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者生死素养研究揭示照顾者负担沉重与知识不足
社联促推动生命管理政策框架
【新闻稿2025年10月29日】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今日发布《照顾者生死素养研究报告》,揭示本港照顾者在面对晚期照顾安排时普遍感到压力沉重,但他们的「生死素养」水平不高,相关知识及资源认识不足以应付相关的照顾挑战。在人口高龄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支持照顾者,及早作出准备。
报告由社联委托社会政策研究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进行,成功访问300位照顾者,约一半受访者为35-54岁的人士;至于其被照顾者有不同类别及程度的健康问题,包括长期病患、身体机能衰退、肢体伤残、认知障碍、精神病或情绪病、智障或其他身体残障。研究重点包括照顾者健康状况、生死素养水平、对晚期安排的认识及规划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 照顾者负担沉重,健康受影响
- 六成照顾者属「高负担」群组,平均每周照顾时数达42小时;
- 超过四成照顾者有持续健康问题,最常见为疲累(32%)、睡眠困扰(17.7%)及情绪问题(13.3%);
- 照顾负担与照顾者健康问题有显著关联;
- 照顾有认知障碍或晚期不可逆转疾病患者的照顾者,较多为高负担。
- 生死素养水平偏低,影响照顾质素
- 照顾者的生死素养平均得分仅4.97分(满分10分),低于新加坡整体分数(5.66);
- 对关于死亡的法例、安宁疗护服务、社区支持等认识不足,尤其对「在家离世的法例」的认识最低;
- 生死素养与照顾负担呈负相关,素养越高,负担越低。
- 晚期安排认识不足,规划未展开
- 大部分照顾者对预设照顾计划、持久授权书、预设医疗指示等工具不熟悉;
- 超过半数照顾者未曾与被照顾者讨论相关安排,最常见原因包括「不清楚如何订立」(41.2%)及「担心讨论会带来情绪压力」(33%);
- 虽然多数照顾者及被照顾者希望在家中度过晚期,但因支持不足,未能实现意愿。
- 照顾者有需要跨专业协助进行规划
- 近七成照顾者表示有需要其他人协助讨论预设照顾计划;
- 认为最能帮助他们的专业包括医生(62.5%)、社工(44.8%)及专职医疗人员(46.1%);
- 多数照顾者认为应在健康时或确诊慢性疾病时开始讨论晚期照顾及离世安排。
社联业务总监黄健伟先生表示:「这项研究是香港首次以照顾者为对象进行生死素养调查,结果反映照顾者在身心健康、知识掌握及社区支持方面均面对重大挑战。若要真正实践『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施政方针,政府必须建立一套生命管理及预设照顾计划的政策框架,并推动生死教育常态化,让照顾者及被照顾者能够及早准备,减轻照顾压力,尊重生命意愿。」
社联提出四大政策方向:
- 建立生命管理政策框架
- 制定默认照顾计划的标准流程、沟通技巧及专业分工;让被照顾者可以因应生命不同阶段在讨论清单上选择适合的讨论题目;
- 研究建立预设照顾计划的促进员制度,培训包括社工、医护及照顾者共同参与,推动跨界别合作;
- 每年在社区推动生死教育活动,促进公众讨论。
- 强化照顾者支持系统
- 利用科技(如AI)协助照顾者搜寻社区资源;
- 在照顾者中心加入晚期照顾元素,推动「照顾者支持计划」;
- 提供情绪支持及健康管理资源。
- 改善财务支持及规划工具
- 为有长期照顾需要的长者,及有晚期不可逆转疾病的病患提供额外社区照顾服务券,涵盖医疗、心理及法律支持;
- 推动设立遗嘱、预设医疗指示、持久授权书等工具。
- 提升社区照顾能力
- 建立地区晚期照顾支持团队,支持院舍提供安宁服务;
- 推广乐龄科技应用,提升居家照顾能力。
社联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正视照顾者的需要,建立一个关怀友善的照顾环境,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传媒查询:
区可如小姐
企业传讯主任
电话:(852) 2876 2469
Email:[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