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樂齡科技在社區

政府將於今年第四季推出十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除了資助聯同社聯制訂的「認可科技應用產品」清單的產品外,申請者亦可自行物色公司研發適合的產品。 這項資助將有助於長期護理服務中推廣及應用創新科技,改善工作流程,並降低職業安全的風險。最重要的是,透過引入輔助科技及包容性設計,讓長者能夠維持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同時積極社會參與,提高長者晚年生活質素。 事實上,去年六月社聯與政府首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共有43,000多人參加,足見公眾對樂齡科技的重視及需求。我們在想,如何進一步深入社區,讓更多巿民能夠親體驗樂齡科技產品。 經過多月籌備,我們將與不同地區服務機構合作,於今年一月至十月期間,在黃大仙、觀塘、深水埗及北區等地區的社區會堂、學校或商場,舉辦「樂齡科技與創新-地區巡迴展覽」,展出與長者生活息息相關的樂齡科技產品。 第一次的地區巡迴展覽本周末於黃大仙區的樂富廣場舉行,特意挑選十二項樂齡科技產品,包括:上落樓梯機,讓居住於唐樓或村屋的體弱長者能外出參與社交生活;至於自動沖洗吸便機則能為長期臥床的長者即時解決大小便的問題。 此外,也有一些不是很High-tech,但很High-touch(貼地)的產品,例如:三支點拐杖頭、廁所正面扶手及減壓坐墊等,讓社會不同需要及負擔能力的長者及照顧者能夠認識到各種樂齡科技產品的用處。 透過巡迴展覽及與地區長者中心的合作,希望可以增加公眾、長者及照顧者對樂齡科技的認識和應用,提升居家安老及解決照顧困難的能力,為高齡化社會作出準備。 (文章刊於2018年1月1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2018民生福利議題

2018年剛過了一星期,先祝各位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去年香港在政治、經濟及民生都有眾多挑戰,雖然許多環節未敢樂觀,但我們總得迎難以上,而在這氛圍下社福界也啟動了不少項目,希望逐步改善各類福利服務和弱勢社群的生活。 新一年有幾個需要持續跟進的重要民生福利議題。 首先是貧窮問題,最新貧窮數據顯示,計及政府政策介入(恆常現金)後,貧窮人口由2014年的低位96.2萬回升至2016年逾99萬人,貧窮率14.7%,屬近四年新高,貧窮長者的情況尤其令人憂慮,我們必須繼續爭取政府重新考慮全民退休制度。此外,除了改善各項社會保障及現金津貼計劃外,亦要考慮發展社區經濟,讓基層在社區生活得充實、自主、自強。 同時,不斷增加的房屋開支將租住私樓的基層家庭推入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收入跟不上租金升幅,房屋開支佔總開支很大比例。現時推行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向基層市民提供不同住屋選擇的重要嘗試,招募閒置住屋的計劃已於去年出爐,希望組合屋計劃也能在今年成事。 院舍服務一直出現嚴重人手短缺,而質素參差的私營院舍更為人詬病,如何為行業締造有利發展環境是個難題。除了吸引生力軍入行,投放資源外,善用顧及長者及殘疾人士需要的樂齡科技將是重要一環。社聯去年與政府合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共有43,000多人參加,反映社會對樂齡科技的重視及需求,新屆政府亦於施政報告承諾設立10億元樂齡科技基金,資助社會服務機構採用相關產品。今年必須繼續著力發展樂齡科技,第二屆博覽也已定於11月舉行,期望有助引入新科技和點子,提升長者及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 還有一項對社福界和公眾影響深遠的工作,乃檢討整筆撥款制度,政府在業界的要求下,於去年年底正式展開相關工作,而社聯亦與社協、社總和邵家臻議員辦事處共同推動業界參與討論。事實上,整筆撥款制度,以至社福服務監察及成效指標甚為複雜,即使去年發表多份來自審計署,申訴專員公署的報告也有不少誤解,今後必須多下功夫,畢竟人本工作,不能單以金錢成本效益論得失。 社聯會繼續推展各個創新項目、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發展,以及參與整筆撥款資助制度檢討、安老及復康服務規劃等工作。要成功推展這些工作,有賴巿民的支持及參與。最後,獻上社聯新製作的機構短片,花三分鐘時間,看看社聯的工作。 社聯機構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PyaNpJjHM&feature=youtu.be (文章刊於2018年1月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回顧與前瞻

