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弱勢社群

已經踏入11月,日間有時還很悶熱。基於暖化現象和氣候變化,現在的四季變遷確實與筆者年少時很不同,極端天氣情況亦越趨頻繁,政府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也提到會在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方面持續強化整體應對能力,把破壞和影響減至最低。 極端天氣豈只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於基層和弱勢社群則帶來更大風險,其中最明顯的問題之一是酷熱天氣的頻率不斷增加,而貧窮人士大多從事基層工作,較常直接暴露在天氣環境中。樂施會的研究發現,受訪清潔工每月平均工作25.9日,絕大部分時間需要戶外工作兼多數被太陽直接照射,夏季時的工作環境温度平均高達攝氏34.3度,近半受訪工友表示身體經常出現不良狀況,有得更曾患上暑熱疾病。 至於劏房也是另一個關注點,居住環境狹窄,空氣流通欠佳,熱空氣往往困在室內,熱上加熱。同時,當颱風或黑色暴雨來襲時,劏房居民也要面對漏水和窗戶受損的危機。 樂施會把上述情況,連同亞洲地區的案例,包括陝西省柳溝村、河北省王金莊、青海省嘉塘草原、尼泊爾山區等地,收錄在《亞洲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 城鄉社區案例集》,了解及分析當地社群面對的氣候變化風險和挑戰。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於本月底於阿聯酋杜拜舉行,屆時國家及地區代表,以及民間團體會在相關會議上討論不同社群的狀況及應對方案,期望能為下一代提供更多智慧和行動資源,讓受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弱勢社群獲得更合適的保障。 文章刊於2023年11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支援照顧者」拼圖欠缺的一塊

行政長官剛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在立法會宣讀逾三小時,為歷屆之冠,當中涉及多項政治、經濟和民生議題,鉅細無遺。政策雖多,但也有點脈絡和優次,如減辣嘗試緩減投資者與巿場的不安,至於社會福利政策則重點處理困擾多時的基層住屋問題,慘劇連連的照顧者支援需要,以至不願生育失去社會動力的難題。 特別一提支援照顧者的措施,包括: 「關愛隊」探訪及協助識別有需要支援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 擴展暫託服務網絡,善用院舍/服務單位的空置宿位及服務名額 擴闊「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的用途至適合家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 加強朋輩支援服務,增設四間專為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而設的資源中心 支援特殊學校離校生和其照顧者,安排離校後的照顧計劃及連接社區支援服務 這些都是重要措施以修補現行政策的不足,但站後一點來看,仍未看到整全的照顧籃圖和路線圖以應對未來高齡海嘯帶來的照顧需要。無論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的,都希望能夠預視照顧路途可以怎樣走,途中又有甚麽支援和選擇,當中包括服務需要和財政考慮,還有最重要的親情感受,這就關乎「照顧規劃」。 現時政府的照顧者熱線或「關愛隊」網絡能夠接觸不同需要的照顧者,但要推動「照顧規劃」,需要有評估系統、足夠的照顧服務供應,以及可持續的財務支援。因此,政府需要更積極地與社會討論,並凝聚共識,讓個人、家庭、社會共同承擔人口高齡化帶來的照顧責任,確保不同階層人士都獲得妥善照顧。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2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企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本港的社會企業(社企)於90年代開始發展,早期主要由慈善團體成立,多以解決貧窮和就業問題為主要目標,但經營上面對不少難題,包括租金高昂、營運成本上升,以及公眾認知不足等。筆者記得當年為協助社企突破這些障礙,社聯特別成立社企商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務,發展至今已蛻變成社會創新和共創(Co-Creation)的重要平台,而社企生態亦有許多變化。 我們自2007年製作《社企指南》,當時只有68間社企。而截至2023年4月,共有713個社企單位列載於《社企指南》,分別由381個團體營辦;四成營辦團體為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六成則為私營團體。 相較最早期的一成半,私營團體經營社企所佔比率逐年上升,反映愈來愈多企業家認同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並非唯一的營商目標,能為社會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效益亦同樣重要。私營團體經營的企業揉合科技、營商及創意思維去解決不同的社會需要,促成很多跨界別合作項目。 至於社企行業分布方面,首5個類別依次為「教育及培訓」、「生活百貨」、「健康護理及醫療」、「飲食」與「藝術及文化」。在新增的社企中,不少屬「企業服務及商業支援」和「愛惜地球」業務,反映近年較多新晉社企營運者選取開拓「企業對企業」(Business-to-business,B2B)的商業市場,如職業轉介、在職培訓及營銷方案等服務,以及關注與環保相關的議題。 再者,以社會目標而言,《社企指南》列載的社企多以「就業融合」和「促進社會共融」為主,亦呼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中的目標8:「促進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以及目標10:「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換言之,社企在達致自身社會目標的同時,亦在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期望未來能繼續與相關政策局、政府部門,以至其他團體一起制定社企長遠發展藍圖,進一步提升公眾對社企的認識和認受性,讓社企百花齊放,攜手共創更具影響力的方案,邁向社會永續發展。詳情可瀏覽《社企指南》網頁版:https://socialenterprise.org.hk/。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27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加快落地應用樂齡科技

