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創新智慧 優化銀齡生活

 方式,合力為高齡化社會作出準備。 因此,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 舉辦首屆「耆創無窮-優化銀齡生活創新大賽2018」,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贊助、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社創基金) 撥款資助,以及香港科技園提供指導及設施支援之下,鼓勵公眾、團體、社會企業、企業及非政府機構以創新點子回應長者需要。 比賽共收到41份申請,項目主題包括:樂齡科技、醫療、無障礙設施、改善退休生活及長者再就業等。最後,由專業評審選出9個初創項目,每個項目將獲得最高港幣200,000元資金實踐計劃。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主管譚穎茜表示,是次比賽集中支援初型階段的產品及服務,期望收集及測試回應高齡化社會的新點子,同時鼓勵及推廣公眾以不同方法優化銀齡生活。 其中一個得獎計劃「桑榆行動」的負責人劉先穎指,透過勝出比賽的資助,聘請三位具備多年製衣及照顧經驗的裁縫,將會為五百四十位長者縫製功能便利衣,以方便肢體及行動不便的長者穿著。 社聯期望9個項目於未來一年順利推行,為長者的生活帶來方便。於一年實施期內,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將提供一站式支援,如法律、會計、市場推廣、人力資源等,協助項目順利實施。 ...

退休耆遇記

 香港人口高齡化,除了需要關注長者退休後的生活基本保障外,他們心理需要亦不容忽視。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曾訪問1500多名長者,結果發現,一成半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長者綜合服務)服務協調主任蕭穎表示,長者退休後,初時會為毋須再工作,可以好好休息而感到開心。不過,他們會逐漸覺得失去角色,加上身體機慢慢退化,令情緒受困擾。此外,人際關係對他們而言亦是新挑戰。 「退休後有失落感,因為覺得自己仍有工作能力,很想找兼職。但由於學歷不高,於社會中難以找到兼職機會。」已退休十多年的長者義工鍾瑞娟是其中一位過來人。不過,參與「耆妙展翅計劃」後,她的退休生活從此變得不一樣。 浸信會愛羣社區服務處於2015年推行「耆妙展翅計劃」,旨在為50歲以上退休人士提供有系統的義工培訓及實習,鼓勵他們運用個人知識、技術及經驗,服務社區,參加者本身的學歷及技能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有心」。蕭穎指,計劃工作內容十分多元化,包括陪老員、店務大使、銀齡老師、縫補師,以及提供膳食服務的健康膳食指導員等,會按照退休人士的興趣提供培訓及跟進。 在計劃下,瑞娟成為陪老大使、縫補師及健康膳食指導員。身兼三職,除幫助瑞娟提升技能外,亦令她覺得自己更有用,於社會上有立足之地。瑞娟分享經驗,指參與計劃可得到讀書機會,自我增值,增加自信心。例如成為健康膳食指導員,會在護士及營養師教導下,學習設計餐單及烹調食物給長者享用。至於陪老大使的經歷,則令瑞娟從幫助及關心長者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需要,並獲得長者的無言感激。 此外,計劃為長者義工提供交通津貼,但對義工們而言,箇中意義遠大於金錢上的補貼,「代表社會認同、肯定我可以做到這份工作。」瑞娟滿足又自豪地說。 ...

「創意藝術」助SEN學生

 「以前難以用說話表達自己,覺得自己又慘,別人又慘,我想講又不懂講,別人想聽又不知怎樣聽,自己表達意見時很難說出重點,同學們覺得我在『兜圈』,因為這問題,令很少人願意和我談話」自閉症譜系學生Isaac 說。 香港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社工梁惠茹指,一般自閉症譜系人士較難辨識別人的想法及感受,對別人的感受並不敏感,這樣十分影響日常生活及與別人交往,例如和別人談話時,其實不太了解別人背後的想法,未必抓到別人說話背後的心情,令到他遇上社交困難、容易與別人發生爭執及誤會。 因此,香港小童群益會的「生命萬花筒 ─ 藝術‧共融」計劃,以創意藝術手法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 (SEN) 的學生,計劃包括了五種介入手法:創意藝術治療、一人一故事劇場、圓圈繪畫、過程劇場及多元家庭支援小組。由工作員建構不批判空間,讓參加者透過動作、聲音、圖像等探索內在世界。期望提升他們表達情緒、解決困難及社交的能力。 梁姑娘表示,透過計劃能夠協助他們與別人交往,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可以讓他們表達自己。在學童分享中,日常較少人願意和他們說話,但在活動中,透過他們的表達,其他組員演繹他們的說話,這個模式讓他們覺得自己被聆聽,被明白,令他們在小組當中找到認同感。Isaac參與活動後,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及可以更容易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讓同學明白,現在同學們都較願意與自己交談。他希望公眾對SEN學生如正常人看待,並建議大家只需給予SEN學生多一點耐性。 ...

