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s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布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 身心健康、認知及自理能力下降 研究團隊籲加強支援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13日】 香港長壽長者的數目急劇增加,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本港百歲長者人口比例僅次於日本。為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社交、日常生活習慣、自理能力,以至使用醫療社福服務和在家居照顧上使用科技等情況,一個由本地及海外學者、醫護和社福專業組成的研究團隊於新冠疫情期間(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以電話訪問或面談方式接觸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研究團隊今日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聯合發布研究結果。 受訪家庭的長者中,八成年齡介乎95-99歲,最年長為106歲;性別以女性居多,佔七成半。照顧者方面,超過五成半的年齡已屆65歲或以上,最年長的照顧者為92歲;八成照顧者為長者的子女。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研究團隊以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老齡化』的內在能力模型,包括活力、行動能力、感官、心理,以及認知方面了解長者的健康情況,但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較2011年第一期研究為差。隨著本港人口急速高齡化,將有數以萬計的長壽長者生活於社區,社會必須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同時支援照顧者。」 長者內在能力 研究結果 活力 近七成半長者有三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例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白內障、骨質疏鬆、糖尿病等。 五成半身體衰弱,另近四成屬衰弱前期 逾兩成半需要使用五種或以上藥物 行動能力 約有一半長者於以下至少一項不能自理或需要協助,包括洗澡、穿衣、上廁所、室內移動、控制大小便、進食 只有一成多能夠上十級樓梯或步行三個街口 近兩成在最近六個月內曾經跌倒 感官 四成半長者有視力障礙 近六成有聽力障礙 心理 逾六成長者感覺越老越沒用 逾兩成半經常感到孤單、緊張、害怕 近三成出現抑鬱情緒 一成出現焦慮情緒 認知 逾三成半長者確診有認知障礙症 超過七成照顧者認為長者於最近一年認知能力下降 我們亦問及長者及照顧者的社交狀況,近四成長者及過半照顧者經歷社交孤立,即一個月內接觸少於兩名親屬或朋友。此外,長者大多由子女供養,其次的經濟來源來自政府公共福利金計劃的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這兩項津貼於2022年9月合併),近半照顧者表示有經濟壓力。 至於科技應用方面,照顧者使用科技照顧長者的信心和能力較高,認同科技能令生活更方便,最常用的科技產品是一些遙距監察器材,如遙控鏡頭和智能手機;也有一些檢查日常身體狀況的器材,如電子血壓計和溫度計。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女士:「隨著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難以逆轉,但適切的支援服務加上樂齡科技輔助,能夠讓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理和認知能力,並提升照顧者照顧和護理長壽長者的信心和能力,協助居家安老和加強社交連繫。同時,今次研究結果顯示『以老護老』的情況非常普遍,年長照顧者力不從心之餘,亦負擔沉重精神和經濟壓力,我們必須從社會服務、基層醫療和樂齡科技入手,好好支援長者和照顧者。」 社聯的政策及服務建議: 加強「醫社合作」推動基層醫療,促進「健康老齡化」 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建議設立「地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社區上有需要人士及家庭,推行預防慢性疾病及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項目,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 針對長期病患需定期用藥的長壽長者,建議基層醫療可提供相關協助: 為長者選定疾病的互助小組 (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 建議於地區設立社區藥房,長者及照顧者覆診後可直接到社區藥房取藥,更省時便捷。同時配套藥物諮詢等服務,增加長者用藥的遵從性; 提升長者及其照顧者的健康意識及行為,當中重點包括運動、飲食、睡眠、用藥、防跌運動、社交及精神健康等; 提供可負擔的健康用品/照護食品; 因應長者的缺損程度及環境風險,改善家居及社區設施。 善用樂齡科技支援家居照顧 為長壽長者購買/租賃合適的樂齡科技器材,需要評估和配合長者的身體狀況、照顧者能力、家居及社區生活環境等。防跌器材(如座廁扶手、多用途扶手)能提升家居安全;行動輔助器具(如特別功能輪椅);日常生活輔助器具(如電動移位機、有輪沐浴便椅、便攜式洗頭器)能方便照顧。 社聯鼓勵長者和照顧者善用社區資源,例如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以可負擔的價錢租用合適的輔助科技產品,協助日常生活,支援居家的照顧。 使用遠程科技、智能健康監察設備更好地管理慢性疾病,讓長者安在家中仍能與家人、治療師、輔導人員保持聯繫,達至「居家安老」及「家居復康」。 