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獲得凱瑟克基金和利希慎基金的支持,聯同香港明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及聖雅各福群會,於2018年4月開展「落得樓」樓梯機服務試驗計劃(「試驗計劃」),為居住於沒有電梯的舊式樓宇之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提供樓梯機服務接載他們上落樓,前往就醫、接受復康服務、購買日常用品、參與社交活動等。試驗計劃首年共提供了超過6,000服務次數,服務人數達500之多。至2019年12月底,服務的人數更升至838個。這些數字清楚顯示社區對樓梯機服務的需要。

社會影響評估研究

除了服務數字以外,社聯亦關注到服務帶來的影響。因此,社聯委託臻善評估中心(「中心」)就試驗計劃進行評估研究。中心在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間以問卷、個案研究及焦點小組,向服務使用者、營辦機構及社聯職員搜集意見,了解計劃帶來的影響及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計劃協助行動不便的人士克服身體情況及環境限制,與社區保持連繫;樓梯機服務讓他們出外接受醫療及復康服務更為方便,更可參與日常的社交活動,無需因行動不便而過早入住院舍,提高生活的自主性,這些均為他們提升生活質素及心理健康。以往他們可能要靠照顧者攙扶步行或連人帶輪椅上落多層的樓梯,不但有既潛在危險,更需要照顧者有足夠的體力負荷及在時間上作出安排,對彼此都構成心理壓力。樓梯機服務提供了一個安全、便捷的選擇,令照顧者可舒緩壓力,家人之間的關係有所改善。最後,試驗計劃亦促進機構間的交流及合作,透過各方的努力,令樓梯機服務得到廣泛接納,有助實現居家安老。

基本數字

  • 服務使用者: 511人 (由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底)
    • 年齡組群: 由17至103歲;平均年齡: 80
  • 接受問卷調查的使用者照顧者: 185人 (其中145位為照顧者)
    • 年齡組群: 由22至103歲;平均年齡: 82歲
  • 受訪者使用樓梯機服務外出的首三個原因:
    • 接受醫療及復康服務: 65%
    • 參與社交康樂活動: 15%
    • 往返院舍及住所: 11%

試驗計劃對個人及家庭帶來的影響

  • 外出意欲增加、生活質素提高
  • 相比自行或由他人攙扶,97%的受訪者感到樓梯機更為安全、81%感到心理壓力減輕、76%認為減省時間;85%有信心在沒有家人或照顧者的陪同下使用服務
  • 使用次數較多的使用者,在解決照顧上的困難及減輕照顧的壓力均有顯著上升
  • 97%的受訪者對服務感到滿意,98%會推薦服務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受訪者心聲

「係醫院OT Department同我哋夾幾時有樓梯機,跟進俾佢出院,呢啲位就真係減少長者入院舍。以前做法係: 醫務社工搞唔掂,就隊你去院舍…好多時係院舍住係越住越差…但當有呢個服務(樓梯機服務),佢就可以返到屋企,仲要覆到診,落到樓,佢先有個復康機會。」

「老人院啲人綁住架嘛…無辦法….你唔綁,可能第三日就跌親入醫院…喺屋企超碼屋唔大,有工人好似CCTV咁睞住…都叫有少少自由度。」

「原來我都仲有機會可以出街,有我自己嘅活動啦!咁就唔使日日都係果四面牆,好似好冇希望咁。」

「我喺整個照顧過程,發覺有陣時唔係我哋願唔願意去照顧,係我哋識唔識,有無果個方法,同埋係有無一個協助…我哋無嗰個能力,處理果十二級樓梯…其實照顧長期病患者或老人家,果個壓力係會令人有抑鬱。」

「多出街對佢身心靈好啲啊,出下街望下嘢咁,但係唔係會太常出…有咗呢個(樓梯機服務),我哋願意去同佢出下街啊,如果唔係我哋都懶得去提呢樣嘢,…你知香港人好忙架嘛,咁你仲話要陪佢一,仲要勞師動眾;咁你有啲facility (樓梯機),我哋心理壓力會少咗就會做多啲。」

建議

研究結果亦顯示,樓梯機服務供不應求,營辦機構只能優先處理需要外出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士,其他例如參與社交康樂活動、家人或親友的慶祝飲宴,往往未必能夠滿足到他們的服務需要。另外,上落樓梯只是普遍服務使用者的其中一項生活困難,他們的其他需要亦應由專業人士作出評估,及按需要轉介至其他服務。故此,社聯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發展樓梯機服務,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舒緩照顧者的擔子,並配合社工的介入,將他們與社區的各項服務更有效地連接。

下載報告:
「落得樓」樓梯機服務—社會影響評估報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