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社會房屋運動

自從社聯的「共住‧共生」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由傳媒披露部分資料後,不斷收到公眾查詢及要求入住。我們從傾談中更了解基層市民現時的住屋困境,深刻感受到他們對適切住房的渴求,這也是社福界銳意發展過渡性社會房屋的原由。 住房問題是各民生議題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棘手的一環,倡議過程艱鉅,也惹來一些誤解。在此,必須重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計劃目的是提供適切人道住房,當中講求充足的活動空間、採光、通風、衛生及安全等等,故不考慮市場現存的不合法劏房。 幫助基層市民解決住房問題,焦點一直都在增加公屋供應,但經年累月的輪候,生活在惡劣而昂貴的劏房,市民十分無助。不人道的住房對住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從工作、家庭關係、社交及身體,以至心理和精神質素都有影響,尤以小孩為甚,這些負面烙印更會隨著他們成長。 住屋是一個土壤,孕育和承載著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房子本身是最基本的硬件,當中還有講求人與人的互動、互助,共住而共生。 我們希望與業界通力合作,為基層市民提供適切的過渡性住房,改善生活。同時,亦希望透過社會服務的介入,讓住戶在社交、社區參與、工作以至理財能力等方面都能成長,更有能力去建立自己往後的生活。 這個改造和建立的計劃,有賴業主的積極回應和參與,需要全城的回應來進行這場屬於香港的社會房屋運動。如有業主願意用手上的物業幫助有住屋需要的人,請致電2864-2961聯絡社聯。 這亦只屬過渡性質的計劃,香港需要一個真正的社會房屋運動,除了提供足夠的公屋,更需發展其他多元的社會房屋計劃。 (文章刊於2017年8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殘疾就業政策的協同效應

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應該平等地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當中包括殘疾人士的工作權利。許多已發展國家的政府及商界均盡力建立傷健共融的工作環境,而且誘發不少跨行業合作,近期出席《國際工作組織及亞洲工作組織國際會議》,就聽到許多值得香港借鏡的經驗。 英國公共廣播電視台《Channel 4》於2015年推行一個名為「360° Diversity Charter」的項目,列出多項台前幕後的措施,推動該電視台實踐接納差異及展現人類多樣性的理念。其中一項使命是要於2020年成為英國聘用殘疾人士的最佳僱主,管理層不單要建立沒有歧視的文化,並讓殘疾人士可以有合適的工作環境;公司同時改善政策、流程及制定準則及實務指引,增加殘疾演員及幕後工作人員的比例,提供學徒空缺給殘疾人士參與,而且設立殘疾事務專員一職,專責支援殘疾員工及為殘疾員工進行工作調適。公司亦與不同品牌合作,在廣告中透過殘疾演員推銷商品之餘,亦能向公眾展現接受差異的文化。 另一個模範例子是商鋪租金與香港同樣昂貴的日本,日本SWAN麵包店於1998年創立,目前600多名員工中,當中超過一半為殘疾人士。有發展商認同聘用殘疾人士的理念,從而提供旺區店舖,如銀座、新宿等地方供麵包店經營,而麵包店亦能給予殘疾員工較佳的薪金,麵包店不斷發展,目前已擁有近三十間分店。 至於香港,雖然各方一直倡議殘疾人士就業,但官方數字指現時本港的殘疾人士的失業率達到6.7%,較本港整體失業率高出近一倍,實際情況可能嚴重得多。其實,香港不缺有心人,缺的可能只是協助殘疾人士的新點子,這些外國例子或許能引發官商民思考,從而建立共融工作環境。 (文章刊於2017年8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銀髮模特兒

