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高齡化社會 院舍學習增設晚晴服務 營造關懷及善終文化
隨著香港人口高齡化加劇,有安老院舍院長指出現時經中央輪候冊派來的院友多為年長體弱,或是沒有家人支援的有需要長者,平均入住年期由過去十多二十年,大幅減至僅3至7年,院舍已成為許多長者人生最後一站。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資助推行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為院友提供晚晴照顧支援,透過提供醫療設備、設置安寧房間、舉辦培訓工作坊,以及推動預設照顧計劃討論,協助院舍建立完善的晚晴服務。計劃不但減輕院舍職員的憂慮,更讓院友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尊嚴地離世,同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營造善終文化。 院舍成為長者晚晴照顧主要場所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養真苑院長郭保茵指出,院舍的角色在近年出現重大轉變。過往長者即使沒有特別護理需要也會排隊入住院舍,入住後可能居住十幾二十年。然而評估制度改變後,只有真正需要護理照顧或缺乏家人支援的長者才合資格進入院舍。經中央輪候冊派來的長者普遍較為體弱,不少患有認知障礙,年齡更高達九十多歲甚至一百歲,他們的入住年期大幅縮短至3至7年左右。對許多長者而言,院舍很大機會是他們人生終結的最後一站。 基督教靈實協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計劃經理李瑞昌表示,根據估算,院舍院友佔全年死亡人口約三成,而研究顯示每間院舍每年約有15%的院友離世。這些數據清楚反映院舍已成為許多長者晚期生活的主要場所,晚晴照顧需求日益迫切。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支援院舍加強長者晚晴照顧服務 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捐助推行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支援不同院舍加強長者晚晴照顧服務。計劃自2016年開始至今,在全港各區推行,九龍東地區首階段由香港老年學會開始協助院舍開展晚晴照顧工作,基督教靈實協會2022年加入第二階段,現時總共服務了九龍東15間院舍,服務超過700位院友。 基督教靈實協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註冊護士梁金鳳指出計劃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在設備方面,團隊資助院舍購買醫療設備,包括氣墊床、吸痰機和製氧機等,並協助院舍設置專門的安寧房間照顧臨終院友。在培訓方面,計劃團隊定期舉辦講座和工作坊,讓院舍同工認識晚期照顧的理論和實踐技巧。此外,計劃更提供醫生支援,當院友進入瀕死期入住安寧房時,醫生每日到訪看診,評估院友是否適合在院舍離世,並向家屬和同事解釋情況。 推動預設照顧計劃 打破生死禁忌 基督教靈實協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社工朱敏儀指出,中國人傳統較為忌諱討論生死議題,即使家屬明白及早討論的重要性,也往往難以開口。因此計劃採取預防性角度,透過節期活動和家屬座談會,推行針對院舍家屬的生命教育講座,提升家屬及早討論預設照顧計劃的意識。 朱姑娘特別建議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或末期癌症但只接受保守治療或紓緩治療的家屬,需要更早討論晚晴照顧計劃。透過教育,讓家屬明白當長輩已患有長期病患,及早規劃的重要性。 多方面成效 營造關懷善終文化 推行晚晴服務為院舍帶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郭院長分享,起初同事擔心不送院友到醫院會否引起家屬投訴或被追究責任。然而當他們了解到計劃提供醫生支援,並清楚分工後,便逐漸建立信心,自動自覺執行職務。 對院友而言,得知院舍提供居處離世服務後,不少人表示願意選擇在熟悉的院舍環境中離世,而非在冷冰冰的醫院接受各種治療及護理。在院舍中,他們可以在熟悉的照顧者和家人陪伴下,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家屬方面也十分欣賞院舍提供的晚晴服務支援。 更重要的是,晚晴服務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變。郭院長觀察到,同事與院友之間不再只是工作關係,而是變得像親人般互相關心。院友之間的爭執減少,多了諒解和關懷,因為大家都明白在這裡的時間或許不多。這種人性化的關懷正是推行晚晴服務最寶貴的成效,為高齡化社會建立了一個充滿關愛與尊嚴的善終文化。 ...