新年伊始,謹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去年,社聯為慶祝成立70周年,訂定兩大工作目標,包括(1)推動社會服務應用創新科技,同時為高齡化社會作出準備;(2)促進業界發展,包括管治及領導層,以及小型機構。 借此機會感謝業界及政府的支持,商界、基金會及社聯發展基金撥款資助,以及各委員會及同事的努力,令多項工作計劃得以順利推行,包括: 推展「非政府機構董事會網絡計劃」,為機構董事會成員及管理層提供交流培訓機會,迄今舉行多場研討會、工作坊、一次國際會議和兩項研究,反應熱烈。 年初開展「星動計劃」,為小型機構提供交流培訓以及協作平台,已有超過100個機構參與。 舉辦「第二屆社會服務管理人員領袖發展培訓課程」,為業界培養未來領袖,共有28人參加及完成課程。 三月舉辦商界展關懷與社區夥伴合作展,有百多個機構參與展覽,5,000人出席。 六月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共有43,000多人參加,反映社會對樂齡科技的重視及需求,而政府亦積極回應,於施政報告承諾設立10億元樂齡科技基金,資助社會服務機構採用相關產品,以提升長者及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 舉辦第八屆「卓越實踐在社福」計劃,超過100個創新及極具特色的項目參加比賽。 十一月舉辦「社聯會議2017」,主題為:凝聚、創新、共建,期望匯聚各界,推動社會創新,共有1000多人出席。 多項由不同基金會資助、回應人口高齡化的項目亦已陸續推展,例如:謢理關懷天使計劃。 社聯亦經常因應社會的不同需要而作出回應。今年在新一屆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首兩批合共34個單位的住戶已於去年底開始陸續入伙,另外53個單位的營運機構亦已確定,相信可以很快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同時,我們亦積極籌備一項組合屋計劃,希望可於今年內完成。 還有一項對業界影響深遠的工作,就是整筆撥款制度的檢討,政府在業界的要求下,於去年年底正式展開相關工作,而社聯亦聯同社協、社總和邵家臻議員辦事處,一同推動業界參與討論,前後合共舉辦11次諮詢會,共有900多人出席。 展望未來,社聯會繼續推展各個創新項目、推動業界發展、參與整筆撥款資助制度檢討,以及透過安老及復康服務的規劃工作,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發展。要成功推展這些工作,需要各持份者的支持及參與,以及各位的意見。 最後,獻上社聯新製作的機構短片,花三分鐘時間,看看社聯的工作。我們期望繼續得到各位的支持,與大家一起促進社會服務的發展,建立關愛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令香港變得更美好。    ...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陸續入伙

上周未(12月16日)參加一個聖誕派對,與九龍城區內的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小朋友一同欣賞聖誕表演,當中有些將成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首批住戶。看到他們有個較舒適的居所,萬分欣慰,這也是我們著力推展計劃的原動力。 經過幾個月工作,我們合共接獲408個單位(包括由機構業主提供的294單位,以及由個別業主提供的114個單位),當中已勘察的單位逾半,合適使用的單位超過100個。 多個項目進展良好,包括將於聖誕節前陸續入伙的樂善堂九龍城項目,聖雅各福群會正在甄選旺角項目的合資格住戶,而土瓜灣項目亦於日前進行施工啟動儀式,由香港建造商會為其中二十多個單位裝修伙,而業主恒基兆業地產亦免費協助其餘單位的前期裝修,預計於2018年2月底完工,屆時可讓租戶陸續入。 香港的房屋問題棘手不易解決,期望社會房屋可以惠及更多輪候公屋或有其他過渡住屋需要的基層人士,讓他們可以有多一個選擇。社聯會繼續接收單位,有興趣參與計劃的業主、社福機構及社會企業,可致電3596 7557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聯絡社聯。 (文章刊於2017年12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Don’t punish NGOs because they succeed in raising more money

Chua Hoi-wai says the suggestion that NGOs that also receive private funding may be wast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is inaccurate, as all their services are aimed at meeting community needs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 subsidised welfare agencies in Hong Kong have gone the extra mile to rally community resources to meet our rapidly multiplying social needs. But as agencies garner more private donations, should the government reduce its support, lest it be seen as "subsidising" private funders? This question points to the daunting prospect of reduced government funding, should one recommendation of the latest Audit Commission report be enacted. The lump-sum grant system, the government funding model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since 2000,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agencies to buil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social problems effectively. NGOs have successfully mobilized resources, as evident in the increase in funding from HK$600 million to HK$3 billion, from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between 2002 and 2016.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support from traditional funders lik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and the Community Chest, welfare agencies have forged partnerships with business corporations and charitable foundations. With these extra resources from the community, NGOs have quickly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