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毒品問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以創新的跨專業模式,結合中醫、西醫、護士及社工的專業知識,為戒毒人士提供全面的身心支援。近年毒品問題呈現「新」、「隱」、「低」三大特徵:新興毒品如依托咪酯急速擴散,隱蔽性強的毒品被包裝成電子煙或零食,而吸食年齡降低。機構採用「身心社靈」的全人康復理念,透過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處理戒斷症狀及毒品後遺症,配合心理輔導及朋輩支援,成效顯著。研究顯示約七至八成個案有明顯改善。再者,社工呼籲家長以開放關懷的態度與子女溝通,主動尋求社區支援。

傳統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中醫在戒毒治療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資深中醫師劉浩泉指出,雖然中醫典籍中並無明確記載有關戒毒的資料,但戒毒者出現的各種病徵,例如失眠、情緒(情志)問題、疲倦,甚至膀胱問題,均可透過傳統中醫療法處理。

劉醫師解釋說:「我們運用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便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並非採用如海洛英戒毒般的美沙酮替代療法。中醫經常強調『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這是一種對抗性治療。」這種治療方式的最大好處在於不會令病人對中藥產生依賴,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毒品問題的三大新趨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總監李芳指出,近年戒毒服務面對三個主要挑戰,分別是「新」、「隱」及「低」。

「新」是指新興毒品的形態變化迅速。以依托咪酯為例,在2023年中後期才開始發現其出現。信義會在北區設有地區服務,包括青少年的外展及夜展服務,因此能及早觀察並介入相關情況。僅一年後,即2024年,該毒品的使用個案由零增至佔中心約20%的吸食者個案,顯示其擴散速度極快。

使用依托咪酯的身體影響令人擔心,常見症狀包括抽搐、暈眩、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心律不正等。更令人憂慮的是,部分女性吸毒者出現明顯皮膚變黑、乾燥,以及出現男性性徵,例如聲音變沉、眉形由原本清秀變為刀字眉。

「隱」是指毒品的隱蔽性強。現今毒品被包裝成電子煙,甚至以零食或飲品形式呈現,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令人防不勝防。

「低」 則是指吸食年齡偏低。以往處理較傳統毒品時,整體吸食年齡傾向16至18歲,因青少年開始有收入,可從事兼職。但現時由於毒品價格低廉且普及性高,「入場」年齡大幅提早,甚至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已可能接觸毒品,情況令人擔憂。

跨專業團隊的全人康復模式

面對日益複雜的毒品問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戒毒及成癮支援服務採用「身心社靈」的全人康復理念,結合社工、精神科護士、中醫及西醫等跨專業團隊,為戒毒人士提供心理輔導、身體健康管理及社交支援。

機構特別強調協作的力量,設有朋輩輔導員,由過來人陪伴戒毒人士渡過困難時刻,這種同路人的支援往往能產生強大的鼓勵作用。信義會亦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以中醫針對毒品後遺症及戒斷症狀進行研究,結果令人鼓舞,顯示約七至八成個案有明顯改善,成效顯著。

劉醫師進一步解釋中醫治療的原理:「戒毒者的病徵很多時候連帶內分泌失調等情況,進而引發多種情緒問題,包括失眠等。」他發現以「癮」為主的毒品,其病狀在某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例如可卡因、大麻及冰毒等。氯胺酮則較為特殊,對膀胱有明顯損害。

劉醫師說:「即使突然出現依托咪酯這種新毒品,我們亦能應對,原因在於我們並非採用全新方法,而是將原本用於處理可卡因的中藥方應用於依托咪酯的病人身上,戒毒人士表示有療效。」

家長應採取開放關懷的態度

如果懷疑子女吸食毒品,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李芳認為,態度的轉變至關重要。她說:「以往我們面對毒品問題時,態度傾向是辨識器或探測器,我認為應將重心由覺察轉向主動關心與問候。」家長應採取較開放的態度,因為毒品確實存在於我們身邊。

具體而言,家長應以開放且主動關懷的方式與子女溝通。例如以前可能會直接質問子女是否吸毒,現在則可改為詢問他們近期是否壓力過大,是否遇到困難,並嘗試與子女好好談談。李芳強調:「這是一種整體關心的文化。」

另一個重要改變是支援氛圍。以往家長在面對下一代出現毒品問題時,往往感到孤立無援。但如今整個社會和社區都能提供支援。李芳說:「因此,家長毋須太擔心,可以致電社工尋求協助,最重要的是願意尋求幫助。」

毒品問題雖然嚴峻,但透過跨專業團隊的協作、創新的治療方法,以及家庭與社區的支援,戒毒者仍能重獲新生,走向康復之路。

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名單

https://www.swd.gov.hk/tc/pubsvc/young/cat_dtrs/ccpsa/index.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