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食】香港《照護食標準指引》面世 【WeTV無障礙媒體】阿容親身同你試食一次,感覺有驚喜!
香港《照護食標準指引》終於面世,設計咗9款照護食標籤,為製作及購買照護食產品時提供參考依據,對吞嚥困難人士有一個好大嘅幫助。今次【社聯頻道】邀請了【WeTV無障礙媒體】的阿容親身體驗,試食照護食,她覺得好有驚喜! ...
手機遙控熄火 助認知障礙症患者居家安老
「因為我太太有認知障礙症,試過數次忘記熄火,曾經燒乾水、燒爛一隻鑊。經常想著熄火問題,不放心,只可以短暫出街,要很快回家看着太太。」房協滿樂大廈居民國強說。 香港房屋協會社區及長者服務總監吳家雯指出,一些長者記性比較差,甚至患上認知障礙症,例如:他們記性不好時可能會重複或忘記食藥,影響他們健康;可能忘記了關上家中的電器,尤其是煤氣爐,造成家居意外等等。當長者經常擔心自己的記性問題,將會影響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有一些工作他們不敢再去做,包括:從前會煮飯,但現在不敢去煮,護老者亦會擔心長者忘記了熄火,有機會造成家居意外,便會七天二十四小時陪著長者,導致照顧者壓力大,當他們壓力爆煲時,可能會送長者到安老院舍,這個時候會對長者及護老者的生活質素造成影響。 科技助認知障礙症患者居家安老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煤氣公司)早前自主研發智能控制器和智能煤氣錶,加入物聯網(IOT)概念,其中智能控制器可連接用家現有煮食爐,用戶可透過手機監察煮食爐情況,並可隨時隨地遙距緊急關火,切合長者居家安老的需求,同時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煤氣公司總經理–住宅產品及品質監控李浩良表示,香港面對人口高齡化,煤氣公司為支援長者,聯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及多個社福機構,推出「智醒生活暖萬家」捐贈計劃,為全港一萬個有需要家庭免費安裝智能控制器及智能煤氣錶,方便長者和家人遙距監察爐具情況,並可以手機程式緊急關火,適合患上輕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使用。 國強參與了「智醒生活暖萬家」捐贈計劃,他非常感謝煤氣公司的幫助,免費為他家安裝智能控制器及智能煤氣錶,職員亦會教導他如何使用手機應用程式,並說:「我現在好放心出街,出了街打開手提電話便知道家中有沒有開火或熄火,如果開了火,在街上可以用手提電話關火,真的好好。」 吳家雯補充說:「長者參與計劃後很開心,以前不敢做的事情,現在都敢於去做了,例如有些長者擔心自己忘記熄火,不敢煮飯,現在可以重新煮飯。護老者方面,從前擔心患者忘記熄火,要經常陪伴,自己都可以外出休息一下,壓力可以減輕。」 同行共創 跨界別合作應該社會議題 社會議題複雜多變,難以透過單一方法及界別應對,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方可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造福社會。是次計劃正正是良好實踐例子,商界進行研發及提供資源,社福界反映用家意見及進行實踐應用。 李浩良指出,煤氣公司的強項是在產品及客戶服務上,而社聯與很多社福機構合作,當中包括服務認知障礙症的社福機構,煤氣公司與社聯合作可說是「強強聯手」,是最好的選擇。 吳家雯則表示,推動樂齡科技是一種鐵三角的關係,包括:商界、社福界及服務使用者,企業負責研發,社福界面向很多服務使用者,即是樂齡科技產品的最終用家,可以將研發階段的產品給予用家試用,而用家就將他們的心願及需要講給企業聽,一起促成樂齡科技產品。 ...
晚期照顧。善生善別
根據衞生署最新資料,香港2021年的死亡人數高達51,536名,其中長者超過八成,其餘約兩成為非長者。人口急速高齡化,長者死亡人數增加,而患上不治之症的人數亦不斷攀升。港人主要死因三甲分別為惡性腫瘤、肺炎及心臟病,其中因癌症死亡人數佔整體死亡人數約29%;而肺炎及心臟病分別佔約19%及約12.7%。 面對晚期醫療及照顧需要,病人又或照顧者總奔波勞累,頻繁地進出醫院,想著改善病情,但忘了醫好自己的身心需要。病人及照顧者彷彿沒有其他出路,往往只能在最倉卒的情況下,面對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死亡。 今期《 社情 》以紓緩治療及安離在家為題,探討相關政策及社區支援服務應如何協助港人面對生命走到盡頭,做到善生善別 https://shorturl.at/enuyQ 鳴謝:香港婦女中心協會 服務使用者為是次受訪個案 ...