《施政報告》提及將於今年第三季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擴展至用於租借輔助科技產品,期望進一步推廣社區券計劃和樂齡科技,令更多長者充份使用服務。除了以社區券資助,透過宣傳教育工作,增加使用科技的持續性。 支援照顧者 提供多元化的照顧者喘息服務,包括暫託服務及社區互助網絡。 成立「照顧者社區支援隊」,以外展形式識別潛藏在社區的高危照顧者,提供即時資訊和支援。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世界各地皆有百歲老人研究,香港研究團隊亦是International Centenarian Consortium的一份子,這項研究有助制訂本地高齡社會政策及服務,包括自理能力和疾病預防,改善長壽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下載研究簡報、發布會圖片、長壽長者個案短片及圖片 https://bit.ly/2023HK_centenarian_study 傳媒查詢: 劉喜寶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Tel: 2570 7110 Email: [email protected] 楊德威先生 社聯企業傳訊主任 Tel: 2876 2474 Email: [email protected] *此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教師發展計劃資助,研究員包括: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陳麗雲教授、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蕭頌渝博士、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陸嘉熙醫生、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女士、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Prof Peter Martin,以及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Dr Joseph Kwan。 ...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低收入劏房住戶的身心健康狀況及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調查」 加强「醫社合作」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6日】政府計劃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為了解基層巿民的身心健康及服務需要,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去年中下旬透過全港54間服務單位接觸低收入劏房住戶(入息中位數低於全港75%),共收回1,105份有效問卷,以識別影響健康的一籃子風險因素,包括住戶身體健康狀況、住屋設施及居住環境問題、健康行爲及意識,以至相關醫療服務介入等。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先生:「劏房住戶的生活條件較差,不是為口奔馳,就是負擔沉重的照顧責任,雖然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但未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正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政府早前發表的基層醫療藍圖,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但如何按『醫社合作』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基層人士及家庭,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做到『治未病』的效果,仍然有待探究和具體實踐。政府應藉此機會,加大力度提升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能力,應對社區上潛在的健康需要。」 是次受訪劏房住戶的教育程度以中三以下為主,約佔六成,另三成具有中四至中六教育程度。至於住戶人數方面,二至三人家庭佔超過一半;而育有兒童的家庭佔所有住戶的四成半。 根據自我評估量表結果,16%受訪劏房住戶自評健康狀況屬於「差」,是2014/15年政府就全港巿民進行的同類調查的四倍。其中,收入越低的受訪劏房住戶,越多自我評估健康狀況為「差」。以評分而言,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訪劏房住戶自評低於平均值50分,比例上遠高於2014/15年對象為全港市民的調查。 為了解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我們參考英國的房屋健康和安全評估系統,收集受訪劏房住戶面對的居住環境問題,他們認為灰塵、街外噪音和蟲害問題最嚴重,其次為缺乏自然光、屋內空氣不流通、異味及黴菌等問題。劏房居住環境越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越集中在低分區(低於35分)。 分析受訪劏房住戶的人口特徵、收入、自我評估、健康習慣、居住環境因素及居住設施,發現單親家庭及獨居人士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單親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時間大約六個多小時;只有16%受訪者過去三年主動做過身體檢查;過去30天感到不適、生病、受傷的比例達到28%,唯只有少數往公立或私家醫生求診,當中64%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至於獨居人士,60%受訪者沒有每天進食蔬菜、16%每周五天或以上吃高鈉或即食食物(如罐頭及即食麵)作為午餐或晚餐,他們亦較多患有慢性疾病:25%高血壓、10%糖尿病、55%慢性痛症。 