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平台提升採購效率

不少企業或公共服務機構都會遇到採購難題,無論是日常辦公室用品,服務物資,以至籌辦大型項目,每時每刻都要尋找合適的供應商,採購流程稍有不順,足以影響營運效率,甚至服務質素。 內地廠商提供價格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但本港巿場始終較小,難以訂購大批量貨品,廠商顧及物流工序及成本,許多時候未必願意接單,而我們對內地廠商的認識亦有限。不過,隨著一家大型中資企業推出新的採購平台,這情況或許有所改變。 華潤隆地的「購美好」採購平台具有競價機制,打破傳統採購的信息壁壘。平台介面提供商品批量上架、自動報價單生成等功能,讓企業 / 機構採購管理更加便捷,每筆交易可追溯、有據可依。首階段服務涵蓋十大產品類別,包括電腦辦公、工服制服、汽車用品、裝修建材、數碼電器、食品酒水、工業品、企業家具、禮品定制及員工福利等。 以採購辦公室及院舍用品為例,可通過平台實時比較多家供應商報價,一鍵完成比價、下單與配送流程,將省下的時間與成本轉投核心服務。 一些本港企業、公用事業、公務員組織,以及社聯已與「購美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可望協助採購優質物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並共同推動香港採購模式的數字化轉型。今後彼此也會密切分享市場訊息及行業動態,為香港社會服務生態創造更高效的運作模式。 文章刊於2025年7月8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終身學習提升幸福感

由港燈百週年紀念基金贊助、社聯統籌的「香港第三齡學苑」計劃(U3A)最新調查顯示,終身學習不僅能提升退休人士的生活質素,更為銀髮經濟注入新動力。 香港理工大學的團隊訪問了826位60歲以上的退休人士,其中326名為U3A學員。逾九成半受訪U3A學員認為計劃有助規劃退休生活、提升樂齡科技與環保知識,並促進社交能力和溝通力。值得留意的是,U3A學員的幸福感顯著高於其他受訪的退休人士,抑鬱感亦相對較低,反映終身學習對身心健康的正面影響。 U3A計劃始於2006年,也是筆者加入社聯時推動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一直得到港燈和許多合作伙伴的支持,至今已在全港設立35間自務學習中心,提供逾萬項課程,累計逾17萬個學習機會。這種「自發、自學、自教、自管」的模式,讓退休人士從被動接受服務轉為主動參與,甚至成為導師貢獻所長。 此外,調查亦反映揭示跨境安老的潛在挑戰。雖然超過六成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到內地消費、旅遊或探親,但許多人對跨境安老政策不熟悉,主要透過單一渠道(如電視)獲取資訊,其次為透過親友得知。理大團隊分析,終身學習及晚年生活的規劃,對長者的精神健康及幸福感具有深遠影響。其中,安老地點的選擇更是晚年生活規劃中的關鍵環節。透過向長者提供相關知識、資訊及互動交流的機會,有助他們全面規劃晚年生活,實現積極樂頤年。 生活規劃與銀髮經濟之間存在著互惠關係,不只涉及醫療照護,還有教育、科技應用,甚至跨境生活圈。若能整合政府、商界及社會福利資源,開發專屬銀髮巿場的產品,以及深化大灣區養老協作,將能為銀髮提供更多選擇,實現「老有所為」的願景。 文章刊於2025年7月3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科技要有溫度

社聯自2017年開始致力推展樂齡科技,透過應用科技改善巿民的生活,尤其是長者、殘疾人士和他們的照顧者。除了舉辦一年一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GIES)」,更嘗試建立樂齡科技生態系統,將研發、產業和用家連結起來,使樂齡科技產品能夠充分符合用家和社區需要,讓他們更好地選擇合適的樂齡科技產品。 「樂齡科技平台(GTP)」的工作也取得豐碩成果,創建全港首套「樂齡科技器材應用評估框架」,其中包括基本要素、流程及參考測試方案等,致力協助業界的供、求雙方進行更多實證為本的應用評估,建立數據庫和累積案例。 這套框架和生態系統不單有利樂齡科技於本港業界使用,亦有助內地推展智慧養老服務。去年我們與深圳巿養老護理院合作,共同推動樂齡科技產品應用評估與測試工作。經過雙方團隊的共同努力,現已完成評估培訓,對首個產品(移位機)正式展開全面測試。 本月初我們於深圳巿養老護理院為設立「樂齡科技產品應用聯合測評中心」揭幕,標誌著應用評估工作在內地落地。多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學術機構的代表、以及合作伙伴出席典禮,肯定測評中心的作用和定位,而民政職業大學老年福祉學院院長亦介紹內地智慧健康養老理念及醫養康養服務模式。 這是社聯樂齡科技團隊在內地的首次嘗試,期待未來將合作領域從樂齡科技進一步擴展到安老服務、長者餐飲、人才培訓等範疇,共同提升社會服務質素。 文章刊於2025年6月24日《AM730 – 陳文宜專欄》 ...

