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區區有啖好食

預計到2040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超過三成以上,當中年屆8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增至超過50萬。開拓長者樂齡產品和服務,不單可滿足長者需要和提升其生活質素,更帶來商機。 社聯一直關注人口高齡化帶來的社會需要,除了發展樂齡科技,也著力推動「照護食」,制定統一和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也以一系列研討會及工作坊、「照護食種子餐廳」計劃,增加社區照護食供應和促進業界交流,全面發展照護食生態和銀髮經濟產業。 日前再有飲食集團宣布推出專為吞嚥困難患者研發的軟餐,美心集團的「軟心膳」品牌包括中式點心及西式套餐,各有風味,於7月提供堂食服務。研發團隊透過護老院舍網絡,於產品研發階段試驗品質,以及實地測試院舍備餐的流程,藉以照顧使用者的身心需要及飲食習慣,讓長者吃得滋味。近萬份軟餐將率先免費送至院舍供長者享用,並承諾日後會以成本價向院舍發售。 樂見照護食在本地百花齊放,悅目及美味的照護食能有效提高長者的進食意欲和生活質素,過著有尊嚴的晚年,期望見證更多跨界別合作,產生更大協同效應。 順帶一提,社聯將於下星期三 (5月7日) 於沙田圍方舉行「照護食。區區有啖好食2025」啟動禮,屆時照護食供應商及餐廳介紹產品或服務,也歡迎到訪者於照護食許願樹留言,分享最想品嚐的照護食菜式,為業界提供研發參考。活動詳情:https://www.carefood.org.hk/ 文章刊於2025年4月30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社區為本。好生善終

本港正值人口高齡化,未來將有三成人口為長者,隨著政府和社會積極推動居家安老,將會越來越多長者在社區渡過晚年,並經歷晚期照顧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紓緩照顧服務或生死教育,都必須貼合長者和照顧者的需要,以社區為本,也要多元化。 晚期照顧需要並非本港獨有,其他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國家也有類似現象,最近日本國立大學法人靜岡大學竹之内裕文教授,泰國Peaceful Death Network秘書長Ekkapop Sittiwantana先生來到香港分享建構關懷友善社區及發展紓緩照顧等晚期照顧服務的經驗。 竹之内教授提到社區需要人與人有共感關懷的氛圍,明白身邊人的痛苦,繼而坐言起行,建立互助網絡,產生支援系統。他認為先與社區人士建立關係,自然能產生不同的對話,包括生死及關懷的討論,甚至行動,因此建構關懷友善社區可以發生在不同社區工作上,例如社區中心、社區客廳、照顧者中心、病人自助組織、喪親家庭小組等。 至於Ekkapop Sittiwantana先生則強調要為病人、長者及照顧者建立不同層次的照顧及支援,包括建立照顧者支援群組、將紓緩照顧變成每個人的責任,與不同團體發起關懷友善共生社區的運動、倡議好死的紓緩照顧政策,以至嘗試打破討論死亡的禁忌。 他們都認為推動「好生善終」,必須好好發揮社區提供照顧與支援的角色,政府也要建立配套支援關懷友善共生社區,他們的經驗值得本港借鏡。 文章刊於2025年4月23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以樂齡科技應對認知障礙症

研究估計現時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超過十萬人,隨著人口急速高齡化,如何有效支援患者和其照顧者近年受到廣泛關注。筆者上一篇文章提及要為未來社會建立可持續支援系統的關鍵在於善用科技,社聯的工作也循這方向發展,剛舉辦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行動方案國際研討會,不少國際和本地專家分享真知灼見,涵蓋研究、預防、生活支援、政策及社會服務實踐經驗等範疇。 國際老齡聯合會前國際及機構聯繫總監Greg Shaw強調國際間或本地均需要以科技創造「以人為本」的綜合照護模式,長遠建構認知障礙症共融社會。加強「認知儲備」是延緩認知退化的關鍵要素,簡單而言,即透過執行任務和益智活動,以應對腦部病變所影響的認知功能,例如多進行互動認知訓練遊戲及應用虛擬實境學習等樂齡科技協助。 提高公眾認知外,也需要推廣「預防勝於治療」思維,本地研究指維持聽力與預防認知障礙症有正面關係,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提到一旦遇上聽力下降,配戴合適的聽力輔助器材或助聽器,可及時改善和減慢認知能力衰退。 至於整全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行動方案,包括預防、早期診斷、及早介入和計劃。一些機構聯同大學團隊推行「友里蹤跡社區計劃」,運用物聯網技術快速搜尋走失人士的科技,目的讓認知障礙症人士亦能安全而活躍地參與社區,免卻照顧者擔心走失風險。 全球各地正從社會服務、健康和創新科技領域入手,制定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透過跨界別協作,有助全方位支援患者及照顧者。 文章刊於2025年4月16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一步一腳印

這是筆者第一篇AM730網誌,先和讀者自我介紹,我是社工陳文宜GRACE,在社福界工作超過30年,而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也有18年了,本月初接任行政總裁一職。 人生或工作上的轉變,總會回想當初,我的起點源於一次探訪兒童院,孩子眼中的渴望令人畢生難忘,他們需要的不只是資源上的分配,而是對未來有希望,這關乎信念的傳遞,讓他們得到陪伴與支持的力量。這項工作和使命不易,而多年來的社會服務經歷,讓我深信唯有結合各方力量,才能為社群帶來真正的改變。 社會議題眾多,最迫切兼需要跨代參與的,是為人口高齡化所衍生的社會需要而作好準備,從而有效應對長者及照顧者的各種生活需求。當中,照顧者的壓力往往被低估,我們不僅是解決當下問題,更是為未來建立可持續的支援系統,善用科技是重要元素。 在推動樂齡科技的過程中,社聯團隊從最初的摸索,到開拓新局面,引證了創新精神如何有助服務模式變得更靈活和更有效率。此外,推動「照護食」發展也同樣展示了跨界別的協同效應,在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之時,也抓緊銀髮經濟的契機。只有連結不同界別,才能走得更遠。 社會服務的根本在於「聆聽」,期待與大家攜手同行,透過協作與創新,為弱勢社群帶來更大的改變。這是一場接力賽,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文章刊於2025年4月7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後會有期

下星期初便卸任社聯行政總裁一職,這是筆者本欄最後一篇文章。當年上任不久便在 AM730 撰寫網上專欄,至今也超過 10 年了。這些年來有幸與讀者分享許多與市民息息相關的議題,這些議題不僅反映了社會現實,也代表著我們共同的關懷與希望。 其中,不少文章談及本港貧窮問題,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貧困,更是生活中的無奈與掙扎。許多家庭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維持合理生活,屈身於不適切的住房中,經濟下行則更是捉襟見肘。由早年提及的社會房屋概念,到落實發展不同類型的過渡性房屋,再到政府推展簡約公屋,一路走來不易,期望能夠切實解決基層住屋需求,紓緩貧窮問題。 人口高齡化的議題也時常出現。在高齡社會下,如何建立長者友善的城市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除了提供更全面的照顧服務,善用科技也至為重要。透過各種樂齡科技可以有效改善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近年新興的照護食,得到社福、飲食界以至政府支持,漸漸形成銀髮經濟的一環。期待社會在衣(醫)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進展能夠為更多長者帶來福音。 還有許多社會議題有待處理,例如照顧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兒童、關注青年精神健康、支援殘疾人士等等,還有許多許多!期望讀者繼續支持社聯和社福界的工作,這些議題需要社會的持續關注與努力。改變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未來必定會更美好。 祝願各位健康幸福,後會有期。 文章刊於2025年3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