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永續社會
社會、經濟及環境急速變化,本港面對人口結構轉變、經濟轉型等重大挑戰,同時也遇上科技變革、區域快速融合等難得的發展機遇,怎樣才能抓緊機遇,以創新思維與方案建設可持續及宜居的香港,是每個界別正在大動腦筋的議題。 經驗告訴我們,單一界別不可能成事,必須匯集智慧,才有更好更適合香港大環境的點子。社聯去年搭建全新平台「S+高峰會暨博覽」,以「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框架連繫民、商、官、學,社會福利界及其他專業界別,為香港社會創造福祉,今個星期來到第二屆,聚集超過14,000 人次跨界別持份者共議本地與區域性的社會議題,促進持份者協作(Synergy),為社會創效(Social Impact),以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其中,人工智能(AI)成為本地及國際關注的議題,由昔日的專用性,演變到今天的民間通用,並從文本生成擴展至圖像、影像等跨媒體內容多模態趨勢。這種翻天覆地的改變,對人文發展也有重大影響。來自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孟天廣教授及法國AI倫理及數碼互動領域專家Dr. Hubert Etienne在主題演講分享數字化和AI時代的社會發展機遇及挑戰,當中的討論值得我們深思。 另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代表亦出席今次高峰會,氣候金融與私營部門專家Mr. Karanraj Chaudri分享國際經驗,探討企業可如何將資本與創新策略結合,實現聯合國SDGs,在確保業務可持續性的同時,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今年S+還有許多環節,涵蓋34專題研討會及工作坊,除了AI外,焦點議題包括青年精神健康、商社合作、銀髮經濟、種族多元與人才發展等。超過160間社福機構、社企及影響型企業參與博覽會,展示創新的方案。 未來,我們會繼續深化工作,透過拓闊思維和共創方案,共同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 文章刊於2025年5月21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AI是友是敵?
人工智能(AI)由昔日的專用性,演變到今天的民間通用,並從文本生成擴展至圖像、影像等跨媒體內容多模態趨勢。近期動漫風格生成圖的熱潮,更反映AI作為超級工具所掀起的行業變革。這種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單劍指商業世界,也對人文發展有重大影響。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團隊早前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長聘教授、清華大學數字政府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孟天廣教授,以及人工智能倫理與數碼互動領域的知名研究學者Dr Hubert Etienne,討論如何建構AI平行生態。 孟教授指出,生成式AI同時需要「計算機智能」(CI:Computer Intelligence,即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及判斷)和「社會智能」(SI:Social Intelligence,即人類對社會的感知、心智及互動)共同主導。目前,科學家對AI的發展偏重於計算機智能,而忽視了人文認知發展和社會共識的形成,這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AI數據體系雖然展現出高效的計算能力,但人類社會倫理、人際間的互動和創造能力等,並不能單靠電子技術呈現。推動AI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有助建構具備社會智能的知識庫,繼而促進AI應用於人類社會多樣化而廣泛的場景,配合參與集體智慧,結合在地化、行業政策監管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強化治理能力,保障社會均衡和公平的發展。 Dr Hubert Etienne亦指,可持續的AI生態系統關鍵在於民眾的接受程度。這意味人們需要相信AI,並看到它的價值,透過融合社會智能來增強而非替代人類創造力。 他們都提及AI發展與規範應相輔相成,歐盟《人工智慧法案》採取風險分級管理,強調算法透明度和審計;中國也於2023年制訂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在發展中規範、支持產業落地,同時評估社會影響。內地的地方政府將AI「在地化」,規模較大的城市更多使用AI作城市資源分配,較小規模的城市則側重於服務社區。政府透過建構「一網通辦」平台,促進部門協作,精準為市民配置公共服務。 兩位專家亦將於5月20日來港參與社聯的「S+高峰會暨博覽」,分享更多對AI的發展趨勢與論析。 文章刊於2025年5月16日《Recruit – 陳文宜專欄》 ...