無論是資訊科技或輔助器材,由研發到推出巿場總會遇到許多難題,產品效能雖強大,但當落地應用時就未必真的方便使用,即所謂的user-friendly。樂齡科技產品也遇到相同狀況,長者和照顧者受用嗎?在院舍環境合用嗎?用於日常家居生活又如何? 為了加快於社會服務單位應用樂齡科技,社聯在社創基金資助下與九家機構合作組成「樂齡科技平台」,開展全港首個「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利用真實服務場景和以實證為基礎,建立應用評估框架,評估樂齡科技器材的應用方案,為業界提供可靠的參考,以選擇最合適的科技器材。 目前已就10類樂齡科技器材進行評估,以「移動及扶抱」類別為例,兩間院舍的護士及護理員參與最新的「位置轉移輔助器」(簡稱「移位機」)應用評估,對扶抱及位置轉移工作的用處、鞏固小腿的組件靈活及容易使用度,院友的舒適度等進行評分。 他們普遍認為新型移位機較原有器材更舒適和安全,更容易操作,亦就改善器材設計提出建議,仔細如改良移位機上鞏固小腿的腳帶,以更適合患有膝內翻的院友使用、關注承托帶的厚度是否讓不同身體情況的服務使用者均感到舒適、腳架是否容易控制、以至改良設計以便更容易原地轉向以減少勞損等。 這些數據及意見非常有用,有助日後與同類型器材的評估結果進行比較。期望未來有更多社會服務單位成為「樂齡科技應用評估基地」,有效地反映用家意見給科技供應方,完善樂齡科技生態圈。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我們的六分一」

香港大學的團隊於2019至2022年間進行全港首個青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6.6%受訪青年過去一年至少患有一種精神疾病,如此推算,即六分一青年人口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更令人擔心的是有19.4%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5%有自殺計劃,並有1.5%曾企圖自殺,他或她可能就在你和我的身邊。 負責這項調查的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及名譽臨床教授陳友凱教授日前在「香港對談」研討會說,2019前的青年精神健康狀況其實已不太理想,隨後的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或令情況惡化,不過疫情總算有起有落,唯青年精神健康問題是否持續高企,值得關注。 社福界,教育界和醫護界,以至整體社會都在想辦法協助年輕人,有的從教育制度入手,有的善用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盡力提供無縫的支援服務,但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先決條件是細心聆聽年輕人的心聲,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政策和服務才能貼地到位。 研討會上有年輕康復者說,與專業人士互動中感受到一定的距離,不知他們是否真的明白其煩惱和困惑,這種距離感與不願求助很有關係。他們期望專業人士不只視其為病患,而是以年輕人的身份看待,保持年輕心態並建立互信關係。他們有許多想嘗試的事情,而新的經驗和體驗能夠激發他們思考人生目標,這些目標能成為人生起伏中的掌舵,使他們能夠堅定地面對各種挑戰。再者,提供持續的服務也十分重要,讓年輕人在困難時能夠安心尋求協助。 這些心聲不只老師、社工、醫生、心理學家及輔導人員應該放在心上,為人父母如能耐心聽聽子女心裡話,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需要,也許能夠避免許多悲劇。我們關心的不只是六分一,而是所有年輕人。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