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照顧者

早前一名母親疑不堪照顧壓力,勒斃21歲的中度智障兒子。這宗轟動全城的悲劇,再次喚起社會對照顧者的關注。說「再次」,是因為這類倫常慘案已非首次發生。今年5月,一名七旬母親疑因心力交瘁,與智障女兒一起墮樓自盡;再早些年,先後發生八旬翁勒斃中風妻子、兒子斬死有長期病患的年邁母親。 悲劇折射出照顧者支援系統不足,在母親涉勒斃兒子的案中,兒子一直居於特殊學校宿舍,至事發前數日因滿21歲必須離校,搬回家中居住。若智障人士要輪候入住政府資助的智障宿舍,現時平均要等十多年,意味成年智障者離校後或落入「真空期」缺乏支援服務。 原本應可由院舍分擔的照顧責任,由於住院服務嚴重落後,現在要資源匱乏的家人獨力承擔。智障人士的家人往往需要每周七天「全天候」照顧,如智障家庭成員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勢必加劇照顧壓力。一旦壓力爆煲,隨時釀成慘劇。 社聯最新一項調查發現,不少成年殘疾人士的家庭照顧者承受沉重壓力,當中有五成人更屬高危群組,生活質素較整體受訪者為差。他們分別為「自我照顧能力較差對象的照顧者」及「剛離校殘疾成人的壯年照顧者」,雙雙自評照顧壓力大及個人生活計劃受到影響。 當局應設立個案管理制度以辨識高危照顧者家庭,並整合社區支援服務,增加具彈性的喘息服務和緊急支援,以至恆常化照顧者津貼等。不少外國政府早已制訂全面的「照顧者政策」,確認照顧者對社會的付出及貢獻,讓他們受到重視和尊重,擁有持續參與經濟、社區生活等的權利。反觀香港卻一直沒有訂立「照顧者為本」的政策,我們應反省社會是否忽略了照顧者的需要。 支援照顧者,政府和社會必須做得更多。 文章刊於2020年10月2日《 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社會房屋。樂見其成

過渡性社會房屋有不同類型,社聯目前推行物色空置住宅單位的共享房屋,以及自行籌建的組合房屋,至於改建其他用途的建築物而成為社會房屋的項目亦已出現。九龍樂善堂近月推行樂善堂小學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改建班房及學校空間,提供五十一個單位,受惠住戶陸續入伙。 九龍樂善堂是推動社會房屋的其中一個緊密合作伙伴,當然要找機會取經。早前探訪樂善堂小學,外觀保持歷史原貌,但內有乾坤,單位都加裝獨立厠所,熱水爐及消防等設備,由於樓底非常高,採光充足,間格寬敞,有些四人單位能分廳房。此外,一些單位面向九龍寨城公園,可遠眺獅子山。 除了九龍樂善堂外,目前還有其他機構正在或醞釀推行個別社會房屋項目,例如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博愛醫院、聖雅各福群會等。社聯作為推動者,當然樂見其成。然而,籌劃過程並不容易,包括要得到社區人士支持。 社會房屋與以往我們籌劃興建一些福利設施一樣,如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以至智障或精神病康復者支援項目,又或是其他醫療設施,往往會受到當區一些居民質疑。許多時候都基於「後園心態」「Not In My Back Yard」,堅決反對計劃以免對居住環境造成他們認為的負面影響,並提議在其他地區興建。如果所有人都抱持這觀念,那麼這些設施就沒有機會開展,這又是否社會之福? 筆者理解他們的憂慮和困惑,每次都會耐心說明今天的社會房屋擁有適切的服務配套和網絡,對社區只會有利無弊。再說,現在也有多個成功個案,說明計劃行得通,期望他們始終會心明大義,讓更多有需要的弱勢社群能夠有更好的生活。 文章刊於2020年9月2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設立針對性失業援助制度有助扶貧