中醫、西醫、護士、社工 身心支援戒毒者
面對毒品問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以創新的跨專業模式,結合中醫、西醫、護士及社工的專業知識,為戒毒人士提供全面的身心支援。近年毒品問題呈現「新」、「隱」、「低」三大特徵:新興毒品如依托咪酯急速擴散,隱蔽性強的毒品被包裝成電子煙或零食,而吸食年齡降低。機構採用「身心社靈」的全人康復理念,透過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處理戒斷症狀及毒品後遺症,配合心理輔導及朋輩支援,成效顯著。研究顯示約七至八成個案有明顯改善。再者,社工呼籲家長以開放關懷的態度與子女溝通,主動尋求社區支援。 傳統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中醫在戒毒治療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資深中醫師劉浩泉指出,雖然中醫典籍中並無明確記載有關戒毒的資料,但戒毒者出現的各種病徵,例如失眠、情緒(情志)問題、疲倦,甚至膀胱問題,均可透過傳統中醫療法處理。 劉醫師解釋說:「我們運用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便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並非採用如海洛英戒毒般的美沙酮替代療法。中醫經常強調『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這是一種對抗性治療。」這種治療方式的最大好處在於不會令病人對中藥產生依賴,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毒品問題的三大新趨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總監李芳指出,近年戒毒服務面對三個主要挑戰,分別是「新」、「隱」及「低」。 「新」是指新興毒品的形態變化迅速。以依托咪酯為例,在2023年中後期才開始發現其出現。信義會在北區設有地區服務,包括青少年的外展及夜展服務,因此能及早觀察並介入相關情況。僅一年後,即2024年,該毒品的使用個案由零增至佔中心約20%的吸食者個案,顯示其擴散速度極快。 使用依托咪酯的身體影響令人擔心,常見症狀包括抽搐、暈眩、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心律不正等。更令人憂慮的是,部分女性吸毒者出現明顯皮膚變黑、乾燥,以及出現男性性徵,例如聲音變沉、眉形由原本清秀變為刀字眉。 「隱」是指毒品的隱蔽性強。現今毒品被包裝成電子煙,甚至以零食或飲品形式呈現,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令人防不勝防。 「低」 則是指吸食年齡偏低。以往處理較傳統毒品時,整體吸食年齡傾向16至18歲,因青少年開始有收入,可從事兼職。但現時由於毒品價格低廉且普及性高,「入場」年齡大幅提早,甚至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已可能接觸毒品,情況令人擔憂。 跨專業團隊的全人康復模式 面對日益複雜的毒品問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採用「身心社靈」的全人康復理念,結合社工、精神科護士、中醫及西醫等跨專業團隊,為戒毒人士提供心理輔導、身體健康管理及社交支援。 機構特別強調協作的力量,設有朋輩輔導員,由過來人陪伴戒毒人士渡過困難時刻,這種同路人的支援往往能產生強大的鼓勵作用。信義會亦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以中醫針對毒品後遺症及戒斷症狀進行研究,結果令人鼓舞,顯示約七至八成個案有明顯改善,成效顯著。 劉醫師進一步解釋中醫治療的原理:「戒毒者的病徵很多時候連帶內分泌失調等情況,進而引發多種情緒問題,包括失眠等。」他發現以「癮」為主的毒品,其病狀在某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例如可卡因、大麻及冰毒等。氯胺酮則較為特殊,對膀胱有明顯損害。 劉醫師說:「即使突然出現依托咪酯這種新毒品,我們亦能應對,原因在於我們並非採用全新方法,而是將原本用於處理可卡因的中藥方應用於依托咪酯的病人身上,戒毒人士表示有療效。」 家長應採取開放關懷的態度 如果懷疑子女吸食毒品,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李芳認為,態度的轉變至關重要。她說:「以往我們面對毒品問題時,態度傾向是辨識器或探測器,我認為應將重心由覺察轉向主動關心與問候。」家長應採取較開放的態度,因為毒品確實存在於我們身邊。 具體而言,家長應以開放且主動關懷的方式與子女溝通。例如以前可能會直接質問子女是否吸毒,現在則可改為詢問他們近期是否壓力過大,是否遇到困難,並嘗試與子女好好談談。李芳強調:「這是一種整體關心的文化。」 另一個重要改變是支援氛圍。以往家長在面對下一代出現毒品問題時,往往感到孤立無援。但如今整個社會和社區都能提供支援。李芳說:「因此,家長毋須太擔心,可以致電社工尋求協助,最重要的是願意尋求幫助。」 毒品問題雖然嚴峻,但透過跨專業團隊的協作、創新的治療方法,以及家庭與社區的支援,戒毒者仍能重獲新生,走向康復之路。 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名單 https://www.swd.gov.hk/tc/pubsvc/young/cat_dtrs/ccpsa/index.html ...
