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生死素養研究揭示照顧者負擔沉重與知識不足
社聯促推動生命管理政策框架

 

【新聞稿20251029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今日發佈《照顧者生死素養研究報告》,揭示本港照顧者在面對晚期照顧安排時普遍感到壓力沉重,但他們的「生死素養」水平不高,相關知識及資源認識不足以應付相關的照顧挑戰。在人口高齡化的情況下,必須加強支援照顧者,及早作出準備。

報告由社聯委託社會政策研究有限公司於2025年6月進行,成功訪問300位照顧者,約一半受訪者為35-54歲的人士;至於其被照顧者有不同類別及程度的健康問題,包括長期病患、身體機能衰退、肢體傷殘、認知障礙、精神病或情緒病、智障或其他身體殘障。研究重點包括照顧者健康狀況、生死素養水平、對晚期安排的認識及規劃情況。研究結果顯示:

  1. 照顧者負擔沉重,健康受影響
    • 六成照顧者屬「高負擔」群組,平均每週照顧時數達42小時;
    • 超過四成照顧者有持續健康問題,最常見為疲累(32%)、睡眠困擾(17.7%)及情緒問題(13.3%);
    • 照顧負擔與照顧者健康問題有顯著關聯;
    • 照顧有認知障礙或晚期不可逆轉疾病患者的照顧者,較多為高負擔。
  2. 生死素養水平偏低,影響照顧質素
    • 照顧者的生死素養平均得分僅4.97分(滿分10分),低於新加坡整體分數(5.66);
    • 對關於死亡的法例、安寧療護服務、社區支援等認識不足,尤其對「在家離世的法例」的認識最低;
    • 生死素養與照顧負擔呈負相關,素養越高,負擔越低。
  3. 晚期安排認識不足,規劃未展開
    • 大部分照顧者對預設照顧計劃、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等工具不熟悉;
    • 超過半數照顧者未曾與被照顧者討論相關安排,最常見原因包括「不清楚如何訂立」(41.2%)及「擔心討論會帶來情緒壓力」(33%);
    • 雖然多數照顧者及被照顧者希望在家中度過晚期,但因支援不足,未能實現意願。
  4. 照顧者有需要跨專業協助進行規劃
    • 近七成照顧者表示有需要其他人協助討論預設照顧計劃;
    • 認為最能幫助他們的專業包括醫生(62.5%)、社工(44.8%)及專職醫療人員(46.1%);
    • 多數照顧者認為應在健康時或確診慢性疾病時開始討論晚期照顧及離世安排。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先生表示:「這項研究是香港首次以照顧者為對象進行生死素養調查,結果反映照顧者在身心健康、知識掌握及社區支援方面均面對重大挑戰。若要真正實踐『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施政方針,政府必須建立一套生命管理及預設照顧計劃的政策框架,並推動生死教育常態化,讓照顧者及被照顧者能夠及早準備,減輕照顧壓力,尊重生命意願。」

社聯提出四大政策方向:

  1. 建立生命管理政策框架
    • 制定預設照顧計劃的標準流程、溝通技巧及專業分工;讓被照顧者可以因應生命不同階段在討論清單上選擇適合的討論題目;
    • 研究建立預設照顧計劃的促進員制度,培訓包括社工、醫護及照顧者共同參與,推動跨界別合作;
    • 每年在社區推動生死教育活動,促進公眾討論。
  2. 強化照顧者支援系統
    • 利用科技(如AI)協助照顧者搜尋社區資源;
    • 在照顧者中心加入晚期照顧元素,推動「照顧者支援計劃」;
    • 提供情緒支援及健康管理資源。
  3. 改善財務支援及規劃工具
    • 為有長期照顧需要的長者,及有晚期不可逆轉疾病的病患提供額外社區照顧服務券,涵蓋醫療、心理及法律支援;
    • 推動設立遺囑、預設醫療指示、持久授權書等工具。
  4. 提升社區照顧能力
    • 建立地區晚期照顧支援團隊,支援院舍提供安寧服務;
    • 推廣樂齡科技應用,提升居家照顧能力。

社聯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正視照顧者的需要,建立一個關懷友善的照顧環境,讓每一位市民都能有尊嚴地走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下載新聞稿及相關資料

 

 

 

傳媒查詢:

區可如小姐
企業傳訊主任
電話:(852) 2876 2469
Email:[email protect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