「樂得耆所」屋邨長者會所

 許多長者晚年都想居家安老,但往往因身體機能退化、家庭結構變化而出現獨居及雙老的情況,因而影響長者居家安老的信心,最後需要申請入住安老院舍。其中一位長者就是馬敏慧,她說:「做完手術後行動不便,沖涼亦受到影響,需要找別人幫忙。自己當然想在家安老,迫不得意才要到安老院,最後幸好得到香港房屋協會 (房協) 屋邨長者中心的協助,在浴室免費加裝扶手,問題才解決。」 房協於轄下20個出租屋邨推行「樂得耆所」,服務邨內三萬多位基層長者,「樂得耆所」同時獲得【卓越實踐在社福2017】的十大卓越服務獎。房協長者服務高級經理盧少清指,「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以邨為本,以長者為中心的支援計劃,首先透過大型的居家及健康的檢測,掌握需要及對症下藥,我們會發動5大個支援服務,包括:頤家(環境評估)、頤康(復康保健)、頤健(防跌運動)、頤樂(正向生活)及頤智(健智訓練),當中透過推動醫療、社福及房屋的專業協助,從而幫助長者居家安老。 盧少清表示,實行計劃後長者減少了使用急症室及失足情況,健康及情緒方面有所改善,例如:安排職業治療師為長者進行家居評估及改善工程、聯繫區內義工探訪有需要的長者及推廣健智訓練延緩認知障礙症等。在研究顯示,我們1元的投資,得到4.5元的投資回報,在社會價值回報上是十分理想,而最重要是長者居家安老信心上升。 另一位獨居長者嚴雪玲表示,她在65歲退休時,因為當時她媽媽過身,又發現自己患有腦腫瘤,影響她心情,經常在家發呆,不願外出。後來接觸到「樂得耆所」計劃,從此再次踏出社會,更成為義工積極晚年,協助其他有需要的長者。受惠的長者馬敏慧及嚴雪玲都感謝房協的工作,讓長者生活變得更充實。 ...

關懷長者配對計劃

 「自從退休後,才開始有時間,現在多數在家中睡覺,或與太太外出走走,只有這樣。」黃先生說。 膝下無兒的黃先生與黃太太結婚40多年,退休後的生活事無大小均只有對方參與,坦然生活比較孤獨。 事實上,隨著本港人口高齡化,社會上出現愈來愈多雙老或獨居長者。他們在日常生活遇到困難時,一般難以自行處理;而礙於戒心及其他問題,他們不願亦不懂尋求他人協助,大時大節更會倍感孤單。 有見及此,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於2015推出「愛在黃昏─蝦仔蝦女關懷長者配對計劃」,期望透過配對的方式,讓教會義工與社區長者建立另類的親子關係,藉此支援及關懷長者,計劃更獲得《2017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十大卓越服務大獎。 獨居長者瑞意是計劃的參加者之一,她表示起初對義工蕭先生的探訪存有戒心,認為彼此宗教信仰不同,或難以溝通。但隨探訪次數增加,瑞意與蕭先生和蕭太太透過不斷磨合建立互信,更打破宗教界限,成為如家人般的關係。 瑞意指,自己是佛教徒,茹素的習慣有時連親姪兒亦難以接受;但蕭先生及蕭太太卻願意遷就她的宗教習慣,認為識到他們非常感恩。 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活動幹事李雪梅指,希望計劃將來能推廣至社區,令每區的長者在晚年也能得到慰藉。她表示現已有大學及小學希望可加入計劃行列,將來期望能由蝦仔蝦女延伸到蝦孫。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