新時代人才配對 青年找到「堅趣」 商界找對人才 @社聯【至善獎】
在香港社會轉型與勞動市場不斷變化下,青年面對升學與就業路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戰。傳統教育和職場發展模式往往難以全面回應每位青年的潛能與興趣。為期十年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及策劃,致力連繫教育界、社福界及商界,推動生涯發展介入的範式轉移,支持年青人由學校順利過渡至工作世界。 為提升行業標準,計劃聯同國際顧問及本地專家,設計了系統化的「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支持來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人建立個人抱負、發展相關能力並提升他們在生涯發展歷程中的主動性,探索與其價值、態度、技能和知識相符的多元出路。迄今為止,超愈300所香港中學曾接受「賽馬會鼓掌. 創你程」生涯發展服務支援,當中145所中學、115個「青少年服務」單位和超過3,000位僱主建立了網,並於校內外確實推行及使用「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KBM©)。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透過跨界合作,建立全港大型生涯發展支援網絡,協助青年探索多元出路,並以VASK(Values價值觀、Attitudes態度、Skills技能、Knowledge知識)及CV360®(全方位履歷表)等創新工具,讓青年展現獨特潛能,實現「堅趣」(興趣結合事業),促進人才配對。計劃不但提升青年再就學及就業動機,同時回應弱勢及非主流青年群體的需要,為香港人才發展帶來新路向。 隨著科技進步和勞動力市場結構轉型,香港青年在學業及就業路上遇到多重障礙「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總監(社區,首席研究顧問)倪錫欽教授指出,來自貧困家庭、少數族裔、年青媽媽及隱蔽青年等弱勢群體尤為受到挑戰,他們不僅資源受限,還要面對社會標籤、學業壓力及就業門檻的挑戰。傳統教育模式難以滿足所有年輕人的需求,部分學生早早離開校園,陷入「待學待業」的處境。正如個案主角何𨥈桃所言,中二輟學後,嘗試多種工作但難以找到興趣,人生一度陷入迷茫。 計劃強調多元發展,著重青年自我探索、能力提升及興趣培育。倪教授補充說,CLAP@JC的初衷是回應社會不同青年的需要,特別是弱勢及非主流青年,協助他們突破困難,發揮潛能。計劃尤其關注服務15至24歲的生涯迷惘青年,包括輟學學生、隱蔽青年、少數族裔、年輕媽媽及院舍青年等弱勢群體。 早於2013年,政府已意識到青年多元發展的重要性,並於2014年施政報告中確立政策,增撥資源加強中學生生涯規劃。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聶德權客座教授強調,政府應讓青年有更多升學及就業選擇,發揮個人潛能。CLAP@JC正是回應這一政策導向,推動生涯發展服務主流化,並建立全港最大生涯發展支援網絡,持續引領青年突破傳統框架,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在個案中,何𨥈桃透過明愛青少年綜合服務社工Sparkle協助,發掘自己對禪繞畫的興趣,並獲資助參加課程,最終成為禪繞畫導師,開設自己的工作室,並獲企業合作機會。她由此體會到,發揮所長未必只靠學歷,高薪厚職不再只是傳統定義,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樣能獲得成就感與成功感。 創新工具︰VASK與CV360®:突破傳統履歷框架 計劃推動VASK框架,強調價值觀、態度、技能及知識的全人發展。計劃同時創新推出CV360®,記錄青年在義工、家庭崗位及興趣發展等非傳統工作上的VASK經歷。這些經歷與能力過往難以在傳統履歷中展現,但對於人才配對卻至關重要。企業透過CV360®能更全面了解青年潛能,促進人才配對。「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聯席總監謝可儀指出,CLAP讓過往在傳統勞動市場難以被看見的青年才能獲得認可,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及就業競爭力。 青年找到「堅趣」,突破待學待業困局 計劃的成效獲多項實證研究支持。根據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家中青幼)曾芷詩分享,參與計劃的青年與對照組比較,成功擺脫『待學待業』狀態的青年增加四倍,青年選擇重返校園增加六倍,青年找到並發展「堅趣」(興趣結合就業)提升七倍。這些數據證明,計劃在促進青年重新投入學習、就業及自我實現方面,成效顯著。 