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Family Breakdown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Families in Hong Kong are no exception in facing many challenges like many other developed cities. Growing trend of family breakdown would be the most prominent challenge among all. The divorce rate of Hong Kong has grown drastically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1986 there were 9.8 divorces per hundred marriages registered in the year; by 2016, that figure had risen to 34.4, which means for every 10 couples getting married on one hand, another 3 couples divorced on the other h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14,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divorce has risen from 4% in 2001 to 7% in 2011. And the divorced households are found to face higher financial pressure than the general households. Furthe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mpacts of divorce on the emotional health of affected adults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academic motivation of children are generally negative. Under the liberal atmosphere, divorce is regarded as socially acceptable nowadays. Very often, a divorce is simply a mutual and peaceful choice made between two ...

我們應承擔最大責任

網上直播著一群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和斷送前途的代價,衝擊立法會。誰都為他們焦急,希望他們快退、不受傷、不流血。 更難受的是他們表示已感到非常絕望,經過連月爭取、和平遊行,以至發生三宗輕生悲劇,政府對巿民的訴求,仍然充耳不聞。儘管各方努力,仍未能平息事件,衝突不斷升級。 我們這個社會真的病了!這個號稱開放、自由、理性的社會,怎麼沒有能力為年輕人提供他們認為可理性參與的平台,讓他們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即使政府認為推出的政策有多正確,但當孩子們感到不安的時候,為什麼我們沒有好好安撫他們,卻令他們要以孤注一擲的方法去維護自己珍視的家園。毫無疑問,他們的行動手法值得商榷,作為成年人我們沒有理由視而不見,或浪漫化他們的行為。但他們熱愛香港的心令人動容,這是任何一個愛香港的人都不能無動於衷的。 事到如今,如我們仍著眼於譴責和批評,並無助於解決當前的矛盾和危機。撫心自問,這些都是我們香港的孩子、青年,他們竟要以這樣不顧自身安全和前途的方法去行動反抗,難道就沒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成人社會深切反省嗎? 過去二十年間,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和民生等各方面,我們有沒有認真反思孩子們的福祉?我們有沒有放下身段去聆聽一下,問候一下在我們身旁的孩子們,他們覺得快樂嗎?面對今天這個局面,我們每一個香港人都有責任反省的。 當下,除了促請政府積極回應年輕人的訴求外,社聯更在此呼籲家長、老師、團體等社會各界人士,要更多為孩子們的快樂成長和生活好好反思。放下成見,用心聆聽年輕人的心聲,一起創造一個快樂、有盼望的香港社會。 文章刊於2019年7月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修例風波的三個問題

有法律學者形容逃犯修訂條例的風波是一場完全不必要和可避免的完美風暴。經歷兩次百萬市民上街、612警民衝突及621圍堵警察總部,事件仍未得以解決。政府思考如何平息風波之時,須三思其因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回應市民訴求。筆者提出三個問題。 為何政府未能掌握民意,施政背離民意? 除了這次修例風波,過去兩年較大爭議的政策還包括:胎死腹中的三隧分流方案、建制泛民反對調高長者綜援年齡政策,以及爭議不斷的四千元計劃。 過去幾屆政府均透過中央政策組進行民調,掌握民意,雖然效果如何市民未能得知,但今屆政府將中策組改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那麼政府究竟是透過甚麼渠道了解民意?現時三層議會均由親建制政黨壟斷,缺乏制衡,這又能否真正反映民意?行政會議是特首智囊,以往成員都是各個界別的精英,但近年卻加入多個親建制政黨的代表,他們的角色是反映民意或是為政府在立法會「箍票」? 政府施政為何多次激發民憤,尤其令年輕人失望? 特首在6月18日的記者會特別向參與和平集會遊行的年輕人說:「我知道你們希望你們的特首是一個懂得聆聽、尊重、關心年輕人的特首。」筆者不懷疑特首關心年輕人,亦願意透過「與青年同行」等計劃接觸年輕人,但特首以至問責團隊也應思考為何年輕人及普羅大眾會覺得他們的意見不受政府尊重?這幾天多位問責官員都強調要以謙卑的態度聆聽大家的意見,政府如何真正做到?政府如何真的放下身段與市民同行? 為何市民愈來愈不信任警方? 去年香港的罪案數字是回歸以來最低,香港亦是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市民理應感謝警方的努力,為何民調結果卻相反?在日常生活中,警察維持治安,協助有困難的市民,亦經常獲得傳媒報道及讚賞。但近年警方處理多場大型示威卻往往受到非議,被批評為使用過度武力,傷及和平示威的市民及記者,這些事例往往受到傳媒大幅報導,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 如今警方應全面檢討處理大型示威及警民衝突的策略。另一方面,大家對現時處理投訴警方的機制缺乏信心顯然而見,故政府亦要認真檢視機制,同時立即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跟進過去兩星期的多次警民衝突事件,並提出改善建議,才有望重建警民互信。 文章刊於2019年6月2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論安老統評機制更新 應聚焦新舊準則分別

