,壽命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是對長輩的敬愛,親情的守護,生命的敬仰。中國內地目標在2035年建設成為一個「老年友好型社會」,而政策亦引導市場驅動銀髮經濟與科技深度融合,助力養老服務更加精準高效。香港同樣在開闢適老時代,讓市民擁抱長壽與幸福。 文章刊於2025年9月17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