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的X-Reality體驗

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和混合實境(MR)在電玩界流行已久,使用者佩戴電子眼鏡、頭戴式裝備等電子產品,結合遊戲的體感效果、畫面及聲效等,進行嶄新的沉浸式體驗,縱橫X-Reality(XR)。這些科技的應用可塑性很高,由設計建築、醫療復康,甚至社會服務也在落地應用。 許多前線社工及社福機構的IT專才正嘗試將各種技術引入服務設計中,一位從事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的同工在社聯的工作坊上,分享一款AR遊戲的果效。遊戲名為「靈魂守護天使」,以第一人視角收集正能量「打倒怪獸」,在不同AR困難情境中學習及嘗試衝破障礙,認識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同學們把遊戲的類似經歷聯繫至日常生活面對的挫折和感受,啟發反思。再者,互動遊戲收集學生對不同情況的價值觀和情緒反應數據,以作分析數據,有效地改善及延伸服務。 同時,機構邀請年輕人參與項目、給予意見及試玩,例如討論如何設計更吸引的畫面、提升遊戲的可玩性等,讓他們擔任錄製音效等崗位,再由製作公司進行改良。年輕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聆聽,從而增加他們的參與感,達到與青年共創和充權。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透過輔助器材,遙距及資訊科技,以至虛擬實境技術都能提升社會服務質素,但正如工作坊上創科界講者所言,過程中必須維持同理心,了解服務使用者的痛點和實際需要,服務連乘科技才更有效果。 文章刊於2023年9月1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企業一小步 多元共融一大步

「多元、公平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DE&I)近年在商界引起廣泛關注,簡單來說,DE&I是指廣納不同背景的族群,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並支持和接受所有種族、宗教、性別、性傾向和社會經濟等不同背景的人,這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然而,初接觸這概念的企業可能毫無頭緒,企業之間的經驗分享和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援,便顯得很重要。 筆者最近邀請非牟利組織、社企及商界代表分享在職場上實踐DE&I的經驗和案例,其中有一間銀行聘用不同殘疾的員工協助開發及測試應用程式,包括視障、聽障、肢體傷殘人士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親身感受應用程式和網頁的便利性,並提出改善建議,例如使用粗體及底線來代替僅以顏色標示的重點,令色盲人士也能獲得清晰資訊,從而實現無障礙應用。 另一位酒店業代表則從細微之處逐步建設多元共融的業務文化,例如設立性別友善洗手間,並特別設計清晰的非二元性別標誌,讓有需要的客人及員工能安心使用;在租賃場地時,他們也會優先考慮符合DE&I原則的機構。此外,服務員亦會避免主觀地以「先生」或「女士」稱呼客人,以免與對方的性別認同身分不符。 至於協助少數族裔方面,有社企策劃社區參觀、文化工作坊,以至為不同行業和部門提供文化敏感性培訓(cultural sensitivity training),通過實例分享的方式提高員工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認識和包容。此外,也有機構舉辦實習計劃,提供就業和文化教育支援,讓少數族裔人士體驗職場生活。 在實踐DE&I過程中,管理層引領和員工積極響應均不可或缺,通過營造多元、公平與共融的企業文化,於工作間提高對不同文化及背景的包容性,能吸引多元化人才及認同普世價值的客戶,不單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也讓本港邁向社會共融。 文章刊於2023年9月8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何以安享晚年

