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食」灣區標準出爐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邁向深度融合,關乎長者福祉與產業發展的關鍵標準——《適老易食食品(適老照護食)通用要求》剛於九月正式納入「灣區標準」清單。這不僅是首個由香港業界主導制定的銀髮經濟領域大灣區標準,更為三地照護食產業的標準化與協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去年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深圳市分析測試協會及粵港澳四十多個社福、商界與學術機構,共同推動《照護食灣區標準》的制定。這項合作充分體現了跨界別協作的力量,旨在透過標準一體化,促進區域養老產業的創新與整合。 這份《通用要求》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融入了粵港澳地區的飲食文化與產業條件,為食品生產、政府監管及機構採購提供了明確的技術依據。標準將適老易食食品細分為九個等級,從稀薄如水的0級到維持食物原狀的7級,並同時規範了從簡易餐具到科學儀器的多種檢驗方法,使生產者能精準掌握食品質地,確保產品安全與品質。 對長者與照顧者而言,統一的照護食標準意味著更可靠的生活品質保障。它能有效滿足吞嚥困難者的營養需求,減輕照顧負擔,並在跨境養老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實現照護服務的無縫銜接。從產業角度來看,標準化有助於統一檢測程序、推動技術創新,並刺激市場多樣化發展,為企業創造新的增長點。 此外,這項標準的推出也與國家的健康老齡化政策相呼應,透過強化養老產業的協作基礎,助力實現「老有所養」與「產業創新」的雙重目標。 今年十一月舉行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25」將進一步聚焦照護食與銀髮經濟的發展,透過展館展示與專業討論,推動更多持份者參與建設完善的照護食生態圈。 文章刊於2025年10月2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風雨中的守護者
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本港,雖然今次市民都較以往做好準備,但天氣難測,對市面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幸而未造成傷亡。在狂風暴雨中,大多數市民可以在家中躲避風雨,但仍有不少人逆風而行執行職務,而院舍的工作人員也緊守崗位,默默守護著社會中較脆弱的一群。 院舍在風暴中必須維持足夠人手照顧院友,並制訂不同程度的應變計劃,包括儲備足夠物資,如食物、藥物和護理用品等。同時,要審視院舍環境並作出防禦措施,安排院友遠離當風的窗戶,並預先選定室內一個安全地方,以防玻璃萬一破裂時可以躲避。在極端情況下,甚至需要撤離。院舍也與院友的家人保持溝通,留意有特別照顧需要或體弱的院友,確保他們得到適當的照顧。 事實上,前線工作人員不僅要負責院友的日常生活,還需要隨時關注他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在颱風來襲的日子裡,院友可能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工作人員會主動安撫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援。此外,他們也會調整日常活動,以適應惡劣的天氣,讓院友的生活盡量保持穩定。 院舍的行政和後勤人員也在緊密支持前線,在需要時聯繫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支援。一些院舍已經開始建立與當地社區的聯繫,以便在災情嚴重時尋求支援。這些工作雖然不直接面對院友,但卻是整個服務體系正常運作的基石。 颱風考驗的不僅是應變能力,更是人道關懷。衷心感謝執勤人員的付出和專業精神,讓這個城市變得更美好。 文章刊於2025年9月25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應對高齡社會的挑戰
剛從南非回來,此行是出席國際老齡聯合會第17屆國際老齡會議(The IFA 17th Global Conference on Ageing),將香港的社會服務經驗帶到國際舞台,介紹服務數字化、長者友善社區建設、樂齡科技,以及大灣區養老發展趨勢等,這些正是本港面對高齡社會的重要策略,也呼應特區政府新發表的施政報告。 政府宣布設立跨政策局的「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全面應對高齡社會挑戰和把握機遇,此舉具前瞻性和整全性,有助從長者身心健康、社會參與、經濟保障、居住條件及照顧安排等面向出發,推動政府各司局及社會持分者參與,共同建構具包容性和可持續的高齡社會。 