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給基層家庭送上有營養的餸菜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對香港經濟及民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基層家庭更是首當其衝。 面對失業問題,他們要減少支出,唯有節衣縮食。林先生一家三口就是其中的例子。  林先生說:「經濟上好大影響,交租、飲食、生活方面都受到嚴重影響。盡量不用錢,飲食方面盡量節省。一次過買多一點餸,分開幾天吃。盡量減省大人的消費,小朋友方面能滿足到也盡量滿足。」  香港樂施會署理香港、澳門及台灣項目總監黃碩紅說:「失業、經濟狀況差,整個家庭都很困擾,心情是很差的。在家中要苦惱如何省錢,家庭開支可以怎樣減省。租金其實不能減,亦是佔生活費中很大的比例。最容易減省的是食物,所以絕大部份家庭我們能接觸的,都告訴我們買少一點或吃一點,吃少一餐。其實我們很擔心,尤其是他們有小朋友,因為小朋友受的影響是最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構思了『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  樂施會聯同共廚家作、關注綜援及低收入聯盟 、香港營養師協會以及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於四月下旬推出「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兩年內為合共600戶有兒童的基層劏房家庭,提供持續半年、並切合營養需要的食物援助。  「我們是跨專業去做這計劃,希望為一些住劏房有小朋友的基層家庭,為他們提供六個月的餸菜包。因為有營養師的加入,所以在製作餸菜包的過程中,除了派餸菜包外,也會教授基層家庭,在劏房有這麼多限制,廚廁合一的情況下,也能煮一些有營的餸菜。」黃碩紅說。  劏房家庭的廚房空間狹少,通風情況較差,影響煮食的選擇。所以設計菜色時會以用最少煮食工具,最少油煙為主。營養師亦會透過即時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向參加者傳授健康飲食和烹調知識,並解答他們日常遇到有關營養的問題,對基層劏房家庭經濟及健康上有很大幫助。  林先生說:「因為一份份準備好的材料,很簡單看完了食譜如何製作,已經能做到了。飲食方面能節省金錢,教會了我如何煮得有營養,有什麼對小朋友好。原來想小朋友增強抵抗力,可以吃多點洋蔥、番茄、蔬菜、紅蘿蔔等。」  有營餸包需要人手負責清洗、處理和包裝,計劃同社會企業「共廚家作」合作,聘用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停職的基層婦女,亦會為她們提供飲食流程相關培訓, 有助她們日後發展。  黃碩紅說:「令一些基層婦女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其一可以參與計劃幫手準備菜式,亦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她們的收入,發揮自己的才能。縱使在疫情下不能容易尋找工作,我們能幫多少便多少。」  「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並不只是派發餸菜包的活動,更重要是讓婦女形成自學自助網絡,把知識在社區分享出去。  「我們希望這個計劃半年後, 街坊可以學懂這些知識,增加自己的能力,就算沒有這計劃,也能用便宜的價錢,可以買到一些有營養的菜式,亦能自己在劏房中煮食,用最簡單的方法,煮出吸引、易煮、有營養及便宜的菜式。」黃碩紅說  最後林先生亦鼓勵基層朋友說:「這個疫情一定會過去,將來會更好。」 ...

跨代共融 給老中青的「家」 @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 香港善導會「甦屋2.0」

