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过渡房屋创建基层医疗网络

發布日期: 2022-08-02
社联项目总监 (社会房屋)何俊杰先生
社联项目总监
(社会房屋)
何俊杰先生

近年政府和民间大力推动过渡房屋发展,作为纾缓基层住屋需要的中短期方案,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自2016年研究及启动多个过渡房屋项目,有租借物业鼓励共住的形式,也有提供独立单位的新建组合房屋。这类社会房屋(social housing)其实不单是房屋项目,同时盛载着发展民生服务和网络的无限可能。

今年中,我们举办社会房屋营运机构的内部交流会,分享如何协助居民经历第五波新冠疫症。当时不少社房居民确诊或成为密切接触者,卫生防护中心应接不暇,医院要求确诊者不要入院,确诊居民及密切接触者只能留在家,每天担心自己身体状况,既要做深喉唾液测试,又要抢购日常生活用品,居民唯一联络得上的只有社房的社工。驻守的社工会协助有需要的居民收集及运送唾液樽,将最新防疫信息在WhatsApp群组内分享,又将防疫物资挂在单位外,支持居民原址隔离。

基层健康单靠政府难成事

有些机构更鼓励住户做「全民」快速测试,由于社房的邻里关系好、信任够,很多住户都响应及汇报测试结果,令机构可准备应对措施。当时大人、小朋友留在家,担心被感染或感染后如何复元,因此社工安排小组让住户在线接触,分享抗疫方法,大大减低住户对病情的忧虑,亦让确诊住户得以参考经验安心在家养病。到疫情稍为缓和,社房的公共空间成为小朋友唯一活动地方,大人亦走出来协助派送防疫物资给劏房户。

这场抗疫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小区没有这种关系及联系,没有对疾病预防及身心健康的介入,公共卫生、基层健康单靠政府是难以成事的。后来我们亦发现,就连基层健康发展得十分成熟的英国,疫情下医院及家庭医生亦不胜负荷,因此近年当地除了着眼遥距医疗,还强调动员现有小区资源及与地区团体合作,以补医疗制度的不足。

值得留意的是,英国加大力度推行以邻里为本的「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bing)支持服务,设立「小区连结员」,协助家庭医生了解病人的社会需要,转介和跟进他们参与小区团体举办的健康、艺术、绿色、财务管理等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身心健康问题源于很多社会条件,包括住屋、社会孤立、家庭关系、就业、收入、运动、饮食习惯等,同时成立一个由跨界别(例如社福、医护、体艺)组成的社创学院,协助在地区及邻舍层面推动不同主题的医社协作计划。

这间社创学院会联系不同志愿团体及地区组织,例如房屋机构、食物银行、艺术中心、绿色团体、小区中心,介绍医社合作的服务手法,鼓励他们设计新服务;又与政府及私人基金会合作,设立资助计划,支持小区团体设计与健康、艺术、绿色、小区营造等相关的活动,特别应对新冠病毒的影响。针对长期病患者,政府亦引入健康教练及其他遥距科技,与病人共同建立健康管理计划,以跟进他们的生活习惯。

助居民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反思这些不同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小区健康的应对能力,社联除了提供社会房屋,在深水埗钦州街组合社会房屋项目更与圣雅各布福群会推行「住屋+健康平台」,利用小区工作手法,在屋苑内外空间推广健康生活,同时联系中大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推行社会及健康评估。在这个构思下,中大研究团队运用新科技(例如以人工智能分析眼底照的微丝血管)及动员护理人员为居民评估身心健康状况。一如所料,虽然社房可改变基层居民的生活质素,但仍发现有逾半的成年居民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亦面对焦虑及缺乏运动等情况。地区康健中心亦有参与其中,如居民同意,这些评估资料会转移至康健中心,以跟进他们的个人健康需要。

预防性的健康工作,不止处理疾病的表征,更重要是协助居民建立健康生活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因此社房机构会参考社康评估结果,尝试募集资金,及利用地区康健中心的资源推行几项小区营造和健康活动,并且发挥社房内的公共空间,营造运动或公共艺术场所。

「社医合作」模式 建立小区资本

此外,透过培育街坊成为健康大使及在朋辈互动关系下,营造居民自己为小区建立健康生活的文化。针对有长期病的高风险(包括精神健康)人士,他们需有专业的健康指导。故中大研究团队尝试建立健康导师的培训,训练社工、活动助理等,跟进居民的健康习惯转变。我们期望透过搭建这种邻舍层面的社医支持平台,强化小区能力,做好疾病预防的准备。

培育这种「社医合作」方式,除了适用于过渡房屋,也可扩展至其他不同住屋,让基层健康工作更易接触街坊。如果政府能扩大「健康护理及促进基金」或其他相关基金的范围,同时在民间物色一些社创机构与地区康健中心合作,并与地区团体酝酿及设计不同社医合作计划,这不单可强化基层健康的小区支持网络,还有助建立小区资本、推动小区复元。

文章刊登于2022年8月2日《明报- 观点》

藉过渡房屋创建基层医疗网络
藉过渡房屋创建基层医疗网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