期望工作組成立後,與社會各界共議共創,當中包括社福界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樂齡科技發展及應用、社會參與、銀髮經濟(例如:照護食、旅遊、銀齡就業等)、強化基層醫療與社區支援系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養老和相關福利、醫療及復康等安排。 誠如中國老齡協會孫碩鵬會長在國際老齡會議所言,壽命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是對長輩的敬愛,親情的守護,生命的敬仰。中國內地目標在2035年建設成為一個「老年友好型社會」,而政策亦引導市場驅動銀髮經濟與科技深度融合,助力養老服務更加精準高效。香港同樣在開闢適老時代,讓市民擁抱長壽與幸福。 文章刊於2025年9月17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失業率續升,須強化再就業支援
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失業率升至 3.7%,其中零售、住宿、餐飲服務業及建造業的失業率增幅較顯著。基層市民首當其衝。隨著經濟不明朗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基層市民的就業之路更顯得崎嶇,甚至要面對與外勞競爭的壓力,若長期無法找到新職位,他們很可能需要申請綜援。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年初的調查發現,在 369 位失業綜援受助人中,八成表示在重新就業時面臨多重困難,其中約五成同時面對兩項或以上挑戰。更有 120 位受訪者提到屢次求職被拒,他們當中半數需要照顧家人、患有慢性疾病及/或面對身心健康問題,顯示這群失業人士在就業市場處於弱勢。 儘管如此,大多數受訪者仍有強烈的就業意願,希望提升技能,例如學習售貨、行政、倉務、廚藝、清潔或駕駛等。更有 73.7% 的受訪者希望有個案經理協助他們克服就業障礙。因此,單純的職業介紹難以滿足較弱勢失業者重新就業的需求。 新加坡於 2023 年推出的「社區聯繫加強版計劃」(ComLink+)或為香港提供新思路。此計劃不只關注工作及技能本身,更著重解決影響就業動機的多元化家庭問題,如健康、財務、育兒負擔等。「家庭能力導師」會協助失業家庭制定個人化計劃,內容涵蓋求職、財務規劃、乃至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又設立並邀請商界推薦員工成為「陪伴者」,鼓勵受助人克服生活與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可借鏡這些經驗,強化再就業支援,一方面,勞工處須強化職業配對及跟進服務,另一方面,為較困難的失業人士設立家庭能力導師的制度,全面評估影響就業的障礙並提供支援,加快他們重返勞動市場,自力更生。 文章刊於2025年9月11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未雨綢繆的生命管理
隨著人口高齡化,香港的公營醫療負擔逐漸增加,生命管理與照顧規劃已從個人選擇,轉變為社會亟需正視的公共議題。社聯去年推出「生命管理及照顧資訊平台— 關懷友善社區」,整合各類生命管理相關服務資訊,鼓勵公眾提前規劃,確保即使在喪失精神行為能力時,其個人意願仍能獲得尊重與執行。 該平台不僅提供實用資訊,還設自我評估功能,讓使用者了解自身需求。平台已收集220份有效的自我評估數據,受訪者年齡從19歲到8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2.7歲,中高齡(45至64歲)人士佔一半。在生命管理考慮層面上,有六成受訪者關注健康及財務議題,只有約三成半受訪者考慮預設照顧計劃,僅近三成關注法律層面,這或源於相關議題專業門檻較高和較複雜,導致普羅大眾難以深入理解。此外,近半受訪者還有其他擔憂,包括財務困難、子女未來及身心健康等,顯示生命管理牽涉多維度的複雜考量。 再者,大多數人選擇獨自沉思生命管理而非開放交流,僅有約兩成半受訪者與其他人討論過,這或與香港社會仍普遍存在「避談生死」的忌諱有關,因此需加強公眾教育及宣傳,嘗試打破傳統禁忌。此外,考慮預設照顧計劃的受訪者群組,也對生命管理的其他層面,包括個人、健康、晚期護理及照顧、法律、醫療、乃至財務有較多考慮;加上年齡組別與對財務層面的考慮存在顯著差異,中高齡人士更為意識到未來的財務需求,反觀老年人對此考慮較少。 綜觀全局,生命管理概念在香港仍處於發展階段,特別在慢性病患者及長者社群中,相關知識的普及度明顯不足。這既反映現行宣傳教育的局限性,亦揭示服務體系尚有改善空間。未來,我們需透過多元渠道推動生命管理,從個人、家庭到社區層面建立支持網絡,讓每位市民都能從容地為自己與摯愛編織安心的生命錦囊。這不僅是個人責任的實踐,更是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投資。 文章刊於2025年9月5日《Recruit – 陳文宜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