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房屋 (業主) 都賺到盡,出租一間房及一間屋,業主的利潤多達六厘,如果業主不賺到盡,賺三厘,對我們基層市民帶來很大的不同,我們社會房屋共住計劃的單位,都是有交租給業主,但不是暴利交租,對於我們社會房屋來講,係相對人性及公平的住屋平台。」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宿舍督導何偉圻說。 

為支援無家者的身心需要,協會除了自行推行社會房屋項目外,亦參與社聯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成為深水埗大埔道小業主單位項目的營運機構,社聯協助翻新部份小業主單位讓機構安心使用,亦不同津貼及支援給予機構及戶,例如:搬遷津貼、小型維修和電器資助等。 

小業主「慈善價」出租單位支援無家者

何偉圻指,在香港,有些有心業主願意以「慈善價」出租單位做社會房屋,業主們又有收入,同又可締造社會和諧及社會責任;再者,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單親家庭共住房屋,業主覺得協會十分愛惜他們的單位。在社會房屋中,業主們都好滿意,覺得單位可以培養助人的氣氛,他們有時候過時過節也會探訪單位,及與住戶一起食飯及打邊爐。 

社工助住戶  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區資本

何偉圻表示,愈早向無家者及單親婦女等服務使用者作出介入,以共住的模式,協助他們建立儲蓄習慣社交能力,以及發揮自己的社區網絡,有助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區資本。例如:以前有一位服務使用者因入住我們的宿舍改變了儲蓄習慣,令何偉圻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宿舍居住了兩年,有穩定工作,協會同工鼓勵服務使用者培養儲蓄習慣,結果在兩年的宿舍生涯,儲蓄了八萬五千元,在離開宿舍搬出去住時,何偉圻相信他有很多租屋的選擇。這個例子成為協會的借鏡,在社會房屋的良好住屋環境中,有持續的休息地方,令服務使用者有充足的工作動力,何偉圻明白到任何住户進入共住項目,當中一定要處理的,就是改變他們的理財觀念。 

其中一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戶,是退休人士朱先生 (化名),他以前一直租住私樓,2003年退休,沒有良好的理財習慣,又不懂申請公共資源,直至去年七月用盡畢生積蓄,沒錢交租,開始露宿街頭。在協會社工的幫助下,入住了大埔道項目,又申請了綜援。「教導我如何做人,讓我學習如何與人溝通。現在我每個月都儲到二千五百元。」朱先生說。 

另一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戶,是成功戒毒的黃先生 (化名),他以前與家人同住,但因吸毒影響了家庭關係,不能一起住,便在協會的幫下入住無家者宿舍,及後搬入大埔道項目。「多謝無家者(協會),找到個地方給我住,令我丕需要瞓天橋底,以及這個業主都好好,借出這個單位給我們,讓我們幾位朋友共住。這些都是良心業主,以低於市價的價錢租給我們,像樓下的閣樓租金要一萬二千元,這裏 (租金) 是計算綜援租金津貼一個人是一千九百多元。這裏還帶給我很多得益,例如:主要是學習與人相處,我女兒來探訪我,覺得我有很大的改變,她都很開心。」朱先生說。他現在在教會擔任義工,繼續努力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Tags: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