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求同存異

「整筆撥款」津貼制度於2000年推行,至今已17年,人事幾番新,當年的社會福利署署長,今天已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然而,這個制度雖推行多年,當中的爭議卻從沒停止,由政府承擔、員工保障、機構管治,以至公眾最關心的服務質素,幾乎涉及所有範疇,而福利界生態亦的確出現了變化。 新一屆政府承諾會與社福界商討制度,如今必須在公開透明和沒有前設的情況下徹底改革「整筆撥款」制度,檢視社會環境轉變以提供適切服務,這是社福界的共識,也是業界三大組織:社聯、社協、社總和社福界立法會議員走在一起共議,舉辦諮詢會的原由。 在剛過去的周未,出席了三場「徹底改革LSG」諮詢會,合共百多人參與,大部分是前線及中層社工,亦有其他員工、服務使用者,機構主管及社工學生。 彼此認真討論,坦誠分享對「整筆撥款」制度的看法,優點及缺點,以至探討不同的改革方向和方案。 事實上,發生許多問題不單關乎制度設計,還有一些外在因素,例如政府早年引入資源增值及競投制度,令機構要用更少資源提供更多服務;而缺乏長遠服務規劃也令服務及人手編制遠遠落後,這必須包括在政府檢討範圍之內。 要討論和尋求共識的議題還有許多,但只要業界堅持對服務使用者的處境事事關切,認真對待社工專業,相信總能求同存異。 (文章刊於2017年10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福機構挑戰日增 徹底改革「整筆撥款」制度

特首剛發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出許多民生措施,亦提及會與社福界商討如何優化整筆撥款制度。事實上,整筆撥款制度多年來衍生不少問題,如今必須在沒有前設的情況下徹底改革,檢視社會環境轉變以提供適切服務,這是社福界的共識。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早前在網誌提及部份社福機構缺乏對財務管理的認識。無疑,良好管理和管治可保障服務質素及服務使用者的權益,然而我們擔心,政府在檢討「整筆撥款」制度前夕,局長網誌可能令市民將資助制度的種種問題,簡單地歸咎於機構管理不善,不單有欠公允,更重要是錯判問題,將影響檢討方向,以致長遠的福利發展。 「整筆撥款」實施前,福利津助制度十分僵化。受資助機構聘用員工,不論學歷、薪酬、職位,全部需要社署審批。即使服務出現空隙,機構亦不能調撥資源去滿足需要。「整筆撥款」制度在2000年推行,正要給予機構空間,因應社會轉變,靈活地調撥資源,提供適切服務。 十七年來,社福界利用資助制度的靈活性,開展了更多創新服務,回應不斷增加及轉變的社會需要。然而,「整筆撥款」資助制度的核心問題,即劃一以中位工資作為撥款基準,卻令社福機構陷於困境,員工的工作量不斷上升但未能獲得合理回報,更令管員雙方矛盾持續。 政府即將檢討「整筆撥款」制度,必須處理撥款基準的問題,同時應分析十七年來福利機構面對的三個主要轉變: 1. 社會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人口高齡化,院舍接收愈來愈多認知障礙症長者;教育改革,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更難適應學校制度,轉向福利服務求助;家暴躍升,家庭服務中心社工每天都在救火;壓力爆煲,不少年青人自殺輕生。社會問題愈趨複雜,「整筆撥款」制度卻將資源封頂,以十七年前的人手編制來訂定津助額,但期望受資助機構「靈活」運用資源,去應付今天複雜多倍的社會問題,是否合理? 2. 供求失衡增加員工成本 目前,受資助機構聘用五萬多名員工。跟大部份行業一樣,機構面對人力資源短缺問題,輔助醫療職系及前線護理人員經常存在一至兩成空缺,機構往往需要負擔較高的員工成本。另一方面,不少社工編制均屬於助理職級(文憑社工),但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機構往往聘用具學位的社工填補文憑社工的職位。「整筆撥款」制度以中位工資作為撥款基準,期望機構通過較高薪的舊人流失、較低薪的新人加入,可節省服務成本。但在複雜多變的人力市場,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通嗎?政府多年來沒有檢討撥款基準又是否合理? 3. 引入競爭性撥款壓縮機構資源 在「整筆撥款」制度下,政府原以為機構可以通過新增服務,沖淡舊服務成本上升的問題,紓緩財政壓力。然而,多年來,政府推出不少新服務時,引入服務競投、資源增值、同時使用有時限的項目計劃撥款等,令機構必須設法減低成本、增加服務量以爭取更多資助服務。新增服務結果反而可能增加機構的財務壓力。政府分配資助服務的方式,與「整筆撥款」制度產生甚麼互動效果?是否有利於服務發展,保障質素? 局長在另一篇網誌提問,如果「整筆撥款」基準出現問題,為甚麼機構的整筆撥款儲備比例不斷擴大,甚至被社署取回超額部份?這是必須檢視的問題。然而,有差不多一半機構出現此情況,是否反映整筆撥款制度的結構性問題,不可以簡單地以個別機構管理不善來解釋。政府必須認真檢視制度設計上出現了甚麼問題,以至限制了機構盡用撥款,提供更好的服務。 無論如何,社福機構要提供優質服務,亦要向撥款機構和員工問責。更重要,機構要緊貼社會,與時並進,填補因社會轉變而出現的服務空隙,滿足市民大眾需要。機構的管理正好要在不同持份者的期望中,尋求平衡點。因此,實在不能抽空地檢視機構的財務管理,而忽略整個資助環境的急劇轉變。 檢討「整筆撥款」制度必須全面和徹底,其中包括以下幾個範疇: 社會需要急促轉變,「整筆撥款」的認可人手編制,包括人手數目及資歷,能否應付新增的服務需求?另外,是否需要更多資深的專業社工和督導人員,以確保專業的質素? 人力市場及資源競爭環境複雜多變,「整筆撥款」基準背後的假設是否依然成立?是否需要重新檢視如何訂定基準? 面向服務使用者,如何確保資助制度有利他們獲得優質服務? 面向員工,如何保障他們的薪酬待遇,讓他們安心工作,提供最好服務? 面向市民大眾,如何確保非政府機構保持活力和創新精神,推動社會發展? 最近,社福界就「整筆撥款」制度檢討舉辦聯合諮詢活動,凝聚社福界不同持份者,包括服務使用者、前線員工、管理層、專業人員,深入探討改革制度的方向。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政府全面掌握問題的核心,爭取不同持分者達致共識,徹底改革「整筆撥款」制度,讓福利服務得以與時並進、持續發展。 (文章刊於2017年10月11日《HK01 - 01博評》) ...