59歲的獨居劏房住戶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於他是夜班司機,需要在日間休息,不過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會聽到鄰居的開水喉聲音,有時更有一些裝修聲音,令他難以入睡,精神較差,甚至影響晚上的駕車工作。膳食方面,由於劏房地方淺窄,沒有廚房,故甚少煮食,極其量只煮即食麵,平時一日三餐幾乎都是買外賣,甚少吃新鮮蔬果。再者,由於劏房內的窗戶對著二樓天井,甚少開窗,房內空氣不流通,他寧可去公園坐,至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他說,如有病痛,甚少求診,大多購買成藥服用,過往也沒做過全面身體檢查。 許多劏房獨居人士的情況與李先生相似,飲食習慣普遍較差,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故有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社聯建議: 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 資助社區組織提供第一、二層基層醫療預防服務,設計合乎社區需要和針對個別特殊社群的服務,藉以改善基層市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 增加社區藥房 為基層市民和長期病患者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較可負擔的藥物,並透過「醫社合作」為居民提供用藥教育活動,以提升用藥安全性;同時,亦可讓情況較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在社區藥房取藥,省去來回醫院取藥的時間。 建立「社區空間」 貧窮壓縮了劏房住戶的經濟及生活空間,影響健康,故建議於選定劏房較密集的地區(如深水埗和油尖旺區)建立「社區空間」,作為基層醫療和社會服務的介入點,協助劏房住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生活問題。 *下載研究簡報、記者會圖片、劏房住戶個案資料、圖片及短片:https://bit.ly/3IMLQxE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社聯回應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3/24財政預算案 社聯促投放資源應對高齡化社會需要 【新聞稿2023年2月22日】財政司司長今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財政赤字高達1,400億元,預料下年度仍然會出現財赤,故一些「派糖」和寛免措施都較去年減少,例如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額外派發半個月綜緩及長者生活津貼等。此外,政府也為各種社會福利服務預留資源,並恆常化多項關於長者、照顧者及特殊需要兒童的支援計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今份財政預算案處於後疫時期發表,經濟民生仍在復甦起步階段,公共財政壓力沉重,故資源運用顯得較保守,唯普羅巿民仍有許多需要,包括住屋、就業,醫療及福利服務等,期望政府能夠連結產業發展和民生服務,將資源用於社會發展及投資,例如發展護理照顧行業,這除了可為不同階層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及優化服務外,亦能滿足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安老照顧需要。 社聯提出以下意見: 人才發展 預算案有不少篇章提及人才發展,社聯甚表認同。就社會服務界而言,我們認為政府應就以下兩方面加大力度: 支援社福機構人力發展:挽留人才及員工培訓對機構提升服務質素是非常關鍵,「整筆撥款資助制度檢討報告」建議社署向資助機構提供資源,用以提升機構中央行政、員工培訓、業務系統提升、服務研究及資訊科技等範疇,以提升服務質素,並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然而,預算案並沒有提及相關資源投放,社聯對此感到非常失望,促請政府增撥資源,協助業界應對人力發展需要。 發展護理照顧行業:本港人口正急速高齡化,發展護理照顧行業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均十分重要。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長期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除了專職醫療人員(包括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外,前線護理員人手最為緊絀。政府應投放資源發展護理照顧行業,積極培訓前線從業人員,讓業界能有較穩定的人手。此外,亦可考慮成立專門的護理照顧業訓練學院,為業界提供持續的人才培訓,以保障服務質素。 提升院舍服務 疫情突顯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在感染控制設施、人力及科技網絡資源的不足。政府必須汲取經驗,投放更多資源改善院舍在感染控制的設施和人力不足等情況。同時,期望政府加強對院舍通風系統及樂齡科技產品採購及應用的支援,提升院舍硬件配備,增強院舍抗疫及解難能力。 鼓勵聘用殘疾人士 預算案提及鼓勵聘用長者的措施,社聯表示認同,但除了長者外,社會上不少殘疾人士同樣能勝任不同的工作崗位。政府應考慮把相關措施,如稅務扣減擴展至聘用殘疾人士的僱主,增加殘疾人士公開就業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及貢獻社會。 支援特殊需要兒童 樂見政府恆常化為有特殊需要跡象的兒童加強早期介入支援,推行以學校為本的綜合支援模式,以便更全面、靈活及持續地支援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 數碼轉型及創新科技 社會服務界一直探索創新資訊科技方案推動服務發展,以更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社聯樂見政府投入資源加速推動第三代互聯網Web3生態圈的發展,並建議將社會福利界數碼轉型和創新發展納入創科發展藍圖,透過推動跨界別協作以促進社會福利發展,提升服務質素及成效。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疫下失業及再就業情況調查」 低教育程度失業人士再就業薪酬福利轉差