Richard, 雖然距離我們上次見面,不到兩年,但過去這一年在香港和全球發生的事,就好像過了十年一樣。經歷了劇裂的社會衝突和新冠肺炎疫情,香港市民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 我記得21年前你來香港協助我們進行香港社會發展的研究時,雖然你發現香港社會發展追不上經濟發展,基層市民分享不到經濟成果,但那時我們去北角熟食街市吃飯,看見那些基層市民在熟食檔工作、吃飯,你仍然會讚嘆香港人的動力,生活雖不容易,但仍能靠勤力拼博謀生。 此時此刻,因為疫情關係,食肆生意大受影響,靠這些服務行業謀生的基層市民面臨失業或就業不足。因為由於我現在參與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我即時就可以感受到問題有多嚴重,有些租戶暫時無法交租而要求寛限,也有租戶收入驟降觸發計劃的減租機制,租金降至幾百元的3位數字,意味著他們的家庭收入,跌至不足四千元。 對於這個問題,政府未有對症下藥,一直堅持以綜援制度去處理失業問題。作為一個社會政策的教授,你必定明白失業人士不一定長期貧窮,只要能夠幫助他們過渡一時經濟難關,就毋須持續接受政府的經濟援助。 綜援的設立是幫助社會上最不能自助的人,申請者須要經過嚴格的資產審查,才可以獲得援助,大部份失業人士根本不合乎申請資格。因此,以綜援來處理失業問題,就等如置他們的困境於不顧,然後待他們把積蓄用盡後再去申請綜援,這無疑是製造更多貧窮人口。 要有效保障就業人口收入的穩定性,同時防止他們陷入貧窮的深淵,設立針對失業的援助制度,是一個最為明智的做法。我還記得那年當我說香港沒有失業保險時,你不能相信像我們這種全球化外向型的經濟,竟然沒有任何失業援助制度。我想,如果那時政府設立了失業保險制度,這次疫症來臨,打工仔的收入就可以得到堅實的保障,同時,毋須擔心有天把積蓄吃光,自己會跌入貧窮網。 不過,香港人對供款式的社會保險制度有很多誤解,一時三刻要成立一個失業保險制度並不容易,但相信你會認同就算是非供款性的失業援助金計劃,也比依靠綜援為失業人士提供支援,明智得多。 收入缺乏保障,但基層市民的開支卻不會因此減少,香港人的房屋開支超高,世界聞名。慶幸社聯和社福界三年前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得到公益金的支持,試驗由民間供應過渡性社會房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三年試驗這個月成功完成了,深水埗南昌街的組合社會房屋亦落成入伙,為數以百計的基層住戶大大減輕了租金開支,亦為他們改善居住環境。 相對數以十萬計劏房住戶而言,雖然數目不多,但卻促成政府決心定下政策目標,要在三年內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亦預留了50億資金作為發展之用。在公營及私人市場之間開創一條由民間提供社會房屋,這條路是走對了,但民間社會始終受制於土地及資源的限制。 近日,社聯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社區土地信託」,這是一種由民間主導的社房發展機制,透過跨界別民間平台吸納土地,以信託理念推動項目的發展,增加多類型社會房屋的選擇,建設社區以滿足居民需要。 期望政府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能夠在失業及房屋問題提出有效措施。 據知歐美地方都有不少成功經驗,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我可以去探望你,順道去看看你們當地的成功經驗。 祝你身體健康! Anthony 2020年9月26日 文章刊於2020年9月26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 ...

高危照顧者

近期發生的照顧者家庭倫常慘案,再次令人關注照顧者的困境。社聯最新公佈的調查發現,受訪的成年殘疾人士家庭照顧者面對沉重照顧力,一成半受訪者平日須提供每天長達16小時或以上的照顧,在周末及假日,須提供此照顧時數比率的更達四成半。近三成表示照顧壓力大,會因照顧工作而引發負面情緒。  除了面對日常照顧壓力問題,調查亦發現,近三成表示照顧工作影響著個人生活發展,例如難以同時兼顧工作及照顧責任。 今次調查更識別約五成人屬高危組群,分別為「自我照顧能力較差對象的照顧者」及「剛離校殘疾成人的壯年照顧者」組群。他們自評照顧壓力大、照顧工作影響著個人生活,在經濟狀況及照顧能力評分也偏低,生活質素較整體受訪者為差。 然而,今次調查對象為已獲得地區支援的照顧者,但結果顯示部分人的生活質素仍然偏低,那些沒有得到支援、於社區中的隱蔽照顧者,每分鐘面對著更大的生活與照顧壓力。加上調查於疫症爆發前進行,相信照顧者在疫症期間可能曾因服務暫停而承受更大壓力。 每一位照顧者的無酬付出及貢獻,是社會重要的力量,要防止悲劇重演,當局必須加強辨識高危照顧者家庭、增設喘息服務等照顧者支援,回應照顧者家庭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要,尤其是在照顧對象的服務轉接階段的過渡支援,及恆常化照顧者津貼,全面的照顧者政策必不可少。 文章刊於2020年9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細機構 做大事

疫情持續,不時聽到有非政府資助的社會服務機構,反映籌款活動受阻,財政遇到困難。究竟這類機構有多少?社聯近490間機構會員中,就有七成以上(360間)沒有接受政府的資助,服務涵蓋不同範疇。一般來說,它們規模比較小,年度開支幾百萬,甚或只有幾十萬,知名度未必如歷史悠久的大機構高,但他們的工作同樣十分有意義,並具相當好的社會效益。 最近我們舉辦「最具成效中小型非政府資助社會服務機構獎」,來自商界、基金會、專業團體、政府部門及社福界等過百名領袖參與評審,選出十間上榜機構,包括: 「CareER Association Limited」- 為專上程度殘障青年人在職場上發揮所長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 - 讓肢傷殘人士互助自助 「膳心連基金有限公司」- 將商界剩食轉贈弱勢社群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 協助受性暴力困擾女性 「關護長者協會有限公司」- 為低收入長者提供免費基層醫療社區護士服務 「國際十字路協會有限公司」- 接通世界提供慈善物資轉贈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倡議兒童遊戲權益 「音樂兒童基金會有限公司」- 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音樂學習機會 「兒童脊科基金有限公司」- 關注脊骨健康 「香港老年學會」- 推動安老院舍質素認證 這些中小型機構展現多元社會價值和堅實的信念,各有專注範疇,反應迅速,投入、細心和「貼地」、也善於動員社會資源。規模雖小,卻發揮重大功能。希望透過獲獎機構的故事,讓讀者認識中小型社會服務機構如何默默耕耘,為有需要家庭帶來改變和希望,相信日後能夠造就更多跨界別合作的機會 得獎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HKCSSfans/videos/334397354470827 文章刊於2020年9月1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