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ario Supplement

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社會工作)助理教授陳紹銘博士。

第77期【立體焦點】醫社合作促進社群健康

在社區推動健康,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醫護專業工作範圍。事實上,社會服務界同樣發揮重要作用。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社會工作)助理教授陳紹銘博士表示,社福界其中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能接觸社區不同群體。「社會服務界可以接觸基層、最有需要的社群。不同年齡層,例如小朋友、婦女、老人家都接觸到,可謂『最近市民』的界別。而這是醫療系統難以做到,譬如你是醫生、護士,很難期望他們在區內這麼直接接觸街坊,但社工、社會服務界就能夠做到。」 社會服務界善於溝通了解社群健康需要 近年政府在18區發展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正是由非政府機構營運,以「醫社合作」模式提供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陳紹銘表示,多年前社會已提倡醫社合作,但服務較為零散,多以社會服務界、醫護界、地區團體主導策劃為主。直至地區康健中心的成立,才見到政府推動醫社合作的顯著政策。他形容地區康健中心發展方向正確,是推展「醫社合作」的基層醫療的具體政策。 因應地區的人口特點推出不同的健康介入服務,盡量接觸不同社群推行基層醫療服務。一來為留在社區大部分長期病患者提供服務,減輕公營醫療負擔,二來為當區居民提供包括預防疾病和健康教育,有助推行健康生活習慣,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及時識別高危健康風險人群。「在地區層面,簡單到做運動,宣傳健康飲食等,這些如果有社會服務介入,其實已可減少市民入醫院的需要。」陳紹銘說。 藉過渡性房屋推廣健康 陳紹銘提到過渡性房屋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發展基層醫療網絡。「基層市民都面對很多不同的健康需要,過渡性房屋特點之一是基層市民住在一起,好處是很集中,方便社工容易近距離與他們聯繫,比較知道他們面對甚麼健康問題,從而連結合適的資訊及資源給他們。」 以社聯位於欽州街的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昌新一號」為例,住戶以前多為劏房戶,孤立無援,生活壓力極大,身心或有隱疾。項目便聯同醫護人員透過定期做健康檢查,找出面對健康風險的住戶,及協助居民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營運機構聖雅各福群會與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機構合作,推行「住屋+健康平台」,透過社區工作將基層醫療帶入屋。 那打素護理學院運用新科技(例如以人工智能分析眼底照的微絲血管),及安排護理人員到戶為居民評估健康狀況。中大的研究團隊將嘗試培訓過渡性房屋的社工、活動助理或街坊,共同跟進居民的健康習慣。 把過渡性房屋與基層醫療連結,助住戶從改善居住環境到提升個人身心健康。陳紹銘認為,將來這種「醫社合作」模式可擴展至其他過渡性房屋應用。「改善住屋硬件質素之餘,社會房屋還可另外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予街坊。未來興建社會房屋時,我們可以多從健康角度出發,想想除了讓基層市民住大些,還可以做些甚麼?」 讓基層醫療落地生根 「醫」、「社」在促進市民健康的工作上,各有獨特優勢與專業角色。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表示,基層醫療服務不能只由醫護界提供,尤其公營醫療系統已長期超負荷,必須盡快加強市民在醫療系統外,預防疾病及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基層醫療系統若要有落地、全面的發展,他建議政府必須整合基層醫療服務管理架構,增設由政務司督導的「基層醫療健康專責小組」,從而有利跨部門合作制訂促進市民建康的策略和指標。同時,在18區設立專責小組,以便協調地區的醫社相關持份者的工作,並設立健康促進基金,撥款予團體推行與健康相關的計劃。
第77期【立體焦點】親子運動班助養成健康習慣

