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堅尼系數的真像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佈最新的收入分佈數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映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數值越高(最大為1)代表該地區的收入差距越嚴重。201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9,較5年前上升了0.002,是歷史新高。 如進一步分析香港收入分佈的狀況,香港收入差距過去五年受到不同力量所推拉。導致收入差距擴闊的因素包括人口高齡化(因長者大多收入較低)及住戶人數減少(因少人數的住戶傾向收入較少)。 另一方面,去年基層僱員的收入升幅相對較高收入僱員大,以致收入差距收窄。兩股力量互相抵銷,但綜合而言仍是前者的力量較大,因此堅尼系數有所上升。 統計處除了公布以「原本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亦公布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後者的數值比5年前下跌0.002,反映收入差距在計算醫療、教育和房屋津貼等「實物形式社會福利」後有輕微收窄。 有論者認為這反映政府過去幾年推行的福利措施有效,改善了香港的貧富差距,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筆者嘗試在此作出分析: 一、堅尼系數及上述數字只反映住戶收入分佈的情況,並不計算住戶的資產,所以在相關討論中,較適宜使用「收入分佈」(income distribution)等字眼,而非「財富分佈」(wealth distribution)。事實上,如果計及近年物業價值飈升,財富分佈更不平均,則貧富懸殊的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二、以「原本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其實已計算了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等現金福利所帶來的作用。換言之,即使近年政府在解決長者貧窮問題上已推出如長者生活津貼等措施,仍不足以扭轉收入分佈越趨懸殊的趨勢。 三、醫療、教育和房屋津貼等「實物形式社會福利」,其實並不是直接對基層市民提供收入補貼,而是他們因為以低於成本或市場價格使用相關服務,而間接得到的補貼。例如一個長者使用公立醫院服務十天,成本價四萬元,這位長者只交了一千元住院費,雖則政府補貼了三萬九千元,但這位長者的生活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改善。 據筆者了解,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在2016年稍微下降0.002,主要就是因為較多長者屬於基層住戶,而他們使用公共醫療服務亦較多,所以有較多基層住戶得到這些間接補貼,令收入分佈好像比較平均了一點,實際上生活並沒有改善。 可想而知,堅尼系數只是處理收入差距的單一統計數字,並不能完整地描述貧者與富者實際在生活體驗及生活質素上的差距。實際上許多低收入人士根本無法乘著整體經濟發展而受惠,生活反而可能越來越差,必須依賴政府現金津貼過活。 因此,思考貧富差距的問題,既應思考如何減低收入的差距,亦應思考如何收窄高低收入者生活質素的差異。隨著香港人口不斷高齡化,政府須要更採取有效的退休保障改革,才能收窄貧富差距。 (文章刊於2017年7月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High-touch科技

上周剛完成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今天就在台灣出席一個關於高齡科技應用的研討會,台灣學者、專家及業內人士都提到一個相當重要的應用原則:產品設計無論科技元素高低,均必須「貼地」。 無獨有偶,這個觀點在早前的高峰會上也論及,講者異口同聲説產品不一定要很高科技,但更重要的是High-touch,意即在設計方面高度意識到使用者的實際需要,例如健康狀況、文化喜好、服務流程、以至負擔能力,嘗試感同身受。 事實上,前來參觀博覽的巿民對產品充滿興趣,希望能夠透過科技產品改善自己和親人的日常生活。他們除了看機械和智能裝置外,還著眼於一些生活小工具。 日本在這方面領先甚多,設計細膩窩心,簡單如一只餐叉,包上防滑矽膠,方便長者用膳,進食時也不怕刺到嘴巴。另一個產品則是美國研發的拐杖防滑腳墊,設計成三頭式,柔韌度高又耐用,適合使用於不同地面。這些都並非相當高科技的產品,但就體現了對使用者的關懷。 有講者說,我們不單要為長者設計合用的產品,更要發展到由長者參與設計,這點社福界應擔當搭橋角色,連結設計者和使用者,從而研發出High-touch實用產品。 (文章刊於2017年6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長者的笑面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圓滿結束,一連三日吸引逾43,000人次入場參與各項活動,當中包括公眾人士、業內人士、學者等,親身感受和體驗樂齡科技對長者及照顧者生活帶來的方便與好處。 這個成績較我們預期好許多,不感奢望皆因要在五個月內完成一項平常需要一年時間籌備的項目,著實殊不容易。然而,當看到長者和照顧者參觀時喜悅和驚喜,一切辛苦都十分值得了。 有些觀察想與你們分享,首先是長者都希望能在社區生活,有自理能力,因此他們對一些輔助行走和移動的科技十分感興趣,例如協助上落唐樓的樓梯機,易於上落斜路的電動助行器,一些能於家居使用的輪椅和轉移器,以至上門的照顧服務。 另一個觀察是長者都對吃有要求,即使身體有些疾病限制,也希望嚐到美味的食物,在場展示的新式軟餐和餐具設計或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那麼多人參觀博覽並雀躍地了解和親身試試新科技產品,足見公眾一直希望找到解決各種日常生活需要的新方案。這揭示了一條相當大的縫隙,當我們極力推動居家安老時,社會亦必須在這方面投資得更多。 樂齡科技在香港只屬起步階段,今次集合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和業界人士作出深入討論,帶來不少啟示,這是個好開始,但任務還未完結。我們未來一年仍有許多後續活動,針對不同族群,例如年輕人,科研人員及公司,以至公眾等,善用這個平台促成更多實用產品和服務誕生,並把科技帶到社區。 下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希望再次看到你們的笑面。 (文章刊於2017年6月2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親身接觸樂齡科技