市民愈住愈貴,愈住愈細,不同年齡的人都面對著住屋問題,特別是未輪候到公屋又住於不適切房屋的基層市民,當中包括:因事而未能與家人同住的青年Wendy及年長更生人士標叔。 Wendy在青年宿舍住戶居住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因年齡屆滿後須搬出,她說:「香港的土地問題己存在很久,對比其他地方及國家的青年人,香港的年青人自己搬出來住是十分困難,一來樓價貴,二來是物價高,所以我們自己搬出去住是不容易的。」幸好,Wendy在離開青年宿舍前,在網上找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並申請入住位於中環的香港善導會「甦屋2.0」項目,於今年4月搬入。 另一位有住屋困難的長者標叔說:「我原本在善導會的樂富中途宿舍住,因為到了居住限期(九個月),需要離開,非常徬徨,幸好,善導會社工介紹我入住『甦屋』,安定下來了。」 香港善導會總幹事李淑慧表示,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 一個「家」,當人長時間居住於不適切的環境,他們缺乏安心及自由的感覺,在精神上亦都不能放鬆。再者,如他們獨居,他們欠缺鄰居及家人支持;在患病或不開心的時候,又缺乏朋友和他們傾訴,的確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最後,要讓人們看見希望。當長期居住於不適切的環境、等待公屋,加上在坊間私樓的租金十分昂貴,自己經濟上負擔不來,這令他們失去盼望,不知在那一天才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 因此,社聯於2017年得到政府、香港公益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支持下,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除提供過渡性住宿外,合資格的社福機構成為營運機構後,會向住戶提供社區為本的社會服務,並與住戶共同努力,協助他們日後在社區獨立生活。 今次香港善導會負責營運中環士丹頓街項目,項目名為「甦屋2.0」,以「跨代共居」的概念,服務對象包括有住屋需要及獨居的長者、中年及年青人士,希望給予老中青一個「家」的感覺。善導會相信一個健康的家庭,有「老中青」成員,在這種家庭𥚃,年青人可以教長者科技及生活技能,長者亦可以照顧年青人的生活需要等。 目前「甦屋2.0」入住率已愈九成,初期已有很多人申請,十分受歡迎,入住的長者生活質素得到改善;而年輕人方面,一般而言,他們的家庭關係比較薄弱,甚至與家人相處得不開心,善導會希望年輕人在「甦屋2.0」居住,與中年及長者住客相處,讓他們明白到年紀比自己大,差異不一定大,又或大家一定相處不來。 「甦屋2.0」住戶Wendy指,入住幾個月後暫時給予她「屋企」的感覺,一方面,環境不錯,𣎴同於不像青年宿舍,這裡是自己租的地方,有歸屬感,另一方面,沒有其他人牽制自己或訂立規矩,自己需要對租的地方負上責任。另外,因疫情而失業的Wendy更獲豁免她兩個月的租金,舒緩她的經濟壓力,令她感到十分窩心。 「甦屋2.0」住戶標叔笑說:「在這裏好開心,容許我長期在這裏住,我都接受。」他指這裡沒有年齡的代溝,你關心我,我關心你。他和年青人接觸多了,明白大家的思想有分別但可融洽相處。在生活點滴方面,當大家在樓下碰見,年青人會叫長者開着門等他,在下雨的時候,年青人會提長者帶雨傘。 社聯發揮平台角色  支援社福機構及弱勢社群 李淑慧覺得社聯在這個計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發揮了平台角色,社聯不單物色合適的住屋,亦協助社福機構及弱勢社群尋找不同資源,例如:基金申請及家居電器等。再加上社聯因應不同機構的服務特色及對象,將不同地區的社會房屋項目審批及交由不同的社福機構營運,配合不同社群的獨特需要。 ...

社企轉危為機 克服「疫」境

「我們本身社企(WEDO Global)的業務,是很倚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相處,從而打破種族之間的誤解及隔膜,正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疫情期間大家都要保持距離,甚至乎要留在家中,我們所有的業務基本上是暫停及癱瘓。」「愛同行」董事吳宗麟Bosco說。 「開初因為疫情,同時我們亦都見到很多少數族裔得不到防疫物資,他們是需要口罩的,我們社企就派發口罩給他們。」「愛同行」少數族裔員工方莉恩Nayab說。 截止2020年5月底,由社聯轄下的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編製的《社企指南》中,社企數目有輕微上升15間,總數為666間,其中包括48間新加入,33間結業。 雖然數字上未反映疫情對社企帶來的各種即時影響,但相信在全球經濟下滑的情況下,社企亦不能幸免。但因著不同基金的支援,例如:社創基金及防疫抗疫基金等,並透過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的協助,在過去幾個月內批出超過一千四百萬支援171間社企,解決它們的燃眉之急。Bosco指,在疫情期間所有回應都要快,很快地解決社會問題,所以「愛同行」十分感謝社創基金,它能夠很快地回應我們見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從而為我們提供支援。 再者,社企靈活多變的特質,有利業務轉型及克服困難,當中「愛同行」成功轉型,繼續經營教育行業的同時,加入了產品製作的元素,將少數族裔由疫情初期的受助者,轉為支援抗疫的人士,利用南亞裔婦女的製衣強項,在社創基金的資助下,為她們提供車衣工具、物資及訓練工作坊等,聘請十多位婦女在家工作,製作四千個富民族色彩的口罩套,免費派發給予基層勞工及有需要人士,同時亦接受公眾義賣。 「愛同行」項目經理Chi指,透過派發及製作口罩的新計劃,製造更大的社會影響,社企為南亞裔婦女提供訓練,讓社企和少數族裔都一起在成長,雖然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好大,但的確是很好的開始。其中一位「愛同行」南亞《車縫大使》Aliya,她亦是方莉恩的媽媽,她指一開始製作口罩套,覺得好開心,因為當時見到女兒平日工作帶一些導賞團,讓本地學生會明白少數族裔的文化,現在她自己都可以參與其中,協助他人。再者,她可以在家工作,之前因為Aliya身體不好,不能外出工作,再加上語言溝通不便,而現在可以在家工作,一來可以協助他人,同時都有收入,有經濟支持,她感到十分愉快。 疫情下營商環境轉差,社企更需要發揮其獨特元素,運用其社會創新的精神及自身靈活多變的特質,透過業務轉型,克服營運困難,從而支撐自身的社會目標,繼續服務社群。 ...