社會福利署將更新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統評機制),社會爭議集中於是否容許合資格接受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可以有「雙重選擇」。事實上,現行機制下,並非所有合資格長者均可有「雙重選擇」,而是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方可有「雙重選擇」。其實大多數人對新舊統評機制都不太掌握,討論自然錯了焦點。 不過,現行機制下,「最有護理需要」的長者與「護理需要相對較低」的長者一同輪候院舍服務,有時後者還會先獲配院舍宿位,這情况不理想。筆者認為,大眾的討論焦點,更應聚焦於新舊評估準則的分別,能否讓最有需要的長者盡快獲得適合的院舍服務,並妥善照顧適合社區照顧服務但家居環境惡劣或沒有合適照顧者的長者。 現行機制的不足 現行機制以「身體機能受損程度」、「健康問題」、「環境問題」及「應付問題」4 個範疇為考慮點。申請人的「身體機能受損程度」達到中度或以上,便合資格可獲得長期護理服務。至於是「單一選擇」或是「雙重選擇」,則視乎個案有否出現「環境問題」(包括家居環境是否安全)及「應付問題」(照顧者意願及能力)。 以身體機能被評為「嚴重受損」的個案為例,根據現行機制,若沒有出現「環境問題」及「應付問題」,長者只會獲配輪候「社區照顧服務」;若兩項「問題」同時出現,則只獲配輪候「院舍服務」。唯有只出現其中一項「問題」,長者便可獲「雙重選擇」,可按需要選擇其中一項服務,若選擇「社區照顧服務」,更可將「院舍服務」的輪候狀態改為「非活躍」,既可保留輪候優次,也不用在家庭仍可提供照顧時,過早使用院舍服務。 現時約有三成合資格使用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可得到院舍服務的「單一選擇」,他們應是最有需要的一群,因為他們既面對嚴重缺損,同時又有「環境」及「應付」問題。另外,近六成獲得「雙重選擇」,他們的需要相對較低,卻與前者一同輪候院舍,且因人數較多,直接影響前者獲院舍服務的機會。過去有不少意見曾表示政府應優化「統評機制」及「服務配對」,確保最有需要的長者(尤其嚴重體弱)能優先獲得院舍服務。 新機制忽略長者居家安全及照顧者承受力新機制則只採用兩組評分數據,計算焦點只重於長者的健康狀况及身體缺損程度,當中包括考慮長者的認知缺損程度及特殊護理需要以改善現有不足。社署指新的評估工具能更精確評估長者的健康及照顧需要,以配對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或院舍照顧服務,故長者不再需要「雙重選擇」。 新機制下,能輪候院舍服務的長者的確是護理需要最高及最急切的長者,他們不用與護理需要較低的長者一同輪候。然而,如此「精準」的數據,卻忽略了長者家庭因素的部分、忽略照顧者承受已久的壓力、忽略長者對安全家居的需要。 舉個例子:黃伯中風後中度缺損,步行不穩,需要以助行架協助,有跌倒風險,還需要他人協助沐浴;同住太太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過往也依賴丈夫看顧。他們的家居環境狹小,即使獲照顧員協助沐浴,也無法在狹小的浴室進行。現行機制讓他們可獲院舍服務;惟新機制推出後,即使合資格申請長期護理服務,是否僅獲「社區照顧服務」?而又怎能解決黃伯的問題? 政府解釋此舉希望將服務重心放在社區支援,實踐「居家安老為本」的理念。然而,在社區照顧服務資源不足下,若長者家庭的硬件不適合或照顧者未能抽身投入,「居家」又如何能夠「安心安老」? 首要大幅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 新機制的問題不在是否可享有「雙重選擇」,而是更新的評估工具未有考慮申請人的「環境問題」及「應付問題」。政府想要鼓勵居家安老,前提必須先增加社區照顧服務的資源。目前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由一年至一年半不等,預計新機制只會再推高需求,政府必須做好需求估算,規劃相應服務,包括大幅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的安排。要實踐「安心居家安老」,必須要有社區照顧服務「零等候」的配合。 上述黃伯的例子反映家居環境及照顧設備對居家安老極其重要。居於公屋的長者可以透過房屋署或香港房屋協會協助改裝家居或按需要調遷,而對於居於私人樓宇的基層長者,政府應提供津貼以協助改善家居環境及增加照顧設備,讓長者得到全面的支援,享受居家安老。 對於獲配「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如其照顧者未能提供適切照顧,政府應提供適當的幫助,以平衡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需要,減低因照顧壓力不支而產生的問題。據社聯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近一半受訪在職護老者和四分一長者護老者同時出現有「沉重照顧壓力」、「抑鬱徵狀」及「家庭功能薄弱」的狀况,屬高危群組。在推動居家安老的同時,政府必須設立「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例如評估照顧者能力及壓力,從而以個案管理的方式提供適時支援、輔導服務及暫託服務等,讓長者及照顧者得到適切的支援。 如何平衡長者利益 至於有意見認為在新機制下,選擇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亦可先凍結輪候院舍的資格,當身體機能衰退至適合入住院舍,就可追溯社區照顧服務的申請日期,這對於被評為適合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當然有保障。不過,對於身體衰弱但後於他們輪候院舍的長者,這又公平嗎?難有兩全其美的方案,社會必須取捨。 業界及公眾對今次修訂均十分關注,同時影響無數長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社署應盡快向業界及關注團體講解有關修訂對有不同護理需要的長者及各服務提供者的影響,並且聽取意見,再三考慮更新評估工具所帶來的影響。 文章刊於2019年6月20日《明報觀點版》 ...