第77期【立體焦點】親子運動班助養成健康習慣

活動室傳來嬉鬧聲,一班大朋友小朋友你追我逐。父母與孩子組成隊伍,孩子拿著豆袋跑向家長,家長接過豆袋後奮力完成餘下路線。教練之後把活動室佈置成障礙賽場地,跑道上設下不同的障礙物,每隊依指示完成各個關卡。這些看起來好像是簡單的競技活動,其實是寓運動於遊戲,除了鬥快,也是鍛鍊肌肉、強身健體的好機會。 上述是由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舉辦的親子運動班,又名「同樂日」。負責該項目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家庭活動及資源中心助理服務幹事陳舒譓Sophia表示,中心每季都會舉辦跑步、田徑、籃球等不同競技活動予葵涌區居民參與,並會定期把這些活動整合為1.5小時的運動班,讓孩子嘗試把學過的技能綜合應用出來。 狹窄家居難活動 母女齊到中心做運動 全職家庭主婦阿冰和六歲女兒去年中開始參加中心的親子運動班。阿冰表示自己以往很少做運動,疫情下更加減少了外出,活動量大減。「本身家居環境太逼,沒有心情活動身體。與老爺奶奶同住三百多呎的單位,一家五口,放了四張床,家中已沒有位置跑跑跳跳。即使有瑜伽墊,也無法找空位把它完全打開。」直至去年在朋友介紹下,阿冰兩母女來了中心參與各式各樣運動,甚至是歷奇體驗。「以前很少會花時間做運動,自從去年參加陳姑娘的運動班後,真的令我多了做運動。女兒都變得開心了,活潑了很多。」 家居環境擠迫影響活動空間,不少人、特別是基層家庭,也面對好像阿冰一家般的處境。尤其在疫情下,兒童經常留家,缺乏活動,難免影響身心發展。Sophia分享,有一位家長在疫情前經常與其幼兒參與不同運動班,但疫情肆虐期間,中心也無奈要暫停服務,結果幼兒常常困在家中,少運動,「家居空間狹窄,家長稱其小朋友不時撞傷入醫院」。直至疫情稍為緩和,中心爭取機會恢復服務,舉辦親子體適能班,教授肌肉鍛鍊、平衡力、手腳協調等練習,讓家長學習後回家與小朋友練習。「家長很開心跟我們分享其小孩做過體適能訓練後有很大進步,連學校老師也讚其小孩身體發展較同齡快,沒有發展緩慢問題。」 運動+講座雙管齊下 提升居民健康意識 中心推行健康項目至今已有數年,回想推行的初衷,Sophia強調「身體都是好有用的資源!」,深信當人人能更掌握自己身體狀況,管理好自己健康的話,有助培養正面的生活態度,達至身心靈健康。因此,中心除了提供運動訓練,還與醫療、復康等界別合作,舉辦疾病知識等健康教育活動,包括邀請營養師、醫生等專業人士,講解各類長期病患或保健知識,例如骨質疏鬆、乳房檢查、護眼方法等,期望服務使用者透過講座吸收知識,及早預防疾病。另外亦推出靜觀、頌缽、瑜伽等,提升服務使用者關注精神健康的需要。
註1:單位可能正提供多於一項類別的健康相關服務 註2:並未計算政府部門自行營運的服務及醫管局轄下的社區醫療服務

第77期【立體焦點】甚麼是基層醫療?

醫療系統可分成三個層次,基層醫療就是整個醫療系統的第一層,是市民進入醫療制度中的首個接觸點。這一層所著重的是預防工作,透過健康推廣、身體檢查、疾病管理等,為大眾提供全面的健康護理,長遠減低患上慢性病的風險,並有助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而基層醫療基本上也可分成三層預防: 第一層:推動未有患病的人士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保持身體健康,提高健康意識。 第二層:透過簡單檢查,協助有潛在健康風險的高危人士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和治理。 第三層:針對已患上慢性病的人士,在社區內接受復康治療及監察,做好疾病管理,預防出現併發症及再次入院。 以醫社合作發展基層醫療 早在1989年,政府已著手研究發展基層醫療,惟進度非常緩慢,及至近年始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以社區為本、醫社合作概念,發展基層醫療服務。其實在這三十年間,社會服務界與醫療界也已嘗試合作發展了不少基層醫療服務。社聯初步統計,現時有逾一千間受資助社會服務單位,提供與基層醫療健康相關的服務。(見表) 這些服務背後提供者,不只有醫生護士,還有賴社工、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以至中醫、牙醫、臨床心理學家等協力,共同促進服務使用者健康、達至疾病預防。 資料來源:《社聯政策報》第31期
自動腹膜透析機

第77期【精彩一刻】- 公益金自動腹膜透析機免費借用計劃

香港腎臟基金會於2022年4月起成為香港公益金會員機構,並獲同期新成立的「公益金醫療援助基金」撥款港幣八百四十萬資助推行「公益金自動腹膜透析機免費借用計劃」。計劃目標在三年期間添置一百五十部自動腹膜透析機,並免費借用予符合資格(由社工進行財務及社交評估)的末期腎衰竭患者,促進他們進行「自我治療」,減少治療對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並實現完全康復。 醫療小知識 – 自動腹膜透析機如何幫助患者進行「自我治療」? 自動腹膜透析機是一項輔助末期腎衰竭患者進行「自我治療」計劃的醫療儀器,讓病人於晚上在家中自己或由家人協助進行自動腹膜透析。病人在睡眠前連接「肚喉」(裝置於腹部之導管)於自動腹膜透析機的透析循環系統,睡眠期間透析機會自動注入透析液於病人腹內,經過一段時間後,再由病人腹內自動排出透析液,帶走毒素,整過循環過程在病人安睡中自動進行。早上醒來,病人自行把導管脫離透析機,再把保護蓋安置於導管上。治療完成後,病人在日間便可自由活動,如上班或上學。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22

第77期【樂活導航】- 體驗創新樂齡科技 X 智慧生活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22

