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合作 改善兩大基層問題

發布日期: 2022-06-24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
社聯行政總裁
蔡海偉先生

經過社福界和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逐漸百花齊放,未來再有萬多個單位推出,幫助基層巿民改善住屋環境。

過渡性房屋的一大特點,是多由社福機構或社企營辦,故不單能紓緩基層住屋問題,更是一個包攬不同民生服務的網絡和載體,可為居民提供度身訂造的服務,如建立社區網絡、就業配對、提升生活技能,以至支援家庭及兒童在學習上的需要等,而最近也有項目把基層醫療服務與過渡性房屋連結。

社聯的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於今年2月入伙的欽州街項目「昌新一號」,住戶以前長居劏房、生活在狹窄斗室,孤立無援,並承受不同的生活壓力,以致身心或有隱疾。故此,我們聯同「昌新一號」的營運機構聖雅各福群會、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及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等醫護機構合作,在這個項目推行「住屋基層健康平台」,透過社區工作將基層醫療實踐帶入屋。

那打素護理學院以問卷調查方式、運用新科技(例如以人工智能分析眼底照的微絲血管),以及由護理人員親身為居民評估健康狀況,從而知悉他們的疾病風險。而聖雅各福群會則策劃活動,在地區康健中心支援配合下,協助居民建立健康生活習慣,管理好身體和精神健康。此外,中大的研究團隊將嘗試培訓過渡性房屋的社工、活動助理或街坊領袖,共同跟進居民的健康習慣。

這種「醫社合作」方式,有助推動預防性的基層醫療服務,也可擴展至其他住屋類型,讓基層健康工作更落地、接觸更多街坊。

筆者建議,政府可擴大「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範圍,在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預留撥款金額,讓地區團體向康健中心申請推行有創意的健康活動,又或運用先進醫療科技為居民進行身心健康評估。同時,也可在各區建立社房健康團隊,訓練健康導師,除可更有效將基層健康服務帶入居民生活中,也有助建立社區資本、推動社區復元。

文章刊於2022年6月24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醫社合作 改善兩大基層問題
醫社合作 改善兩大基層問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