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繼續從心出發

二戰後大批難民逃到香港定居,當時香港沒有甚麼福利制度,現時的社會福利署亦是在1958年才成立,許多扶貧及救災工作均由教會和志願團體負責。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就是在這種匱乏的社會環境下於1947年成立,並於1951成為法定團體,70年來因應社會轉變而發揮不同的功能。早期殖民地政府的福利制度零碎,社聯肩負協調服務的角色,讓各個志願機構能夠更有效接觸和協助有需要的巿民。 60年代香港社會貧窮,就業服務不多,社聯亦因而開展職業發展服務,也嘗試在尖沙咀開店,售買弱勢社群製作的工藝品。至於70,80年代,政府意識到一套整全福利制度的重要,當時許多服務標準均是透過社聯的平台與志願機構一同訂定,建立了緊密伙伴合作關係。 到了90年代社聯開始著力發展研究工作,為許多社會服務奠定數據基礎,而至千禧年將連結不同界別視為策略工作。今天,社聯無論與專業界別,商界及外國機構都有非常良好的網絡。 70年過去,社聯陪伴幾代香港人成長,見證許多社會大事,也因應時代轉變而變得多元。社聯的機構會員也由純粹的福利服務,覆蓋至關注環境保育、人權,甚至寵物權益等議題的機構。 然而,機構歷史悠長不等如故步自封,怎樣掌握社會脈搏和需要是社聯持續的工作。香港彈丸之地,居住了730萬人,可見的將來仍有許多新挑戰。藉著社聯70周年,我們也在思考未來發展,其中有兩項重點。 第一,人口高齡化是個不能迴避的議題,除了強化基本服務外,也要推動創新,怎樣善用科技於福利服務中,外國經驗已告知我們,這將會成為改善長者和照顧者生活的關鍵。因此,過去幾個月社聯派員到外地考察科技發展,並計劃今年六月舉辦一個與長者生活科技有關的展覽,推動本地創新科技和服務發展,希望港人生活得好,能於香港安身立命。 與此同時,社福界和公民社會的版圖也有很大轉變,小型機構和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無論是提供具體服務,抑或從事倡議工作的,都十分需要得到相關支援,例如財務管理,機構透明度,以至營運能力等。故此,社聯將在這方面下功夫,期望能夠協助小型機構茁壯成長。 雞年依始,祝各位新年快樂,也期望各位與社福界共同持守社會公義公平,維護社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和市民的福祉。 (文章刊於2017年1月3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擱置收緊長者綜援資格

特首上星期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比較過去幾年的輿論,對施政報告的評批好像沒有過去的激烈。可能是卸任在即,公眾對現屆政府也較寬容所致,而四位特首參選人「跑馬仔」的新聞也搶了不少公眾目光。民調對施政報告的整體評分及對扶貧部分的評分也大幅上升。 然而,希望公眾仔細留意報告內容,不單全民退保落空,就連作為社會安全網的綜援制度也收緊。 政府提出將申請長者綜援資格由60歲提高至65歲,推行此措施後,大部份60至64歲的綜援受助人只能申領成人金額,並要參加就業計劃重投勞動市場。然而,年屆六十想要找到工作,並不容易。 參看201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數據,由55歲起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明顯下降至不足60%,60歲起更進一步跌至36.8%。排除部分真正希望享受退休生活的人士,數據足以反映只要年屆55歲,尤其60歲或以上,想要投入勞動市場也面對極大困難。 現時符合資格的60歲或以上長者可以申請金額較高的長者綜援,其基本金額比成人多約一千元,而且可以申請各項健全成人無法申領的特別津貼,包括社區生活補貼、院舍照顧津貼,以及醫療及康復津貼等。計算津貼在內,平均每名長者綜援受助人每月可以領取五千多元的綜援金。 收緊長者綜援資格,必然削弱綜援對貧窮長者的保障功能,而且事前從未經過社會討論,亦不曾傳出任何消息,這項措施令社福界和基層團體大為震驚。社聯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亦顯示,52%受訪者反對收緊長者綜援資格。 因此,政府不應在未經社會討論下強行實施計劃,如今必須從善如流,擱置再議。 (文章刊於2017年1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全民退保落空