擴大輔助器材租賃服務

上月考察東京國際福祉機器展之行,除了出席展覽,亦拜訪當地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進一步了解日本長期護理服務制度。 在支持長者使用輔助器材方面,日本政府推行的長期護理保險,清楚界定支持那些項目,可以是輪椅、步行器、可調較高度斜度的床架、床墊,甚或方便輪椅上落樓梯的斜板等等,而且清楚說明哪些是資助租用,哪些是資助購買的。 當長者接受評估確定有需要時,例如某程度的缺損,護理專案經理就會上門評估他們的各項需要,包括設備類型,然後安排租用或購置,專案經理會每半年家訪再重新評估。長期護理保險的覆蓋不論貧富,我認識的一位中產朋友的父親亦得到相同服務。 長期護理保險資助長者租用輔助器材,既節省金錢又環保。別以為出租器材會是殘舊、骯髒或破損。每一件出租器材收回後都會被徹底清潔、維修、消毒及再包裝,例如工場內有高壓射水設施沖洗輪椅,而職員亦將每一個輪胎的坑紋逐一清潔,可謂一絲不苟,好讓下一位租用者安心及安全使用。這不但是注重衛生,更是尊重使用者的表現。 至於香港,雖然也有一些慈善機構自行籌款提供借用輪椅服務,而政府也有些計劃或基金資助購買某些產品或醫療器具,例如輪椅和呼吸機。然而,資助器材清單不夠全面,亦沒有全面的評估及資助安排,未來應研究如何進一步推動輔助器材租賃服務,讓更多長者及殘疾人士受惠。 (文章刊於2017年10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組合屋絕非改裝貨櫃 計劃爭分奪秒

