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疫戰
本港第五波疫情非常嚴峻,眼見每天數以千計確診和初步陽性個案,公共醫療系統超出負荷,院舍服務亦非常嚴竣,陸續有安老院舍不幸失守,每天都收到服務單位的求助訊息,員工和住院長者同告感染傳染性更高的變種病毒而要隔離和檢疫物資,也要找地方妥善安置染病或健康的院友。 社聯日前向營辦安老院舍的機構搜集資料,共獲43間安老院回覆,他們合共為逾5,000位長者服務,當中六成表示有員工或院友確診。由於環境及設施所限,有3間院舍表示未能為這些長者採取隔離措施。雖然如此,院舍員工留守崗位,但為免增加同住家人的感染風險,逾300位員工希望獲安排臨時住宿。社聯已經聯繫中國香港營舍總會,希望能協助部分院舍員工入住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營舍。 除了院舍,許多服務單位亦須維持服務,在保障員工及服務對象的安全下,機構對快速抗原測試套裝的需求十分龐大。社聯即時聯繫供應商,協助機構訂購了三十多萬套快速測試套裝,並採購防疫物資予有需要的服務單位使用。 再者,和我們有緊密聯繫的專業界別、商界和慈善基金網絡都積極提供經濟和物資上的支援,以協助有需要的弱勢社群。社福前線人員疲於奔命,為讓他們掌握適時和準確的資訊,我們與醫療、護理和藥劑業界合辦實用工作坊,為前線人員和管理層提供培訓,以更好支援服務使用者。 這波疫戰來得急勁,很大機會維持幾個月,冀各方與巿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共渡時艱,戰勝「疫」境。社福抗疫資訊網站:https://ac19.hkcss.org.hk/ 文章刊登於2022年2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疫情下入伙的組合社會房屋「昌新一號」
經過八個月的建造工程和各個參與項目的持份者的努力,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 – 位於深水埗欽州街的「昌新一號」上星期順利取得入伙紙,二百多個家庭共約四百多人本星期開始陸續入伙,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之餘,亦有完善的社會服務支援。 看到住戶入伙,項目團隊尤其感動,皆因2020年入伙的首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南昌220」和現在的「昌新一號」都是在疫情持續下進行,並在可建面積有限的土地上快速地搭積木般建成樓房,期間要解決不少困難。可喜的是汲取了南昌項目的經驗,「昌新一號」不論在單位間格設計及整體設計上都得到優化,務求為住戶提供更貼心的居住環境。 「昌新一號」是首批使用政府用地興建的過渡性房屋之一,提供205個單位,包括 1人、2人、3人單位以及2個無障礙單位,單位面積由136呎至273平方呎不等。所有單位已經租出,這個項目的租約期較有彈性,租約期為不少於2年,第二年可視乎情況申請續租,租金則參考綜援的租金津貼或不超過住戶入息25%,以較低者為準。 聖雅各福群會作為項目的營運機構,將推行「雅匯」計劃,為住戶提供社會服務,由改善居住環境開始、提升個人健康意識、促進住戶全人健康,同時,協助住戶就業發展及發掘潛能。 這樣的居住環境和服務配套當然較劏房好得多,雖然未足以照顧所有輪候公屋的人士,但以紓緩基層住屋問題而言,不失為一個適切的中短期措施。目前,已有許多機構正在發展過渡性房屋,預計可提供逾一萬五千個單位,期望疫情能夠盡快消退,讓發展步代得以加速,更多基層家庭能夠受惠。 文章刊登於2022年2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劏房住戶的福利排斥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筆者祝各位身體健康,和氣吉祥。 香港一向設有各類社會福利政策,以協助弱勢群體度過生活難關。不過,時有聽聞有人稱不懂申請、不了解服務內容或申請手續繁複等。另一邊廂,卻也有人說福利遭濫用問題嚴重。事實是否如此?社會福利有否好好地被使用,社聯最新一項研究或許能提供其中一個觀察的窗口。 社聯在去年6月至12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逾1,300多個低收入劏房住戶,探討他們對福利的認識與使用情況。研究發現,受訪住戶的失業情況與全港相比更為嚴重。工作收入、家庭總收入及資產亦比香港普遍家庭低。 大部分住戶(84.2%)面臨經濟壓力,其中八成住戶曾於最近半年內需壓縮生活開支,三成住戶需動用儲蓄,兩成半住戶更要借貸度日。然而,本研究發現,其實不少受訪住戶符合資格使用各類社會保障,惟在合資格的受訪住戶之中,卻分別有50.6%及52.7%沒有領取綜援及職津。