特首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將於明天公布,公眾關心的退休保障方案為其中焦點。有傳政府傾向於綜援與長者生活津貼之間多加一層,讓資產不多於14萬元的長者申領貼近綜援金額的援助,預計全港兩成多長者受惠。 換言之,免審查的全民退保制度,始終落空。 相信許多巿民對此甚感失望。退休保障目的在於對長者提供持續保障,不單扶貧,而是一項關乎緩解長壽風險的重要投資,無奈政府始終將之看待成一般的扶貧政策處理。 我們無法預計自己有多長壽、會否有嚴重疾病,只知背後都需要金錢以支撐生活。長者儲起的金錢不只是「棺材本」,亦是要為了無法預計的生活做好準備。 另一個公眾同樣關心的強積金對沖問題,有傳政府擬訂出一個「死線」日期,僱主其後不可再動用僱主供款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此方案為削弱僱員權益的對沖機制劃上句號,做法合理,僱主不應再盲目反對。 現時勞工界關心的是政府會否減少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金額,以博取僱主支持,但這可能影響受解僱員工即時可得的補償,對基層員工影響不可忽視,未必為社會接受。 轉間眼過了四年多,今屆政府任期只剩下數個月,上述政府建議雖有方案,但相信難於任內落實,有待下屆政府處理。尤其關於退休保障的提案,未盡完善,還請下屆政府認真聽取民意,考慮長者需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文章刊於2017年1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如何安享晚年?

25年後,差不多每三名香港人便有一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其中又以80歲以上的長者數目增加速度最快。我常在思考,香港是不是一個讓長者安享晚年的友善社區呢? 大部分長者都希望居家安老,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生活,有自己的圈子。其他已發展地區約有七成長期護理服務使用者於家中接受服務,但香港卻剛剛相反,住在院舍的佔七成,只有三成在家中使用社區照顧服務。 目前社署的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內,有近8,000人登記輪候各類型的資助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長達9個月。家居照顧服務不足,加上住屋環境不合適,有需要的長者惟有入住院舍。 香港長者入住院舍的比例約為6至7%,較其他國家的1至5%明顯為高,當中4%長者都是入住私營院舍,不是因為「長者有錢」,而是他們沒有選擇。香港資助院舍宿位非常不足,每年更有5,000多名長者「等到死」都未獲分配合適宿位。供應永遠追不上需求,這與香港十多年來都沒有規劃安老服務有關。 社福界爭取了十多年,現屆政府在3年前終於宣布進行「安老服務規劃方案」,由安老事務委員會負責,香港大學顧問團隊協助,現已進入最後階段諮詢。其中關鍵是訂立安老服務的規劃標準,這些標準會加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之內,希望滿足將來因應人口高齡化而增加的龐大服務需求。 然而,「安老服務規劃方案」只是一個起步,下屆政府還需要處理多個重要問題,才可令長者長期護理服務較完善地發展,包括修訂《安老院條例》及《規例》,因為當中的人手專業資格、人力編制要求、處所空間密度等都要求過低,不合時宜。其次,就長期護理融資問題盡快找出方案,日本推行長期護理保險,令長者得到更多保障及選擇,很值得香港參考。 同時,房屋及社區設施要相應配合,政府現時進行2030+規劃諮詢應重點研究這問題。房委會亦要研究如何因應居民需要改裝較舊的公屋單位,否則長者最後或被迫入住院舍,居家安老變成口號而已。 無論誰當特首,下屆政府都有責任為高齡化社會作好準備,為長者締造友善生活環境,善用創新科技,讓長者真正居家安老、樂在社區。 (文章刊於2017年1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

朋友相聚,話題離不開子女親人,今天一般家庭在培養孩子方面十分吃力,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Special Education Needs 簡稱SEN)的父母,壓力就更大。如何跨過障礙,一家人與孩子一起細步同行,決心與適當支援同樣重要。 根據相關政府部門的數據,香港有逾六萬名SEN學生,數字並有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公眾認知度增加,更多人主動或經轉介接受評估有關;亦可能因為SEN分類增多增闊、評估的方式變更或其他因素。無論背後成因為何,肯定的是,對家長來說確診一刻同樣難受,同樣感到無所適從。 孩子被評為SEN,並不註定他一生路難走。相反,這只是起點,讓我們客觀地認識孩子的能力,理解和體諒他的不尋常,一起面對接下來的連串治療及訓練。孩子的將來,視乎今天的你,怎樣陪伴他走過這一段路。 聽過很多家長訴說內心的徬徨,不知路該怎行。有些家長慢慢適應下來,亦會學懂欣賞孩子的優點,簡單如孩子懂得愛錫父母,在家長疲累時他努力安靜下來,都是可愛之處,看似基本但絕非理所當然。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強項,即使有發展障礙的孩子亦然,可能他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或是豐富的藝術細胞。 前陣子,社聯得到扶貧委員會的支持,建立一個名為「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的網站,並已啟用。內容集合專家智慧、社區資源,以及同路人分享,以路線圖的設計協助處於不同階段的家長,協助他們一步步與孩子同行跨過障礙。 在這場親子障礙賽上,我們與你同行。    「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網站 https://www.sen.org.hk/ (文章刊於2017年1月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