HKDSE學生的抑鬱與焦慮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是中學生涯中的重要關卡,學習繁重,也背負許多期望和盼望,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社聯近期進行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中五及中六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結果發現高達四成受訪中學生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這數字無疑令人震驚,也揭示心理困擾的根源和及學生的求助意向。 抑鬱或焦慮困擾早在學生進入HKDSE課程的中五階段已經開始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可能積壓相當一段時間,壓力不僅是學業上的競爭,還包括家庭和社會對成功的強烈期待,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 研究還顯示,心理困擾越嚴重,學生的求助意向卻越低,許多青少年擔心被貼上「抗壓能力差」或「脆弱」的標籤,寧可獨自承受也不願主動尋求協助。 此外,根據前線社工的經驗,成人或因擔心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落後,無意間將對「成功」的執著傳遞給孩子。他們往往希望孩子保持積極和正向的態度,卻忽略了傾聽和疏導負面情緒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壓抑內心的真實感受,延誤支援時機。 事實上,培育孩子並不容易,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同樣需要獲得支援,包括學習辨識自身焦慮並調整期望。唯有當成人能先「放過自己」,才能為青少年創造表達情感和負面情緒的安全空間。 至於政策和服務上也需多走幾步,首先必須調節制度以平衡學業與精神健康,提前於中五階段提供支援,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並在青年精神健康政策中納入緩解家長和教師焦慮的措施。 再者,採取跨專業協作方式,現時有社福機構與中醫及家庭醫生合作,從生理不適入手(如失眠或痛症)提供綜合支援,效果亦顯著。另外,也有些服務計劃連結藝術家和遊戲設計師,通過互動方式與青少年進行交流,創造安全的表達環境。 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一個「去污名化」的支援系統,這不僅是增撥資源,更需重塑社會對話:允許挫折、接納求助,才能讓年輕人在漫長成長路上,真正擁有「跌倒後再站起」的勇氣與底氣。 文章刊於2025年5月13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食」得是福,創新推動照護食發展
「食」不僅是基本需求,更是生活質素的重要保障。如今的照護食不僅從根本解決進食的難題,更以還原美食的外型與口感,為吞嚥困難人士帶來愉悅體驗。隨著市場需求不斷上升,軟餐領域的競爭亦日趨激烈。不僅食品研發企業積極投入,廚具製造商也開始探索家用照護食製作工具,為市場帶來更多創新選擇,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昨日舉行的「照護食。區區有啖好食2025」啟動禮,標誌著照護食發展邁入新篇章。社聯聯同二十間商戶推出「優惠大放送-爸媽食得喜」限時優惠,藉此慶祝母親節及父親節。同時,活動延續了公眾投票理念,透過「照護食許願樹」收集意見,了解大眾及照護食用家、照顧者對菜式的期待,鼓勵業界在餐單設計上持續創新。 截至昨日現場與網上投票結果,各國美食都受到廣泛關注。其中,中菜如乾炒牛河、梅菜扣肉領先,其他地道特色菜式如陳皮鴨腿湯飯、沙嗲牛肉公仔麵、椒鹽鮮魷等亦深受支持,充分展現了公眾對本地及多元化菜式的期待。 未來,我們將持續與業界攜手,推動照護食的落地應用,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受惠。 值得一提的是,「照護食許願樹」的意見收集將持續至暑假,公眾可繼續透過網上留言分享,共同為照護食的發展出力。 文章刊於2025年5月11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
區區有啖好食
預計到2040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超過三成以上,當中年屆8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增至超過50萬。開拓長者樂齡產品和服務,不單可滿足長者需要和提升其生活質素,更帶來商機。 社聯一直關注人口高齡化帶來的社會需要,除了發展樂齡科技,也著力推動「照護食」,制定統一和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也以一系列研討會及工作坊、「照護食種子餐廳」計劃,增加社區照護食供應和促進業界交流,全面發展照護食生態和銀髮經濟產業。 日前再有飲食集團宣布推出專為吞嚥困難患者研發的軟餐,美心集團的「軟心膳」品牌包括中式點心及西式套餐,各有風味,於7月提供堂食服務。研發團隊透過護老院舍網絡,於產品研發階段試驗品質,以及實地測試院舍備餐的流程,藉以照顧使用者的身心需要及飲食習慣,讓長者吃得滋味。近萬份軟餐將率先免費送至院舍供長者享用,並承諾日後會以成本價向院舍發售。 樂見照護食在本地百花齊放,悅目及美味的照護食能有效提高長者的進食意欲和生活質素,過著有尊嚴的晚年,期望見證更多跨界別合作,產生更大協同效應。 順帶一提,社聯將於下星期三 (5月7日) 於沙田圍方舉行「照護食。區區有啖好食2025」啟動禮,屆時照護食供應商及餐廳介紹產品或服務,也歡迎到訪者於照護食許願樹留言,分享最想品嚐的照護食菜式,為業界提供研發參考。活動詳情:https://www.carefood.org.hk/照護食區區有啖好食2025 文章刊於2025年5月1日《AM730 – 陳文宜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