榮獲社聯【至善獎】- 「卓越革新領航奬」: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 計劃獲社會各界認同,並榮獲社聯「至善獎」等多項殊榮。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 (教育;青年)應鳳秀認為,計劃建立了清晰的生涯發展框架,連結學校、社區及商界,為業界提供實證為本的參考模式,並體現「不放棄任何一個年青人」的精神。領航獎如同燈塔般,為業界及持份者指明方向,推動優質生涯發展服務。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不僅協助青年突破學歷、背景、社會標籤等限制,更透過VASK、CV360®等創新工具,讓青年展現多元能力,找到結合興趣與事業的「堅趣」,同時幫助商界精準配對人才。計劃的實證成效及框架,為香港青年發展帶來新路向,亦為社會各界提供參考,推動共融及可持續的人才發展生態系統。 社聯【至善獎】-「卓越革新領航奬」: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 共同參選人(按筆劃排序): 香港小童群益會 香港明愛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善導會 ...
大灣區養老系列:結合深圳科技發展 院舍積極善用樂齡科技
深圳作為中國一線城市,不僅以其強勁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聞名,更積極推動高新科技與養老護理的深度融合。以深圳市民政局的深圳市養老護理院為例,將先進的樂齡科技應用於養老服務,例如:社交機器人、巡邏機器人、人工智能(AI)下棋、艾灸康復機器、自動洗頭機器結合按摩功能等科技產品,提升長者的生活質量及員工效率。 深圳高新科技產業實力雄厚,是中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隨著科技與生活的深度結合,深圳的養老服務也充分體現出智能化、自動化和人性化的特點。深圳市養老護理院副院長王圓圓女士指出,在深圳市民政局指導下,深圳市養老護理院積極與科技企業合作,將生命體徵監測、康復、日常照護等多元化科技產品引入養老護理之中。這些創新措施不僅提升了長者的生活品質,也為養老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模式。 深圳市養老護理院自創立之初,便與多間當地科技企業建立合作,陸續引進近百項科技產品。這些產品涵蓋生命體徵監護、康復訓練、身心健康等多個方面,例如自動化熱敷設備、無煙的艾灸康復機器等,為患有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長者帶來舒適的治療體驗。部分設施甚至能讓長者在使用過程中感到放鬆,提升休息質量。 智能機器人在養老護理中的應用尤為突出。例如,機器人可單獨協助長者進行日常活動,減輕護理人員壓力,提高服務效率。部分機器人還能帶領長者做體操、下棋,有助提高長者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此外,自動洗頭機器結合按摩功能,讓長者享受更周到的照顧。 在安全管理方面,深圳市養老護理院與騰訊合作,部署「隱形護理員」系統。該系統利用感應裝置,對公共空間設置電子圍欄,當長者進入潛在危險區域時,能即時提醒工作人員進行干預,有效預防意外發生。這種智能化管理不僅提升了養老機構的安全水平,也讓家屬更加放心。 深圳市養老護理院長者董婆婆在院舍中使用艾灸康復機器後說,沒有灰塵,煙灰都自動排走的,還是不錯的,挺舒服的,在使用艾灸理療機器的過程中都能睡著的。另一位院友是有聽障的嚴伯伯,由於與其他長者語言溝通有一定障礙,現在可以自己與AI下棋,感到十分方便,不用與其他人協助,他指出現在的科技發達,就好很多了。 深圳市養老護理院的環境寬敞、乾淨,配套設施齊全。長者家屬沈女士與香港友人到院舍探望她爸爸,香港友人指出與香港的養老院相比,深圳的房間空間更大、居住人數更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沈女士分享院內員工均經過專業培訓,除日常照護外,還會組織舞蹈、遊戲、麻將等娛樂活動,豐富長者的精神生活。深圳市養老護理院通過智慧化管理和樂齡科技應用,為長者提供了安全、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成為大灣區長者的理想選擇。 為推動樂齡科技的落地應用,深圳市養老護理院不斷優化服務流程,並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等機構合作,邀請專家現場培訓,提升護理團隊的專業水平。這種跨區協作與知識分享,有助樂齡科技「落地」,為更多長者帶來福祉。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Company ...