銀色白髮配襯着每一張獨特的臉;老人家,依然可以很好看。 置身於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之中,我們設法要讓長者生活得舒適、有尊嚴、開心,由前記者創立的「老正工作室」也提倡讓長者優雅地生活,亦是全港首間銀髮模特兒及市場推廣公司,發掘出長者正面活力的形象,同時協助品牌打開銀髮市場的大門。 老正模特兒團隊全部逾50歲,最年長的一位更已年屆94,在兒孫鼓勵下參與;也有型格廿四孝爸爸為作榜樣向女兒展示凡事皆有可能,自薦加入成為模特兒,拍攝了一輯又一輯廣告。有肚腩也沒有問題,每人美態不一,最重要願意面對鏡頭、懂得欣賞自己。 社企創辦人曾任職副刊記者近6年,經常採訪退休人士,眼見不少長者其實絕不老土,銀髮市場潛力巨大,便想到以此創意點子回應市場各方面需要。 截至去年年底,全港有610間社會企業單位,比去年上升6.3%。社企數目持續增長,並循多元化發展。除了行業上的多元,亦有各類專業人士的加入,如建築師、醫生、會計師、學者及記者等。專業人士除擁有專業技能,亦熟知行內的需求與挑戰,他們積極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已有的資源網絡開辦社企,以創新方法造福社群,這些優勢無疑更有利社企的持續發展。 將來定有更多專業人士加入社企行列,提出各式創新點子;社聯的社會企業商務中心也會一直同行,支持各位社會創業家! (文章刊於2017年7月2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非同凡響

由二十多年前的金像電影《籠民》到近期的《五個小孩的校長》和《點五步》等,電影之能夠感動人心,許多時候基於劇情和戲中人的演出和觀眾的生活有某程度的聯繫,帶出社會真實的一面。 這些故事,相信從事社會服務的朋友不會感到陌生,但要將社會實況帶給普羅巿民,電影錄像是很有效的媒體。其實,社福界過去製作不少短片,但能夠在院線上映的大片則寥寥可數,在機緣之下社聯首次參與大片的策劃及製作,嘗試把弱勢群體的生活搬上銀幕,希望藉跨界別合作,喚醒大眾對智障學生和特殊教育的關注。 電影暫名《非同凡響》,講述兩位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學生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一群有智力障礙的兒童,重新認識自己和成長。電影由一直與社聯合作的金像導演歐文傑自編自導,演員包括一眾好戲之人,例如鍾景輝、張國強、林嘉華、劉玉翠、歐錦棠,還有金像獎「最佳新演員」余香凝與葉童飾演母女,另一主角岑珈其也曾參與《點五步》。 在前期籌備電影題材時,我們特意安排製作團隊走訪特殊學校及社福機構,讓他們深入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家人的關係,希望將最真實一面呈現給觀眾。 劇組正在努力製作中,期望《非同凡響》能夠很快上映。 (文章刊於2017年7月1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公屋問題不濕碎

本港房屋問題向來嚴峻,數以萬計的家庭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單位,新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日前就提及資助社企租用私樓分租給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本地社福機構早已嘗試作為社會房屋中介,效果也不俗,如能在政策上拆牆鬆綁,有望吸引更多良心業主,將社會房屋規模擴大。 許多劏房戶正在輪候公屋或者計劃輪候,但對於「上樓」程序和安排,其實也未必完全掌握。上星期我們邀請房屋署人員與社福機構及街坊會面,讓大家更清晰掌握相關政策及程序。會上有參加者提出一些個案和問題,值得大家思考: 於輪候公屋時屆退休之年,取回的強積金供款超過申請資產限額,便會失去上樓資格;如於上樓後才取回強積金供款,只要總資產不超過公屋入息限額100倍,便毋須擔心被勒令遷出,而且富戶政策豁免長者,令長者可安享晚年。 人有起跌,曾經申請資助置業計劃的人士今天收入資產大降,欲申請公屋,原來不合資格,皆因條款規定各項資助置業計劃的前業主/聯名業主及其配偶均不合資格申請公屋,房署只會特別考慮以下情況:破產、正領取綜援、家庭環境逆轉,例如離婚、家庭經濟支柱身故等、家庭收入銳減,以致難以償還按揭貸款;或家庭面對健康或個人問題,但嚴重程度不足以令他們符合接受體恤安置的資格。 另一些個案涉及長者有婚姻之名但沒婚姻之實,但於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辦理離婚,而不能以個人名義申請公屋;也有建議將現時四個配屋分區(巿區、擴展市區、新界、離島),再劃分得仔細一點,讓申請人易於考慮。 上述問題看似濕碎,也未必只屬房署的範疇,但就每天困擾著普羅巿民,即使未有完美解決方案,管方也必須和公眾保持溝通,體察民情,才不致訂定不符現實的離地政策。 (文章刊於2017年7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