為配合長者、殘疾人士及社會服務的不同需要,樂齡科技產品的款式和功能近年不斷推陳出新,本地的創新研發步伐亦正全速推進,而新冠病毒疫情亦催化了創新科技於社會服務的應用。每年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GIES)讓公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及認識這些創新科技,了解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以改善長者及復康人士的生活質素。 這個全港最大型的樂齡科技公眾教育活動,今年踏入第六屆,將於11月2至5日一連四日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雲集180多個參展單位展出超過700款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樂齡科技產品及應用方案,數目皆為歷屆之冠。 博覽展區佔地近9,500平方米,設有多個特色主題館,包括「遠程支援 居家照護」、「出行輔助體驗館」、「智慧城市 智慧服務」、「樂齡美食展覽館」及「藝術x科技」;配合期間舉行的一系列特色活動及公眾講座,參觀者可以飽覽本港和世界各地的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更可進一步了解創新科技如何支援長者、復康人士各方面的生活,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同時提升從業員的工作效能。 舉辦論壇探討疫後發展方向 本港院舍及其他社會服務單位在疫情下均面對不少挑戰,11月4日博覽期間將舉行「善用樂齡科技提升照顧–疫後發展方向」論壇,匯聚各行業領袖,探討社會在面對嚴峻疫情時,樂齡科技的應用和支援,及在新常態下未來的發展方向。 網上高峰會 雲集各地專家交流 另外,「網上高峰會」於10月13至14日圓滿舉行,匯聚30多位來自海外的專才就不同範疇探討樂齡科技的發展及應用,包括:鼓勵樂齡科技的政策框架、科技支援認知障礙症與晩期照顧、運用科技x藝術提升照顧,以及疫情下應用樂齡科技的海外經驗等。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由社聯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主辦,香港科技園公司協辦,自2017年起共吸引超過17萬人次入場參觀,推動公眾和本地安老及復康服務業積極應用有關科技,更促成不少相關服務及計劃的開展。 特色主題館 遠程支援 居家照護 圍繞「在家一天的生活」,參觀人士可了解健康監測、遠程交流、遠程醫療、遠程訓練及復康等科技,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並應對不同的需要;介紹適用於家居環境的樂齡科技產品。 出行輔助體驗館 化身城市大街小巷,讓參觀人士親自試用輪椅和助行器等特色器材,模擬日常出行;介紹選擇合適出行器具的關鍵元素及展示新推出的器具;設有互動展覽介紹招商局「e賃務」樂齡科技租賃系統、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 智慧城市 智慧服務 以政府《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為題,展示「樂齡科技平台」及「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的成果;並特設「科技支援,同心抗疫」展覽。同場亦有「樂齡科技我有SAY」活動,讓參觀人士親身接觸尚處於研發及應用階段的產品,即場向供應方提供意見。 樂齡美食展覽館 設有「照護食體驗及教育館」,由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駐場介紹,讓參觀人士從評估與診斷、煮食、測試、護理及復康了解照護食和吞嚥困難的相關資訊;設有現場示範照護食烹飪技巧的專區。 藝術x科技 參觀者可化身為藝術家體驗自由創作,作品將呈現於大屏幕與虛擬環境及其他作品互動;展出公眾以水墨繪畫軟件創作、以「竹」為主題的作品,凸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 特色展品率先睇 博覽展出多元化的樂齡科技產品,可應用於「醫」、食、住、行,社交、消閒或工作每個生活環節: 便攜式自助醫學成像設備 應用於居家和診所進行的健康監測和預防性篩查,針對肝、肺、腎等疾病的早期篩查和慢性疾病管理,用家可自行操作成像掃描。 無創血糖監測智能手錶 以非侵入式的穿戴設備、應用程式和人工智能雲端服務,計算和預測用戶在特定時間的健康異常機率,無需針刺、無感染和消耗品。 智能控制器 連接至爐具,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遙距監測爐具狀態,有需要時緊急關火,截斷供氣;具備離家警報及智能時間掣功能。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22 日期及時間︰ 11月2日(星期三)上午11時 – 下午6時 11月3日至5日(星期四至六)上午10時 – 下午6時 地點: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 1A-C 【免費入場】適合社會各界及市民大眾參觀 「善用樂齡科技提升照顧–疫後發展方向」論壇 11月4日(星期五)上午10時 – 11時30分 地點: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 N101(實體及線上)
10月「照顧者月」

第77期【說.顧事】- 照顧者月

10月「照顧者月」,今年社聯以「同行分擔」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及研討會,宣揚以社區承托照顧者的重要性,推動社區與照顧者同行,分擔他們的照顧重擔,減輕其壓力。 照顧者政策研討會 社聯每年舉辦的「照顧者支援–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今年主題為「照顧者支援:下一步如何走」,與政府、業界、學者、慈善基金及照顧者等,共同探討未來照顧者政策,分享照顧者服務最佳實踐和學術研究,及探討各界於照顧者政策的角色。 電台環節「同行分擔」 10月3日至11月21日,一連8個星期一,商業一台雷霆881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特設「同行分擔」環節,每集請來不同嘉賓分享本港照顧者狀況及需要等資訊。 「照顧者」社區應援  社聯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照顧者」社區應援─好橋招募計劃三項被挑選草案已經進入「行動項目」階段,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原則,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社區支援實踐方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