大灣區養老特色:醫養結合 中西醫上門護理 院舍長者「小病不出門」
大灣區的養老服務展現「醫養結合」的特色,將醫療與養老深度融合,為長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照護。這種模式不僅令長者在院舍內得到持續的醫療監護和康復指導,更令「小病不出門、大病直通醫院」成為現實,大大減輕照顧者負擔,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和尊嚴。隨著中國人口高齡化加劇,「醫養結合」成為積極應對高齡化的發展趨勢,同時推動銀髮經濟的發展。 在廣州番禺區,一個擁有超過二十萬居民的大型社區,針對長者日益增長的醫療與照護需求,社區不斷完善醫療與養老設施,創新推行「醫養結合」模式。當地的廣東祈福醫院與祈福護老公寓合作,形成從健康評估、疾病預防、慢病管理到康復治療的完整服務鏈。這種協作模式讓長者在健康狀態改變或有更高醫療需求時,能獲得及時、精準的支援。 廣東祈福醫療集團總經理兼廣東祈福醫院執行院長張濤女士說:「祈福醫院和護老公寓就搭成了醫養結合的新模式,從早期的評估,疾病的預防,到疾病的治療,慢病的管理,以及疾病的康復治療這方面,那麼這都是祈福醫院的治療診療的一個優勢。在跟護老公寓的一個聯動的時候,我們把老年人是會分不同的種類,能夠讓更多的老年人,在他的疾病有變化的時候,或者更多醫療需求的時候,能夠更快捷的精準的能夠提供安全的一個治療保障。」 以一位91歲的廣州市長者李先生為例,他在喪偶後選擇入住護老公寓。雖然過去居家安老時有兩位護工照顧,但子女仍每晚輪流陪伴,對子女的家庭帶來影響。他在入住前進行全身體檢,入住後由祈福醫院的醫生、康復師、中醫、營養師等定期到護老公寓巡房,提供日常問診、養生保健及康復指導。護老公寓亦定期舉辦健康講座,提升長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識。護理團隊則提供24小時健康監測、日常評估、用藥管理及個性化康復照護,確保長者在生活起居、健康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支持。 祈福護老公寓經理黃慧波女士指出,當長者有就診需要時,院舍可直接啟動醫院「綠色通道」,享受專人陪診,免去家屬奔波之苦,真正實現「小病不出門、大病直通醫院」。院舍亦設有緊急救護通道,應對突發狀況,保障長者生命安全。李先生入住後,血壓、心率等健康指標明顯改善,生活更有保障,家人亦更安心。 「醫養結合」的核心,在於專業醫療服務與系統化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這一模式涵蓋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照護、長期照護及安寧療護等,打破過去醫療與生活照護分割的狀態。隨著高齡、失去機能、需較高護理及慢性病長者比例上升,單靠生活照護已無法滿足養老需求,「醫養結合」成為提升長者生活質量與尊嚴的選擇。 此外,「醫養結合」對促進銀髮經濟發展亦有重大意義。隨著這一代的長者經濟能力提升,長者對高品質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長者在選擇養老機構時,會優先考慮具備醫療基礎的設施,再進一步可以考慮參與旅居、老年大學等不同活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