由貧民窟,寮屋,臨屋,香港走過不容易的房屋路,政府更於回歸初期把公屋輪候目標訂於平均三年,但因為2007年後開始減建公屋,惡劣住屋問題就陸續出現。 上屆政府曾推出長遠房屋策略諮詢,其中一項重點課題是對應公屋輪候人數及時間愈來愈多及愈來愈長的情況,共議對策,強調覓地增建公屋,可惜事與願違,公屋申請數目有增無減,現有超過27萬宗,公屋輪候時間亦愈來愈長,目前就要等4.7年。 逾四年的等待,對基層劏房家庭是一種煎熬;兒童於惡劣環境下成長,缺乏讀書做功課及活動空間,難免影響身心發展。再說,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每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34萬元,而政府財政儲備達9,700億元,相對基層巿民的生活困境,實在是一大諷刺。 公屋輪屋時間冗長 覓地建屋困難,輪候公屋時間不斷上升,如何在等待期間改善基層巿民生活變得重要,這也是民間推動過渡性房屋的原因。 我們由檢討公屋編配機制,研究重置租金管制,到社會房屋,當中經過重重探索,亦研究歐洲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等地的經驗。結論是我們有需要推動發展由社會服務機構或社企營運的過渡性社會房屋,以及引入海外最新的預製組合屋技術,以期在較短時間內加大力度增加社會房屋的數量。 共享房屋 早前公布的先導項目「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目的是釋放社區內閒置或未有善用的住宅資源,嘗試大規模地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與此同時,我們也積極構思如何利用閒置的市區熟地,利用預製組合屋技術,為有過渡住屋需要的基層提供相對適合而又可負擔的過渡性住房。根據大學建築學系學者、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及規劃師的意見,預製式組合屋這種建築技術,在外國已日趨普及和受歡迎,由於產品的預計使用年期可長達50年,故已應用到興建永久建築物上。 除了興建時間較傳統建屋方法快速外,建築過程對週遭環境破壞更少,例如用水方面就較香港常見的建屋方法大幅減少,另室內設施包括傢俬廚房以至廁所都可在工場預先裝配,連同組合屋運送到工地,省錢也省時。該類房屋在設計上也可拆卸、搬運及重組,可利用於作過渡性住宅之用。 組合屋同樣要求宜居 為方便運輸,預製組合屋的主要部件會設計成可以於公路運送的形狀,再於工地按需要組合成不同面積的單位。由於部份該類組合屋的設計貌似貨櫃,令外界誤以為利用舊貨櫃改裝作住屋用途,其實我們研究的預製組合屋,在防火、防風、防噪音及環保方面均要符合香港法例的基本要求,製造商須具備相關生產經驗和技術,及提供產品符合歐美國家要求的驗測證書證明。另外我們正與來自建築專業的義工團隊研究,組合屋在室內溫度控制、防止蟲患、裝拆過程如何減低建材損耗,以至室內設計等方面的規格,及組合屋在工地上不同的配置方法,務求符合基本宜居要求。 相比利用現有閒置住宅作過渡性社會房屋,利用市區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項目,在單位數量上會更多及集中。荷蘭的經驗說明,若項目規模夠大,部份單位也適宜預留作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設施及居民聯誼活動之用,令入住的租客除了有過渡性安身之所外,也可以藉社區連結得到社區支援和服務去促進個人及家庭發展。 協助弱勢家庭,從來都是爭分奪秒工作。組合屋計劃雖仍在探索階段,但既然政府對計劃沒有既定立場,相關部門也開始研究法規拆牆鬆綁,如今必須加速進行。 (文章刊於2017年10月9日《HK01 - 01博評》)  ...

毋須長者尿片

家中長者會否因為小便頻密而不願意外出,以至減少參與社交活動,就連旅遊玩樂也不願?皆因經常需要尋找公共厠所或因為尿液洩漏弄濕褲子,或許感到尷尬難堪。 部分長者可能因此減少飲水以減少排尿,但這不免影響健康,尤其對於患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的長者。 如果長者失禁的情況嚴重,可能需要使用成人紙尿片,這不但不方便和需要若干開支,更重要的是影響長者的自尊、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對社交及接觸親友感到畏縮,長遠可能令長者失去生存的盼望。 如果透過訓練、調整生活習慣或使用科技,可否改善長者尿液洩漏或失禁的問題,令長者重拾自信,改善社交生活? 上星期東京舉辦一年一度的醫護及復康展覽(國際福祉機器展),社聯安排了四十多人出席,包括非政府機構、政府、研究中心、基金會及商界人士,並到當地政府部門及服務機構探訪,了解當地安老服務最新發展,同時為明年十一月舉辦第二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作出準備。 尤記得去年在該展覽看到一些大小便處理器,當一個須長期臥床以至失禁的長者使用後,該處理器會自動吸走大小便,並立即進行清洗及以暖風吹乾,確保長者清潔乾爽生。今年六月社聯在第一屆樂齡科技博覽會場展出時,引來不少傳媒報道,亦吸引不少市民參觀。 今次在東京看到的則是另一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令部分長者不再需使用尿片。我們探訪了兩家長者服務機構,其中一家是運用訓練及調整生活習慣,協助長者適時如厠。長者在院舍中每天最少飲用1,500毫升食水,並且需要多運動改善身體機能,再加上工作員適當的訓練及提點,大部分都可以成功解除失禁之苦。而且,由於飲食生活習慣健康、心理狀態改善,外表更年輕了不少。 另一間機構則引入了一件新的科技產品,使用者只需將一件十分輕便細小的儀器貼在腹部,以超聲波監測膀胱的尿液份分量,並透過手機提醒使用者如厠。 兩項設計的概念並不複雜,而且目標明確,就是要改善部分長者如厠問題,令長者生活得更舒適及有尊嚴。以香港的文化及經濟水平,理應不難做到。 (文章刊於2017年10月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