【新聞稿2023年1月17日】為了解疫情下本港失業人士再就業的狀況,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於2022年下旬以電話號碼隨機抽取了742位曾於2020至2022年(疫情)期間失業的人士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相關數據。 受訪者各年齡組別所佔的百分比相約,但論教育程度則以高中/預科居多,佔57.1%。再者,一半受訪者於2021年失業,失業時期中位數為12個星期,即約三個月。換言之,疫情沒有造成嚴重的持續失業情況,數據亦顯示77.5%受訪者失業後半年內找到新的工作。然而,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難迅速重投就業,這個情況與全港的就業數據接近。 數據顯示,教育程度越低的受訪者即使成功再就業,普遍對新工作的滿意程度亦較低,新找到的工作在許多方面都不及上一份工作,例如薪酬福利、晉升機會、穩定性,以及切合資歷技能等,這對他們日後職業生涯帶來長遠影響。 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多在失業前從事受疫情打擊嚴重的主要行業,包括(1)建造,(2)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3)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4)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等。他們尋找新工作時若需要轉行,轉行後較常出現工作惡化的情況。 事實上,從重投就業的受訪者實際工作收入的數據中,亦反映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在再就業後,工作收入下降水平及比例較大(高中/ 預科/ 工商學院課程或以下程度下跌7.7%、大專或以上下跌3.4%)。 再者,較多受訪者認為自己找工作時面對「學歷技能不足」、「缺乏行業及找工作資訊」、「缺乏人際網絡或渠道」及「缺乏自信及開放性」等問題,同時教育程度較低人士亦有較大需要經濟支援。 就業支援方面,對於教育程度較低人士,提升學歷技能、提供就業資訊及其他就業配套方面,都十分重要。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先生表示,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普遍年齡較大,從失業期間的家庭人均收入亦反映較多屬基層家庭。在構思回應失業及再就業人士需要的措施時,亦需考慮他們這些社經特徵。 社聯建議: 制定配合本地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策略,中央統籌、檢視及制定本地培訓及就業支援制度的藍圖,並確保市民的技能可以配合產業發展的需求,當中可考慮發展不同的產業,例如現時「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屬職位空缺最高的行業,政府可為低學歷人士創造合適的護理行業職位,包括增加資助社會服務、護理及照顧人手,增加有晉升階梯的職位及改善薪酬待遇,以至為聘請轉行新入職護理業的僱主提供支援。 為不同階層加強就業發展服務,例如進修及職業諮詢,以協助市民取得充分資訊以選擇教育、訓練及職業發展方向。 增加再培訓課程津貼,協助多屬基層家庭的低教育程度人士進修及轉型;建議參考最低工資水平調整培訓津貼的水平,提升課程的特別津貼額至每日$300元,以及為半日課程提供以每半日$150為上限的津貼。再培訓津貼的每月上限,則由$5,800元調整至$7,800元,並每兩年按最低工資的標準作出調整。 政府去年曾推出「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應進一步設立恆常的失業援助制度,讓不同時期失業人士均能受惠;長遠進一步探索失業保險計劃的需要及可行性。 下載調查簡報及講者圖片: 業務總監 黃健偉先生 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 嚴祉琦女士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oNwbTUpLxy-qPAWDLQ_lfheLkLhnkte2?usp=share_link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社聯回應政府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
【新聞稿2022年12月14日】勞工及福利局今日公布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的細節,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歡迎政府明年增加輸入院舍護理員名額及將計劃擴展至津助院舍,照顧服務一直面對人手嚴重短缺的問題,在疫情期間許多護理人員先後染疫或離職,情況非常嚴竣,期望特別計劃能稍為紓緩院舍業界的人手荒。 社聯估計新增的名額大部分將為私營院舍或自負盈虧院舍使用,主要原因在於其本地僱員與輸入護理員比例的限制較津助院舍寬鬆;而輸入勞工對津助院舍是新嘗試,有參與今年五月臨時放寬輸入計劃的社福機構表示,在符合法規,不同工作文化、語言和服務質素方面仍須不斷磨合,期望當局能夠提供相關配套支援和培訓。 除輸入勞工外,社聯認為必須雙管齊下,提供誘因吸引本地勞工加入照顧行業,包括調整薪酬、增加晉升階梯和發展新工種(樂齡科技)以吸引人才和挽留員工,同時必須全面檢視院舍人手配置,確保照顧服務與時並進。 社聯會與院舍業界及政府密切溝通,就計劃的執行細節及聘用情況交換意見。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高級經理 曾志康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