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何俊傑先生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 何俊傑先生

香港人口高齡化速度驚人,我們正在努力實踐「居家安老」,除了必須妥善照顧長者,還有一群每天承受巨大壓力的照顧者。他們承載的不僅是日常起居的勞碌,更是在摯愛步入晚晴時,那份對未知、對生死抉擇的沉重困惑。

社聯最近發佈的《照顧者生死素養研究報告》,本港照顧者的「生死素養」平均分僅4.97(滿分10分),低於新加坡的5.66分。「生死素養」並非空泛概念,它關乎照顧者在面對病患、討論生死、掌握醫療條例及社區資源的實際能力。研究發現,素養越低,照顧負擔越重。六成照顧者屬「高負擔」群組,平均每週照顧時數達42小時,當中四成更有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照顧者對「在家離世」法例及社區資源認識不足,逾半未曾與被照顧者討論晚期安排,主因是「不清楚如何訂立」及「擔心討論會帶來情緒壓力」。他們對預設照顧計劃、持久授權書等工具普遍陌生,正正是這份「不惑」加劇了照顧的重擔。

社聯最近舉辦「生死教育關懷友善雙週2025」及「從劃到不惑」主題日,推廣「生命管理」概念,促進跨界別合作,將知識帶入社區。事實上,活動期間,巿民不但對健康檢測感興趣,也想進一步認識生命管理的相關政策及服務。

面對《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即將實施,當局可考慮建立生命管理政策框架,包括標準化現在及預設照顧計劃和討論清單、研究設立「促進員制度」,並強化照顧者支援系統,如利用AI搜尋繁雜的社區資源、增設晚期照顧元素及情緒支援,並提供支援晚期照顧的社區照顧服務券。

規劃晚晴並非孤軍作戰。當我們能坦誠地討論照顧和後事,及早利用遺囑、授權書等工具及早準備,減少未來遺憾。期望透過建立關懷照顧者與晚期病患的社區網絡,更好地照顧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人士。

Compassionate fortnight poster
生死教育關懷友善雙週2025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