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本港的社會企業(社企)於90年代開始發展,早期主要由慈善團體成立,多以解決貧窮和就業問題為主要目標,但經營上面對不少難題,包括租金高昂、營運成本上升,以及公眾認知不足等。筆者記得當年為協助社企突破這些障礙,社聯特別成立社企商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務,發展至今已蛻變成社會創新和共創(Co-Creation)的重要平台,而社企生態亦有許多變化。 我們自2007年製作《社企指南》,當時只有68間社企。而截至2023年4月,共有713個社企單位列載於《社企指南》,分別由381個團體營辦;四成營辦團體為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六成則為私營團體。 相較最早期的一成半,私營團體經營社企所佔比率逐年上升,反映愈來愈多企業家認同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並非唯一的營商目標,能為社會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效益亦同樣重要。私營團體經營的企業揉合科技、營商及創意思維去解決不同的社會需要,促成很多跨界別合作項目。 至於社企行業分布方面,首5個類別依次為「教育及培訓」、「生活百貨」、「健康護理及醫療」、「飲食」與「藝術及文化」。在新增的社企中,不少屬「企業服務及商業支援」和「愛惜地球」業務,反映近年較多新晉社企營運者選取開拓「企業對企業」(Business-to-business,B2B)的商業市場,如職業轉介、在職培訓及營銷方案等服務,以及關注與環保相關的議題。 再者,以社會目標而言,《社企指南》列載的社企多以「就業融合」和「促進社會共融」為主,亦呼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中的目標8:「促進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以及目標10:「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換言之,社企在達致自身社會目標的同時,亦在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期望未來能繼續與相關政策局、政府部門,以至其他團體一起制定社企長遠發展藍圖,進一步提升公眾對社企的認識和認受性,讓社企百花齊放,攜手共創更具影響力的方案,邁向社會永續發展。詳情可瀏覽《社企指南》網頁版:https://socialenterprise.org.hk/。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27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加快落地應用樂齡科技

無論是資訊科技或輔助器材,由研發到推出巿場總會遇到許多難題,產品效能雖強大,但當落地應用時就未必真的方便使用,即所謂的user-friendly。樂齡科技產品也遇到相同狀況,長者和照顧者受用嗎?在院舍環境合用嗎?用於日常家居生活又如何? 為了加快於社會服務單位應用樂齡科技,社聯在社創基金資助下與九家機構合作組成「樂齡科技平台」,開展全港首個「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利用真實服務場景和以實證為基礎,建立應用評估框架,評估樂齡科技器材的應用方案,為業界提供可靠的參考,以選擇最合適的科技器材。 目前已就10類樂齡科技器材進行評估,以「移動及扶抱」類別為例,兩間院舍的護士及護理員參與最新的「位置轉移輔助器」(簡稱「移位機」)應用評估,對扶抱及位置轉移工作的用處、鞏固小腿的組件靈活及容易使用度,院友的舒適度等進行評分。 他們普遍認為新型移位機較原有器材更舒適和安全,更容易操作,亦就改善器材設計提出建議,仔細如改良移位機上鞏固小腿的腳帶,以更適合患有膝內翻的院友使用、關注承托帶的厚度是否讓不同身體情況的服務使用者均感到舒適、腳架是否容易控制、以至改良設計以便更容易原地轉向以減少勞損等。 這些數據及意見非常有用,有助日後與同類型器材的評估結果進行比較。期望未來有更多社會服務單位成為「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有效地反映用家意見給科技供應方,完善樂齡科技生態圈。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我們的六分一」