清潔我居  帶動就業

在疫情期間,保持家居環境衛生十分重要,不過獨居長者就未必有能力自行清潔家居,而低收入家庭亦要花費一定的金錢於防疫及清潔物資中,造成經濟壓力。「量力而為(清潔家居),做下坐下做下坐下,一定要久不久打掃,有心理威脅,家居清潔很重要,但是打掃家居何止很累,好像做清潔做到虛脫,因為我的腰骨有問題。」91歲獨居長者麥婆婆說。 「長時間留家抗疫,家居的衛生是十分重要的,再者,是坊間的清潔物品及防疫物資,在防疫初期是十分短缺,他們不知道那裏去買,基層及長者亦不捨得買。」香港仔坊會南區長者綜合服務處經理戴志豪說。因此,香港仔坊會在「賽馬會新冠肺炎緊急援助基金」贊助下,推行【清潔我居.防「逆」南區】計劃,提供二百次深層家居清潔服務、九十次噴灑消毒塗層服務、贈送各六百套清潔用品福袋及防疫資源愛心包給予南區的長者及低收入家庭。 參與計劃的82歲獨居長者何伯伯指,家居清潔服務把他的家居清潔到很乾淨,而他自己清潔不到的高位都清潔到,令他覺得社會仍會關心這班老人。麥婆婆很感恩坊會的工作,清潔及消毒後,不只令她感到舒服,心理同樣覺得安全一點。 再者,坊會更轉介因疫情而失業的青年及中年人士給予消毒公司,於家居噴灑消毒塗層,提供就業機會。建滔凈化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林資健指,開初以優惠價格提供消毒服務給予坊會及其服務使用者,他亦想到公司可否用到社福機構的服務呢?及後就想到坊會的就業服務,更聘請了幾位坊會的青年及中年就業服務使用者。 其中一位就業服務使用者阿發在疫情前從事飲食業,因疫情而失業,他表示,現在找工作十分困難,這份消毒服務的工作可以給予穩定的收入,他同時都感到工作的意義,並說:「我們這份清潔的工作,可以給予基層人士安全感,對社會重拾信心。」 最後,坊會成功透過計劃讓長者及低收入家庭得到清潔及消毒服務、消毒公司得到人力資源及坊會的學員得到工作,締造三贏效果。 ...

端午節「糭」有你鼓勵 支援基層及社企

疫情下,基層街坊首當其衝,面對失業及就業不足的問題,經濟壓力尤其沉重;而基層長者更是「節省一元得一元」,依靠積蓄過活,令他們很少自行購買應節食品,部分只會等待社福機構的捐贈。 另一方面,農曆新年後經濟蕭條,很多商店受到影響,社會企業 (社企) 的業務亦不例外。因此,社聯社企商務中心的「好好社企」推出「糭」有你鼓勵活動,向公眾籌募資金,為約二百位居住於深水埗、油尖旺及葵青區的獨居長者及低收入家庭送上社企的公平貿易健康「糭」,讓他們歡渡端午節之餘,同時在疫情艱難的營商環境下,支援社企的業務發展。 基層社企壓力大 「疫情下,基層街坊首當其衝,他們本身的工種比較多零散工,我們接觸很多的基層家庭已經失業,他們的經濟壓力非常大,我亦見過有些基層家庭只餘下數百元積蓄。在如此大的經濟壓力下,應節食品當然不會買,節省一元得一元,因為他們本身食物也不足夠,就不會特別買糭、年糕及月餅等貴的應節食品,盡量減少開支。特別是長者,亦是節省一元得一元,他們只是依靠積蓄過活,所以在應節食品方面,會盡量節省,他們很多都會等待社福機構的捐贈,很少自己去買。」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計劃總監史思明說。 「過 (農曆) 新年後,在三至四月比去年同期少了四成的生意,今次進行糭的推廣,是我們很新的嘗試,希望可以更快讓我們業務恢復正常運作,我們的基層婦女 (員工) 及同事可以有工作做。」社企「細味公平」總經理陳家惠說。 締造多贏局面 社工史思明指基層市民於大時大所得到捐贈的應節食品,為街坊帶來希望。「糭」有你鼓勵活動其中一個合作伙伴是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社區互惠銀行」,它們鼓勵不同持份者,包括:社福界及商界伙伴,一起去關心基層,除了街坊得到糭之外,同時網絡到不同的商戶及社福機構,為街坊帶來希望及關懷。接受捐贈的獨居長者梁婆婆說:「(免費派糭) 對我們長者很好,真係很不錯,很多謝善長人翁。」 在「糭」有你鼓勵活動下,社企業務得到改善,同時為社企基層婦女員工重新帶來就業機會。陳女士指,活動協助到社企帶來兩成的生意,希望可以繼續營運下去。她表示社聯社企平台就像橋樑,一邊接觸商家,另一邊接觸社福機構及社企,締造三贏的局面。一些商家會藉着時節及在採購過程當中,想接觸更多香港企業,透過社聯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社企及社福機構的服務給商家,商界了解到社聯所推薦的,一定有保証及可以信賴的。 ...
Emergency Support for Unemployed & Grassroots   Social Welfare Caring Campaign for Anti-epidemic

Emergency Support for Unemployed & Grassroots Social Welfare Caring Campaign for Anti-epidemic

Although the epidemic of COVID-19 has eased slightly, it has caused a major blow to the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problems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have emerg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HKCSS), nearly 90% of the respondents have decreased their income due to unemployment, underemployment or other reasons. If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