值得留意的是,這班合資格但沒有領取社會保障的住戶,正是集中於較少收入及資產的群組,經濟狀況較差。 為何合資格也不申領?背後涉及因素眾多,歸納而言,住戶主要表示是因為不知道有相關制度、以為自己不合資格及不清楚資訊,亦有部分認為自己沒有需要申領。由此可見,不少受訪者對社會福利缺乏認知。 研究也發現,劏房住戶的社交狀況與知識水平,與社會福利的認識與使用息息相關。社交愈少、居港年期愈短、教育程度愈低的劏房住戶,愈少聽過各類社會福利。 按全港劏房住戶估算,社聯估計全港居於劏房而合資格但沒有申領綜援及職津的住戶,分別有20,065及26,450個。如能協助這些劏房戶了解和申領合適的社會福利,不用再只靠死慳死抵過活,生活質素定必有所改善。 社聯建議,當局必需加強對劏房住戶的地區支援,參照過渡性房屋做法為劏房戶提供社會服務,設立起始租金,及改善社會福利資訊的傳播渠道及透明度。 想更深入了解研究結果,可瀏覽:https://bit.ly/3AVJ6K1 文章刊登於2022年2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劏房租管
《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即「劏房租務管制」剛在日前正式生效,適用於現時的工商住廈的分間單位、以及板房籠屋天台屋等,規管內容包括強制業主與租客簽訂書面租賃協議、限制續租加幅及禁止濫收水電費,租客亦享有「2+2」年期的優先續租權。 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家庭大多正在輪候公屋,但基於公屋長期供不應求,輪候時間越來越長,他們只有繼續留在劏房等候。除了面對惡劣的居住環境,不少也受到業主不斷加租的威脅,但由於經濟和議價能力有限,他們的居住選擇其實並不多,只能劏房搬劏房,不是越搬越差,就是越搬越貴,或者兩者皆是。 今次劏房租管雖對住戶來說是多一份保障,但仍有缺漏,例如業主在法例生效前加租,盡用第一份租約不受管制的政策隙縫,令住戶百上加斤。因此,劏房租管仍有優化空間,包括管制租金水平,訂立起始租金等。同時,希望政府及社會繼續關注劏房家庭所面對的其他問題,為他們設立更多支援政策及服務。 年近歲晚,希望租管為劏房租務市場帶來新景象,劏房家庭不必再擔憂業主隨意下「逐客令」和「加租令」,可以安心、平靜地渡過一個愉快的農曆新年佳節。 文章刊登於2022年1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樂齡科技 共創新機
社聯早於2017年便在本港積極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當時社創基金委聘社聯與團結香港基金合作進行首份樂齡科技概況報告,並提出24個問題。幾經努力,於去年12月公布的第二份報告中,部分問題得到不少改善,在社會對樂齡科技的認知、政府規避風險,以及應用研究資助等三方面的改善尤其顯著。報告同時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涵蓋樂齡科技供應商、需求方、基礎設施、投資和人才發展等五大關鍵範疇。 事實上,為了造就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及業界過去大力推動樂齡科技,社聯與政府連續5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社會福利署為資助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租借和試用科技產品而設立10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社創基金亦委聘社聯為協創機構,牽頭並夥拍9間協作夥伴組成合作聯盟,負責設計、建立及營運一個可連繫供求雙方的「樂齡科技平台」。 樂齡科技平台自去年初開展以來,連結了供求雙方不同持分者,並醞釀不少合作機會,例如給本港代理商連接上澳洲的智能家居監察系統、為科創公司收集用家意見以完善產品設計等。平台亦將成立香港首個樂齡科技Living Lab,為研發人員和供應商提供產品改善意見。至於服務機構層面,例如院舍和服務單位,平台已挑選陪伴機械人、無線傳感床墊床褥、無線生命表徵檢測器等為測試框架主題,隨後會開展產品應用測試支援工作。 香港人口急劇高齡化,為醫療體系及安老照顧服務帶來相當大的挑戰,而應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和把握當中機會,結合老年學及科技的樂齡科技被廣泛視為關鍵要素。期望樂齡科技能盡快「落地」並深入社區,通過運用科技、設計及開發與長者相關的產品或服務,改善長者、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文章刊於2022年1月21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