香港大學的團隊於2019至2022年間進行全港首個青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6.6%受訪青年過去一年至少患有一種精神疾病,如此推算,即六分一青年人口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更令人擔心的是有19.4%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5%有自殺計劃,並有1.5%曾企圖自殺,他或她可能就在你和我的身邊。 負責這項調查的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及名譽臨床教授陳友凱教授日前在「香港對談」研討會說,2019前的青年精神健康狀況其實已不太理想,隨後的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或令情況惡化,不過疫情總算有起有落,唯青年精神健康問題是否持續高企,值得關注。 社福界,教育界和醫護界,以至整體社會都在想辦法協助年輕人,有的從教育制度入手,有的善用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盡力提供無縫的支援服務,但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先決條件是細心聆聽年輕人的心聲,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政策和服務才能貼地到位。 研討會上有年輕康復者說,與專業人士互動中感受到一定的距離,不知他們是否真的明白其煩惱和困惑,這種距離感與不願求助很有關係。他們期望專業人士不只視其為病患,而是以年輕人的身份看待,保持年輕心態並建立互信關係。他們有許多想嘗試的事情,而新的經驗和體驗能夠激發他們思考人生目標,這些目標能成為人生起伏中的掌舵,使他們能夠堅定地面對各種挑戰。再者,提供持續的服務也十分重要,讓年輕人在困難時能夠安心尋求協助。 這些心聲不只老師、社工、醫生、心理學家及輔導人員應該放在心上,為人父母如能耐心聽聽子女心裡話,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需要,也許能夠避免許多悲劇。我們關心的不只是六分一,而是所有年輕人。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聯合國早於2015年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括消除貧窮、飢餓、提倡性別平等、健康、優質教育、責任消費、以至一系列的環境措施,目標互相緊扣。 剛於上月中舉行的「聯合國 2023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強調要在幾個關鍵領域採取行動:解決飢餓問題、邁向再生能源、掌握數碼轉型機遇、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質量、實現性別平等、以至應對氣候變化。大會同時通過一項政治宣言,會員國承諾加速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些目標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和事務,民間和企業也須參與其中,無論是跨國企業或是本地上巿公司近年也循這方面發展。這些SDGs成為評價企業是否做好「ESG:環境、社會、管治」工作的重要指標,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也經常提及成就了多少個SDGs,而中小企也逐漸關注永續發展和社會功能的重要性。 舉些例子:初創企業將人工智能技術用於智能生活產品及服務方案,提升長者獨留在家的安全度及生活質素。此外,有小企業將部份產品製造工序交由婦女在家完成,釋放更多社會勞動力;亦有企業引用遠程技術,使殘疾人士能在家處理顧客溝通工作。 社聯的「商界展關懷」計劃也包含了SDGs和ESG的概念,由2002年發展至今,獲頒嘉許企業/機構達到4,408家,中小企業佔超過半數。這些年來,見證著企業不只直接捐獻或動員義務工作,還在業務上作出改變,講求社會責任及共享價值,而且對社會議題的認知及興趣不斷提高,越來越重視深入參與,與社區建立伙伴關係,期望看見更顯著的社會成效。 疫情過後,企業面對各種營運挑戰和新常態,更要掌握社會脈搏,有系統地建立相關營商和社會策略,發揮跨界別合作的協同效應,才能讓業務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漫賞東涌.營造社區

東涌給你的印象是什麼?昂平360?Outlet掃貨?郊遊起點?抑或只是往機場途經的一個巿鎮?現時東涌新巿鎮的人口多達116,000人,根據發展規劃,人口將擴展至320,000人,大部份為公營房屋,社區和居民的生活習慣有自己的特色:有少數族裔超巿,居民喜歡飯後到海濱散步,一家大小常走到觀景山欣賞美景和櫻花;還有不少都巿傳說,如東涌炮台的靈異事件。 公共屋邨和鄉村夾雜的東涌還有許多值得細味的地方,一班參與「營造東涌」計劃的街坊組織導賞團,帶領區外參加者遊覽一些只有街坊才會去的「隱世」路線,沿途訴說自己社區的故事,例如平日帶小朋友散步的路綫,分享美食指南、最近颱風和暴雨吹襲的情況、拿出近30年前的舊照訴說蒼海桑田;也有街坊回饋社區,經營社交媒體專頁分享區内學生資訊。 街坊都對未來有著憧憬,關心東涌的變化、交通基建和城鄉融和等等,過程中不單讓區外人認識東涌,更重新認識自己,建立社區身份認同和自豪感,繼而不斷發掘更多不同的社區面貌,尋找一個另類的社區營造方式。 文章刊於2023年9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