香港《照護食標準指引》面世 言語治療師:有共同「言語」助到業界及吞嚥困難人士
香港步入高齡化社會,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到2040年3成以上人口是65歲或以上長者,而年屆8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由現時不足25萬倍增至超過50萬。由此預視,因年紀老邁及各種病患而引致吞嚥困難的患者數目亦將逐漸上升,如何為他們提供合適膳食不單是照顧者的難題,更是社會的挑戰。 過去香港沒有統一的「照護食」標準,市場上不同機構、院舍及產品供應商各有準則,各有應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於 2019 年進行「照護食的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院舍員工及家居照顧者均認為有更清晰的「照護食」標準及指引十分重要,例如:食物的軟硬度及營養成分,以便選擇合適的「照護食」食品;亦有超過六成照顧者希望改善食物質素,但不懂相關技巧。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譚女士說:「因為媽媽少了一些門牙及大牙,咀嚼方面會出現困難,她還有認知障礙,可能忘記了自己的能力,吞食物時可能會嗆到。她嗆到,最嚴重的時候可能會不停咳嗽,咳到臉紅,我會擔心她出現問題。我會盡量將食物煮軟一些,煮食之前會盡量將食物切碎,所以會花較多煮食時間。她進食時,稍為不留神,可能夾了一些較為硬或者太「大嚿」的食物,可能會咬崩牙齒。她崩牙的時候都會比較擔心,擔心她不吐牙齒出來,也會擔心她會哽到。」 有見及此,社聯與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合作,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在策略夥伴嘉里集團的贊助下,配合科學化的數據及本地適用的詞彙描述,制訂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同時附加本地照護食菜式的烹調方法給各界參考,供家庭照顧者及不同專業人士使用,滿足吞嚥困難人士的基本膳食需要。 譚女士表示,未有《照護食標準指引》之前,她不清楚如何量度食物是否夠軟,有時媽媽進食時間比較長,有時會吐食物出來,下次她便會再煮軟一些,或者體積再細小一些。有指引之後,她會放心一些,懂得衡量食物的軟硬大細,在媽媽進食之前已經測試到是否適合媽媽進食,不用在媽媽進食時嘗試,減低媽媽嗆到的風險。 言語治療師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高級研究助理鄧浩樺說:「在言語治療師之間,最重要的是有一種共通語言,不單止言語治療師,甚至乎家人及患者。因為沒有指引之前,我們會提及碎餐,在家人、患者及及言語治療師之間,到底碎餐有幾碎呢,因為大家心目中的『碎』已經有不同,甚至乎要他們量度時,都沒有簡單的方法及簡單的工具協助他們,我們很多時會見到照顧者未必會去做那件事。所以我們因為沒有共同語言,可能會有不相同的地方,對患者來說會出現壞處。照顧者學懂應用指引,方便家人的日常照顧工作,好倚賴家人作為言語治療師的角色,協助患者檢查食物,發揮日常監察的作用。」 根據《照護食標準指引》,將食物及飲品的狀態劃分為9個等級,例如稀薄如水為0級,細碎及濕軟為5級,至於7級則為食物原狀。一般個人照顧者或院舍人員可以用餐叉、餐匙及針筒測試食物和飲品的形態;至於食品生產商則可使用特定測試儀器取得科學化數據,以更精準地生產「照護食」食品和飲品。《指引》亦詳列烹飪要訣、營養要素,以及45種本地常見食材及17款菜式的烹調示範及測試應用實例。 《照護食標準指引》為「照護食」使用者、照顧者、治療師、院舍、食品生產商等不同界別的人士在製作及購買「照護食」產品時提供參考依據。在照顧層面,指引讓使用者和照顧者可以掌握具體及實用資訊,有助選購合適的「照護食」產品,改善及配合復康情況。在服務層面,食品生產商可視指引為參考藍本,生產標準化的「照護食」產品,從而拓展市場,增加供應。 「照護食」網站 https://www.carefood.org.hk/ ...