今個周末是父親節,一家人總會聚聚享受天倫之樂。看著親人漸老,究竟有甚麼方法能夠保持,甚至提升他們的晚年生活質素呢?如果問年老父母,他們的答覆多是:只要你有空回來一起吃頓飯就好了,其他都不需要花錢購買。這點筆者當然明白,但對於年老體弱的長者,我們還可以再做些甚麼,提供更合適的支援? 香港是長壽之都,男女平均壽命均冠絕全球,惟行動不便的長者如選擇在社區生活,經常遇到不少難題,即使在家裡也難以伸展移動,還有如廁及沐浴等的不便情況。在創新科技的幫助下,長者能夠改善自理及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素,不單能夠舒緩照顧者壓力和提升長者生活質素,更重要的是長者有能力實現居家安老。 外國科技應用的層面相當廣泛,從家具設施、通訊設備、人工智能應用,以至院舍服務等,都有許多創新的科技應用。但剛公布的「樂齡科技概況研究」指出,本港公眾對樂齡科技重要性的意識不足,長者科技產品和服務尚未普及,即使本港有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仍然有許多長者都不知道。 現時香港的社會福利及院舍服務已開始採用更多的科技產品。有安老院舍發展智能系統,加入電腦化平安鐘系統、射頻導向、防遊走及電腦化藥物系統等。此外,亦有機構針對院友的需要而引入多種智能小伙伴,譬如是帶領長者一起做活動的智能機械人。這些科技,能夠協助提升服務質素和效率,同時亦有助舒緩院舍人手壓力及減少工業意外。 我們將許多創新科技帶來香港,今個周末在灣仔會展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誠意邀請公眾與家中長者前來參觀,親身看看、接觸、感受一下這些新科技的用處。 (文章刊於2017年6月1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動力外骨骼」助癱瘓者重拾活動能力

科幻電影經常出現各類人體裝甲,而且多用於戰鬥以增強防護及攻擊力。現實世界裡,這類裝甲的科研發展的確早出於軍事用途,稱為「動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時至今天,技術已轉移為民用,尤其用於協助肢體受傷,中風,甚至癱瘓的人士重拾活動能力。 為籌備本月中的樂齡科技博覽,我們走訪多間科技公司了解外骨骼技術的應用發展,其中一個產品乃來自紐西蘭的「Rex」機械腿,名字靈感源於恐龍,創辦人本身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終有一天要坐上輪椅,體會到殘障人士的不便,於是決心運用工程知識,研發出讓半身不遂者擺脫輪椅、重新站立行走的機器。 「Rex」機械腿適用範圍包括心臟以下失去活動能力的半身不遂者,用家坐着穿上機械腿,機械腿上有29個感應器,穿上後可以穩定站立,無須負重,用手撥動操縱桿控制行走方向。用家可配合Rex進行物理治療,讓下肢進行被動式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適量的站立亦可改善心肺及排泄系統功能。 此外,亦有本地科研公司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開發「希望之手」機械臂,治療原理是幫助中風患者強化腦部對手掌的控制,當患者佩戴了機械手後,要張開手掌,手臂上的肌電傳感器會讀取到手臂肌肉的電訊號,電腦系統會因應訊號控制機械手的張開,從而帶動患者的手掌伸張。據知目前已有公立醫院和復康中心採用「希望之手」協助復康訓練工作。 這些外骨骼科技令肢體傷殘人士重拾活動能力,想像一位下肢癱瘓的人士能夠站起來,能夠步行,其喜悅不能以筆墨形容,身心質素亦會大為改善。假而時日,技科更能應用於康復及社會服務之上。雖然這些「動力外骨骼」器材售價不菲,但海外一些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可以資助受保人購買,甚至按時更換。香港在這方面應如何發展?至少應資助有需要的巿民得到復康訓練吧。 上述外骨骼設備將於6月16至18日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展出,公眾可親身了解其運作情況。 (文章刊於2017年6月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