AI浪潮下的音樂革命

近年創意媒體產業急速發展,機遇湧現的同時,AI技術崛起也為行業帶來巨大衝擊,年輕人應如何自處及把握機遇?在社聯剛舉行的「S+高峰會暨博覽」,資深音樂人趙增熹與新生代音樂人李梓禾、薛德勇分享他們對AI時代音樂產業的觀察與應對之道。 從模擬(analog)到數位(digital),再到如今的AI時代,資深音樂人見證了行業劇變。過去需要團隊分工的流程,現在單人即可完成,AI能生成鼓聲、自動混音後製,傳統錄音室逐漸式微。這種轉變雖降低創作門檻,讓非專業者也能嘗試製作音樂,但同時催生新的專業需求。 新生代音樂人指出,AI雖讓不懂樂器的人得以嘗試創作,但真人表演的互動與即興魅力仍不可被取代。以爵士樂為例,樂手間的臨場應變(執生)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正是觀眾渴望的獨特體驗。AI或許能模仿技術,但無法複製音樂人演奏時獲得的純粹快樂,這種人性溫度是核心價值。 至於「飯碗」問題,他們提到音樂產業本就充滿競爭,許多人需要依靠多份兼職維持生計,才能堅持創作。與其憂心被取代,不如及早裝備自己,專注於AI無法取代的獨特性,做喜歡和開心的事情,保持對音樂本質的堅持。 主持人鍾一諾教授特別提到,在短視頻盛行的年代,觀眾的注意力愈發碎片化,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重新連結人和感受事物,培養新一代的耐性,而非放任科技主導體驗。 幾位嘉賓的見解放諸各產業皆準,AI正在重塑產業樣貌,但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若能善用科技,同時堅守本質,年輕人便能在變革中開拓屬於自己的舞台。 文章刊於2025年6月20日《Recruit – 陳文宜專欄》   ...

服務及市場定位與人才發展的雙贏策略

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機構,近年來都面臨著人才與預算上的挑戰,在巿場發展之間存在不少角力。放諸社福界,就是如何在服務、質素和機構人才發展中取得平衡,這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 社聯人才發展團隊連繫不同社福機構,與不同界別交流人才策略;特別在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以不一樣的思維促進機構的人才發展,透過創新方式吸引及留住優秀人才。例如定期舉辦【Talent Insights Series】交流活動,以及早前舉行的 「S+ 高峰會暨博覽」,我們亦邀請了跨界別持份者分享對人才發展及策略的見解,探討如何實現人才與機構共贏的局面。 其中有嘉賓提到,機構品牌在市場中的定位,離不開「員工價值主張(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這一重要概念。機構為員工提供的「整體獎酬(Total Rewards)」,涵蓋薪酬、福利、職涯發展機會及工作文化等多方面。事實上,當機構在評估員工表現時,員工也在審視其工作環境,包括工作流程、管理風格和機構價值觀是否與自身契合。尤其是對年輕一代而言,他們更加注重充滿活力且公平的工作環境。因此,機構需要在不同階段適時投入資源,幫助員工達至身心全健(Wellness)的理想狀態,藉此表達對員工的重視,亦能有利員工發揮。 每個崗位、每個工序,都需要吸引不同的人才發揮專長,共同構建理想的工作環境。員工與企業相輔相成,才能拼湊出成功的拼圖。在實現這一目標時,可秉持「Think big, start small」(大夢想,小起步)的策略。在吸引新世代員工延續機構願景的同時,也別忘了認可現有同事對機構的貢獻。試回想初入職時對工作、對機構的期盼,以這個「初心」構建今天的工作環境,定能讓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亮,達致人才與機構雙贏。 文章刊於2025年6月19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