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過渡房屋創建基層醫療網絡

發布日期: 2022-08-02
社聯項目總監 (社會房屋)何俊傑先生
社聯項目總監
(社會房屋)
何俊傑先生

近年政府和民間大力推動過渡房屋發展,作為紓緩基層住屋需要的中短期方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自2016年研究及啟動多個過渡房屋項目,有租借物業鼓勵共住的形式,也有提供獨立單位的新建組合房屋。這類社會房屋(social housing)其實不單是房屋項目,同時盛載着發展民生服務和網絡的無限可能。

今年中,我們舉辦社會房屋營運機構的內部交流會,分享如何協助居民經歷第五波新冠疫症。當時不少社房居民確診或成為密切接觸者,衛生防護中心應接不暇,醫院要求確診者不要入院,確診居民及密切接觸者只能留在家,每天擔心自己身體狀况,既要做深喉唾液測試,又要搶購日常生活用品,居民唯一聯絡得上的只有社房的社工。駐守的社工會協助有需要的居民收集及運送唾液樽,將最新防疫資訊在WhatsApp群組內分享,又將防疫物資掛在單位外,支援居民原址隔離。

基層健康單靠政府難成事

有些機構更鼓勵住戶做「全民」快速測試,由於社房的鄰里關係好、信任夠,很多住戶都響應及匯報測試結果,令機構可準備應對措施。當時大人、小朋友留在家,擔心被感染或感染後如何復元,因此社工安排小組讓住戶線上接觸,分享抗疫方法,大大減低住戶對病情的憂慮,亦讓確診住戶得以參考經驗安心在家養病。到疫情稍為緩和,社房的公共空間成為小朋友唯一活動地方,大人亦走出來協助派送防疫物資給劏房戶。

這場抗疫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社區沒有這種關係及聯繫,沒有對疾病預防及身心健康的介入,公共衛生、基層健康單靠政府是難以成事的。後來我們亦發現,就連基層健康發展得十分成熟的英國,疫情下醫院及家庭醫生亦不勝負荷,因此近年當地除了着眼遙距醫療,還強調動員現有社區資源及與地區團體合作,以補醫療制度的不足。

值得留意的是,英國加大力度推行以鄰里為本的「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支援服務,設立「社區連結員」,協助家庭醫生了解病人的社會需要,轉介和跟進他們參與社區團體舉辦的健康、藝術、綠色、財務管理等活動。因為他們相信身心健康問題源於很多社會條件,包括住屋、社會孤立、家庭關係、就業、收入、運動、飲食習慣等,同時成立一個由跨界別(例如社福、醫護、體藝)組成的社創學院,協助在地區及鄰舍層面推動不同主題的醫社協作計劃。

這間社創學院會聯繫不同志願團體及地區組織,例如房屋機構、食物銀行、藝術中心、綠色團體、社區中心,介紹醫社合作的服務手法,鼓勵他們設計新服務;又與政府及私人基金會合作,設立資助計劃,支援社區團體設計與健康、藝術、綠色、社區營造等相關的活動,特別應對新冠病毒的影響。針對長期病患者,政府亦引入健康教練及其他遙距科技,與病人共同建立健康管理計劃,以跟進他們的生活習慣。

助居民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反思這些不同經驗,為進一步鞏固社區健康的應對能力,社聯除了提供社會房屋,在深水埗欽州街組合社會房屋項目更與聖雅各福群會推行「住屋+健康平台」,利用社區工作手法,在屋苑內外空間推廣健康生活,同時聯繫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推行社會及健康評估。在這個構思下,中大研究團隊運用新科技(例如以人工智能分析眼底照的微絲血管)及動員護理人員為居民評估身心健康狀况。一如所料,雖然社房可改變基層居民的生活質素,但仍發現有逾半的成年居民有心血管疾病風險,亦面對焦慮及缺乏運動等情况。地區康健中心亦有參與其中,如居民同意,這些評估資料會轉移至康健中心,以跟進他們的個人健康需要。

預防性的健康工作,不止處理疾病的表徵,更重要是協助居民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因此社房機構會參考社康評估結果,嘗試募集資金,及利用地區康健中心的資源推行幾項社區營造和健康活動,並且發揮社房內的公共空間,營造運動或公共藝術場所。

「社醫合作」模式 建立社區資本

此外,透過培育街坊成為健康大使及在朋輩互動關係下,營造居民自己為社區建立健康生活的文化。針對有長期病的高風險(包括精神健康)人士,他們需有專業的健康指導。故中大研究團隊嘗試建立健康導師的培訓,訓練社工、活動助理等,跟進居民的健康習慣轉變。我們期望透過搭建這種鄰舍層面的社醫支援平台,強化社區能力,做好疾病預防的準備。

培育這種「社醫合作」方式,除了適用於過渡房屋,也可擴展至其他不同住屋,讓基層健康工作更易接觸街坊。如果政府能擴大「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或其他相關基金的範圍,同時在民間物色一些社創機構與地區康健中心合作,並與地區團體醞釀及設計不同社醫合作計劃,這不單可強化基層健康的社區支援網絡,還有助建立社區資本、推動社區復元。

文章刊登於2022年8月2日《明報- 觀點》

藉過渡房屋創建基層醫療網絡
藉過渡房屋創建基層醫療網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