公院輪候時間長 社區藥房減壓力
香港約9成市民選用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服務,對公營醫療體系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市民見醫生及取藥輪候時間長的情況亦相當普遍。 長者曾女士說:「那天預約醫院覆診時間為3時30分,等候時間到近5時才到我,見了一少會醫生後,只需要止胃酸藥,之後去約期及取藥單,取藥籌碼竟是200人後。」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公營機構的專科門診已經十分繁忙,約9成市民使用公營機構及其專科服務,特別是在醫管局,可想而知工作壓力有多大。市民與醫生會診時間短、排期很長、醫生接見距離時間長,因此處方藥物亦越來越長,例如可能需要處方4至6個月的藥物。當病人不吃藥或覺得藥物產生副作用,便會停止使用,因而浪費了藥物,或者等到4至6個月覆診才告知醫生,所以他覺得需要社區資源,尤其是社區藥劑師,幫助他們提早解決食藥的問題,令他們不需要等到覆診時才可改善服藥的療程。 因此,香港仔坊會良躍社區藥房與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聯網合作,舉辦「賽馬會社區藥房支援網絡社區取藥義診計劃」,參與計劃的市民在專科門診覆診及領取藥籌後,不用花長時間在醫院藥劑部等候取藥,只需將「領藥籌號」通知良躍社區藥房,等候2至5個工作天,當社區藥房收到醫院的藥物後便立即發手機訊息給予市民,提示他們到社區藥房取藥,而社區藥房藥劑師亦會提供藥物輔導,並持續跟進市民的服藥情況。 香港仔坊會良躍社區藥房助理經理兼藥劑師吳苑彤說:「社區藥房在基層醫療可以扮演一個角色,作為一個免費醫療資訊的平台,很多街坊可以隨時預約我們的一對一藥物諮詢服務,給予詳盡藥物輔導服務。社福機構的社區藥房在社區層面連結到這班病人,協助病人在社區取藥,除了方便病人不用在醫院等候較長的時間,更加方便之外,亦縮短病人逗留在醫院時從而減少病毒感染風險,最重要的是,作為藥劑師可以在社區延續對病人的照顧,很多時候病人向我們諮詢藥物,我們用更多時間了解情況,例如是用藥的習慣,傾談中他們有同時使用保健產品可否一同服用,私家醫生的藥物怎樣配合等等。」 良躍社區藥房服務使用者曾女士覺得社區藥房的藥品質量良好及平一些,在屋邨的社區藥房取藥又方便,不用在醫院等長時間取藥。藥物運到社區藥房,就會發短訊給她領取,藥劑師會教她怎樣使用藥物,過了一段時間後亦會來電查詢她的服藥情況。 醫社合作 減公立醫院壓力 市民健康由社區共同承載 崔會長指公立醫院工作量大,需要社區資源幫助,以往市民求醫集中在公營機構,專科門診及醫院服務,隨著基層醫療發展,他相信要實踐「共同治理概念」,即是代表醫社合作,醫院或者專科門診服務,與社區資源合作,包括社福機構或社區藥房合作,兩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市民醫療需要太集中於醫院或者是專科門診服務,第一,病人與醫生會診時間很短,第二,排期很長才能與醫生見面,第三,公營機構醫院藥劑師的工作量一樣繁重,很少時間與病人傾談藥物治療問題。因為病人服藥不正確,不依從服藥,所以不能控制病情,可能要提早回院見醫生、入院或入急症室,造成惡性循環,是不能解決。 另一方面,社福機構有著強大的地區服務網絡,可以更全面地在社區承載病患及長者。吳姑娘指香港仔坊會有不同的社會服務單位,包括:長者及健康等服務單位,在不同單位的互相配合下支援服務使用者,在基層醫療方面彰顯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崔會長表示醫社合作是十分重要,可以相輔相成。在社區醫療專業的支援下,幫助解決病人服藥的問題,從而減低入院、或減低未到覆診期要提早覆診,甚至乎減低入急症室的機會。看似將醫院工作給予社區,但是社區有很多資源,包括社區藥劑師、社會服務同事、社區醫生等,這就是共同治理概念,正正解決了以往未能解決的問題,最終減低公營醫療機構服務需求,令到社會可以全面看顧到病人或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