休息,為了走更遠的路

2019年6月16日大型遊行,港人一起創造了歷史。 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遊行,莫說長者、小孩和殘疾人士,健全成人也體力不支,有個地方稍事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及時的支援。 感謝同事們的努力及自發性,社聯再次將灣仔總部的禮堂及一些房間轉為休息站,提供急救、情緒支援、洗手間及食水食物等支援服務,一盡作為社會服務團體服務社會的義務,為市民提供最基本的人道服務。 估計超過三千人來社聯休息站,高峰期時更糧水皆盡,許多樓層的洗手間均大排長龍。(我們可能創下了最多人使用洗手間的歷史。) 然而,巿民卻非常有耐性,同事和義工們聽得最多的回應是:唔緊要、多謝你哋、唔該晒和加油!同事在休息站內開MIC簡單介紹有食水,小食及洗手間等設施,就已傳來在場巿民的掌聲,這是人生中聽過最美的掌聲。 在休息站看到不少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深夜兩位社工到來借用垃圾房丟掉兩大袋在遊行區清理的垃圾,又問我們借用手套,原來繼續沿灣仔方向清理街上垃圾。 6月12日金鐘發生衝突,有位負責急救站的年輕義工到來,原來他們於夏愨道的急救站在警方清場時中了催淚彈,許多物資不能用,唯有來社聯看看能否補給。他明顯很擔心,但稍為休息後又走回金鐘支援傷者。 百萬市民上街,顯示了港人追求公義、人權、自由的堅持,亦突顯了港人理性、和平、優秀的素質。然而,政治體制的限制,卻令我們不斷面對各種管治危機。為了更好的政治體制,為了民主,香港,加油! 文章刊於2019年6月1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