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毒品问题,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戒毒及成瘾支持服务以创新的跨专业模式,结合中医、西医、护士及社工的专业知识,为戒毒人士提供全面的身心支持。近年毒品问题呈现「新」、「隐」、「低」三大特征:新兴毒品如依托咪酯急速扩散,隐蔽性强的毒品被包装成电子烟或零食,而吸食年龄降低。机构采用「身心社灵」的全人康复理念,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处理戒断症状及毒品后遗症,配合心理辅导及朋辈支持,成效显著。研究显示约七至八成个案有明显改善。再者,社工呼吁家长以开放关怀的态度与子女沟通,主动寻求社区支持。
传统智慧应对现代挑战
中医在戒毒治疗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戒毒及成瘾支持服务资深中医师刘浩泉指出,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有关戒毒的数据,但戒毒者出现的各种病征,例如失眠、情绪(情志)问题、疲倦,甚至膀胱问题,均可透过传统中医疗法处理。
刘医师解释说:「我们运用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便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并非采用如海洛英戒毒般的美沙酮替代疗法。中医经常强调『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一种对抗性治疗。」这种治疗方式的最大好处在于不会令病人对中药产生依赖,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毒品问题的三大新趋势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戒毒及成瘾支持服务总监李芳指出,近年戒毒服务面对三个主要挑战,分别是「新」、「隐」及「低」。
「新」是指新兴毒品的形态变化迅速。以依托咪酯为例,在2023年中后期才开始发现其出现。信义会在北区设有地区服务,包括青少年的外展及夜展服务,因此能及早观察并介入相关情况。仅一年后,即2024年,该毒品的使用个案由零增至占中心约20%的吸食者个案,显示其扩散速度极快。
使用依托咪酯的身体影响令人担心,常见症状包括抽搐、晕眩、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心律不正等。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女性吸毒者出现明显皮肤变黑、干燥,以及出现男性性征,例如声音变沉、眉形由原本清秀变为刀字眉。
「隐」是指毒品的隐蔽性强。现今毒品被包装成电子烟,甚至以零食或饮品形式呈现,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令人防不胜防。
「低」 则是指吸食年龄偏低。以往处理较传统毒品时,整体吸食年龄倾向16至18岁,因青少年开始有收入,可从事兼职。但现时由于毒品价格低廉且普及性高,「入场」年龄大幅提早,甚至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可能接触毒品,情况令人担忧。
跨专业团队的全人康复模式
面对日益复杂的毒品问题,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戒毒及成瘾支持服务采用「身心社灵」的全人康复理念,结合社工、精神科护士、中医及西医等跨专业团队,为戒毒人士提供心理辅导、身体健康管理及社交支持。
机构特别强调协作的力量,设有朋辈辅导员,由过来人陪伴戒毒人士渡过困难时刻,这种同路人的支持往往能产生强大的鼓励作用。信义会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以中医针对毒品后遗症及戒断症状进行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显示约七至八成个案有明显改善,成效显著。
刘医师进一步解释中医治疗的原理:「戒毒者的病征很多时候连带内分泌失调等情况,进而引发多种情绪问题,包括失眠等。」他发现以「瘾」为主的毒品,其病状在某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例如可卡因、大麻及冰毒等。氯胺酮则较为特殊,对膀胱有明显损害。
刘医师说:「即使突然出现依托咪酯这种新毒品,我们亦能应对,原因在于我们并非采用全新方法,而是将原本用于处理可卡因的中药方应用于依托咪酯的病人身上,戒毒人士表示有疗效。」
家长应采取开放关怀的态度
如果怀疑子女吸食毒品,家长应该如何应对?李芳认为,态度的转变至关重要。她说:「以往我们面对毒品问题时,态度倾向是辨识器或探测器,我认为应将重心由觉察转向主动关心与问候。」家长应采取较开放的态度,因为毒品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
具体而言,家长应以开放且主动关怀的方式与子女沟通。例如以前可能会直接质问子女是否吸毒,现在则可改为询问他们近期是否压力过大,是否遇到困难,并尝试与子女好好谈谈。李芳强调:「这是一种整体关心的文化。」
另一个重要改变是支持氛围。以往家长在面对下一代出现毒品问题时,往往感到孤立无援。但如今整个社会和社区都能提供支持。李芳说:「因此,家长毋须太担心,可以致电社工寻求协助,最重要的是愿意寻求帮助。」
毒品问题虽然严峻,但透过跨专业团队的协作、创新的治疗方法,以及家庭与社区的支持,戒毒者仍能重获新生,走向康复之路。
由社会福利署资助的滥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名单
https://www.swd.gov.hk/tc/pubsvc/young/cat_dtrs/ccps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