政府統計處剛公佈最新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 -- 主要統計數字》,顯示女性和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從2021年的87.9歲及83.2歲下降至2022年的87.2歲及81.3歲,這或與新冠疫情導致死亡率較以往高有關。儘管如此,港人平均預期壽命仍是全球最高的地方之一,百歲長者人口也有超過一萬人。然而,由於「以老護老」的情況很普遍,許多長者未能過著舒適的晚年生活,還要負擔沉重的照顧責任。 社福機構的社工同事分享一個故事:一位年過九十的婆婆由七十歲的兒子照顧,兒子右手腕有舊患,發軟無力,令扶抱動作格外困難,每天扶抱母親起床三次吃早午晚飯已是極限,哪怕再多一次,他也做不到。母親有吞嚥困難,兒子每天為她買白粥裹腹,但份量和營養不足,婆婆非常消瘦,肌肉流失,也更加無力,增加照護難度。 至於年屆七十的兒子也心力交瘁,初時對社工的支援和建議有點抗拒,生怕增添照顧壓力,及後雙方建立良好關係,嘗試逐步對接合適的服務給婆婆,例如提供家居服務、送飯、醫療護理及用品設備等,輔助兒子更好地照顧母親,並且安排「替假護老者」在有需要時幫忙照顧婆婆,讓兒子終於有一點喘息的機會。如今兒子也開始學習烹調有營養的餐膳,希望母親能夠吃得更健康,生活更開心。 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家庭結構的轉變,這類「以老護老」的個案將越來越常見,照顧者自身年老體弱,如被照顧者行動不便,甚至有認知障礙症等疾病,其照顧工作就更為艱難,如再遇到突如其來的衝擊,很可能釀成悲劇。我們必須持續關注長者及照顧者的需要,及早部署,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安享晚年。如欲了解高壽長者的心身狀況及需要,可參閱新一期《社情》專題文章:https://shorturl.at/filrv 文章刊於2023年8月3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認知障礙症」陪伴機械人

根據《2017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估計全港有高達十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其認知能力逐漸減弱,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判斷和執行力,還會影響情緒和行為,以至日常生活也需要別人協助。隨著人口高齡化和壽命越來越長,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將不斷增加,我們要懂得如何好好支援患者和照顧者,善用科技是重要一環。 為加深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及樂齡科技的應用,賽馬會「a 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早前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團隊合辦工作坊,介紹支援各階段認知障礙症人士的照護機械人,並特別帶來一款新型貓頭鷹智能伴侶機械人。 陪伴型智能伴侶機械人外型療癒,設有互動功能,配備語音系統,能夠通過一些小動作引起患者的好奇心及關注,鼓勵患者主動溝通;它還具有影音播放及小遊戲等娛樂功能,可以幫助照顧者增加與患者的互動,滿足陪伴、關懷、娛樂等多方面情感需求,在互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感,幫助患者舒緩情緒,減少負面行為。一些機械人還具備提醒及監測身體狀況的功能,例如用藥提示、監察體溫和跌倒警報等。 除了陪伴型機器人,市面上亦推出不同的「樂齡科技」產品,如復康訓練、智能定位和人面辨識等技術,以創新方法支援患者在生活上的各種需要。至於照顧者也能在科技輔助下,減輕照顧負擔和紓緩負面情緒,重新與患者建立連結,珍惜共聚天倫的機會。 文章刊於2023年8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開拓銀髮健身市場

香港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不少公私營機構觀察到長者對不同產品和服務的殷切需求,因而開始開發銀髮市場,包括樂齡科技、輔助和護理產品,以及銀髮保健市場。 上期專欄提到兩位女士到健身室參加重量訓練班,當初教練開設長者重訓班就是看中長者人數預計按年遞增,長者健身市場有著龐大的潛力,而且能填補日間非繁忙時段的空檔,對長者和健身室都是雙贏。 教練的健身室與社福機構合作,以機構的會員為基礎,從而接觸目標群眾,這也讓長者更有信心參加健身課程。在收費方面,長者參與義工服務以換取健身班訓練機會,換言之,由社福機構補貼長者參加課程,這也能減輕基層長者的學費負擔。 長者健康與基層醫療有著互動關係,要達到治未病、逆轉退化衰老等目標,最理想是促進健康生活,適當的運動至為重要。未來全港十八區都設有地區康健中心,而目前康文署轄下的體育館有逾八十個健身室,私營健身中心亦逾千間,如能加強協作,相信能夠進一步提升長者健康。 舉例說,地區康健中心可加設更切合長者需要、更有系統及具針對性的體適能訓練班,並由專業教練就長者會員的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運動建議,甚至可由地區康健中心轉介適合的長者會員至政府認可的私營健身中心,適當地將長者分流至社區上不同運動及健身設施,方便長者及提供更多選擇。 至於私營健身中心方面,政府可考慮提供津貼舉辦長者訓練班,並在日間非繁忙時間加設有教練在場的長者時段,鼓勵長者培養運動習慣,進一步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文章刊於2023年8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