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善用閒置土地減社會成本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又向前邁進一步。上星期關愛基金專責小組通過撥款資助組合社會房屋計劃首個位於深水埗南昌街的項目,並交由扶貧委員會考慮。 坊間普遍對組合屋計劃抱正面想法,認為可動用社會資源為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及兒童提供安全衛生及可負擔的居所。同時,公眾亦有些關注點,例如單位數目較少、租住年期較短、成本較高。 但作為全港首個組合屋項目,卻也算合適,因為可真正試驗有關建築技術,不再紙上談兵。當確定其可行及為公眾接受,相信政府及發展商均願意提供更多閒置土地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 雖然租約期只有兩年,但居民等待「上樓」時有兩年穩定生活,怎樣說總好過受劏房加租及逼遷威脅。再者,營運機構會提供支援服務,這對兒童發展及家庭關係有很大幫助。 另一個關注點是成本益效。其實,單純論建築成本,由於這類過渡居所使用期短,確實很難與動輒使用數十年的永久性住房比較。但如果我們想使用這些短期閒置土地以紓緩住屋壓力,那麼組合屋應該是最經濟可行及環保的方法。組合屋方便拆卸、搬遷及重用,減少資源浪費,而且建築時間短,可以有效率地使用土地及盡用年期。 其實,本港有不少閒置土地,所說的並非現在討論得相當熾熱的郊野邊陲,而是已有特定用途但一直閒置「曬太陽」的用地,私人閒置土地多,政府也有不少,可加以利用轉為過渡社會房屋。 至於資金方面,政府可考慮成立「社會房屋基金」,資助更多不同類型的社會房屋計劃,讓更多基層人士受惠。 (文章刊於2018年6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外骨骼用途廣泛

上星期去了東京三天,主要出席由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香港特區駐東京辦事處及社聯合辦的簡介會,介紹今年11月樂齡科技博覽,鼓勵更多公司參展。 會後到一家外骨骼科技公司的展覽中心,試用兩款外骨骼產品。其中一款是幫助需要扶重的人士,以減少意外;另一款則是我最感興趣的HAL(Hybrid Assistive Limb)。 有別於以往看過的幾款外骨骼,包括去年樂齡科技博覽展出的那款可讓輪椅使用者步行的產品,HAL特別用於復康訓練。HAL 與一般機械外骨骼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只是提供動力,同時還能偵測自大腦發送至肌肉的生物訊號,正確判斷何時與何處的肌肉需要輔助。換言之,使用者並不需要使用控制桿,而是能直接用身體神經命令HAL。 HAL有不同版本,有的穿起來像 Ironman,但因為安全考慮未有真正用於醫療服務。我們試用的是專門進行下身復康訓練,協助曾經中風或有脊髓損傷的病人,訓練他們步行。該公司播放一段短片,顯示一名本來不良於行,需要使用輪椅的中年人士,經過三個月HAL訓練後,活動能力提升,可以自行使用輔助器具步行。 HAL獲多國認證,現時可於日本、德國,美國及沙地阿拉伯等國家的醫療機構提供復康訓練,或許他日有機會引入香港。 硏發產品經歷數以十年計,雖初見成果,但距離廣泛使用,還要繼續努力。其中,價格是個大問題,科技發展有機會令這些產品普及化及更可負擔,這樣才能令更多人受惠。 (文章刊於2018年5月2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玩樂 = 溝通

玩樂,本來是小朋友的基本需要,但今天卻變得奢侈。不論小學或中學,放學放假也有許多功課;默書、測驗、考試頻密;又要上音樂、藝術、語文班等,每日都與學習為伴,偏偏沒時間玩樂。 不少身為家長的朋友都有很深感受,與子女關係變得疏離,這都是長期缺乏溝通所致,每天只事務性的學習再學習。 或許香港的教育制度就是這樣壓迫,但只要善用時間空間,家長便有辦法讓子女和自己鬆口氣。其實,家人最緊要就是有一起的時間,這個時間不是一起各自玩電話,或者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大家要放低手上的工作,與家人分享或共同做一些事情,例如煮飯、玩遊戲,就算只有十數分鐘的時間,但已經令到家人有更多的溝通了解。 每年五月十五日是國際家庭日,今年香港響應機構將整個五月定為「快樂家庭月」,以「一起玩樂」為主題,透過鼓勵家庭成員彼此建立連繫,增強家庭凝聚力。每區都有不同親子活動,有的下田,有的捉魚,也有玩集體遊戲。 玩樂時也有些貼士能增進溝通,例如父母盡情參與、與子女討論遊戲方式、說話不能太快,著重聆聽等等,總之要讓子女感到欣賞和接納。 欣賞和接納,其實也是我們這些成年人的願望。 (文章刊於2018年5月2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點解要搞組合屋?

最近不少人問我,為甚麼社聯要籌備組合屋計劃? 朋友說,社聯去年推出樂齡科技博覽,又搞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今年又要跟進整筆撥款檢討,現在還要推行組合屋計劃,還嫌不夠忙嗎。更多人說,應該由政府牽頭,出錢、出地,現在由社聯牽頭,很為難,而且亦沒有建屋經驗及專才。這些說法都有道理。 然而,當我們見到基層市民捱貴租、住劏房的困境,難道我們只是坐着等政府興建公屋,閒來「剝花生」、批評幾句,甚麼都不做嗎? 每屆政府都把房屋放在優先處理問題,甚至說成重中之重,但涉及土地用途、收地賠償,利益板塊眾多兼難移,每次都無功而回。公屋供應量近年雖維持穩定,但仍達不到長遠房屋策略每年平均2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 目前,約有15萬宗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突破5年,獨居長者也要等2.8年,估計輪候時間會繼續延長。然而,對於土地供應方案,我們仍停留在公眾諮詢階段。看來,基層住屋問題只會不停惡化。 房屋問題之嚴峻已不能靜候增建公屋,如何在過渡期中協助基層巿民也是重要一環,現在也有較成熟的環境動員民間資源推行各類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民間自救,這也是社聯搞共享房屋和組合屋計劃的緣由。 共享房屋初見成效,基層家庭入住後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單親婦女及兒童,不單居住環境好了,在照顧家人和精神上均得到適當的支援。 至於組合社會房屋,首個項目可望於深水埗區落實,提供約90個單位。這個數目雖然較少,但政府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少閒置土地,如果可以善用,將可以建造數以千計的組合屋單位。 莫以善小而不為,每一個社會房屋單位,都可能是基層家庭改善生活及脫貧的轉捩點。 讓巿民安居樂業,是我們的使命和夢想。 (文章刊於2018年5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長期減肥!?

與朋友同事聚會,我經常笑說自己長期「減肥」,盡量多吃蔬菜少吃肉,朋友都說我有恆心。其實,人到中年加上工作繁忙,運動量不足,確實很容易中年發福,很多朋友都出現中央肥胖的現象。所以我在十多年前已開始改變飲食習慣,現在的體重比高峰期減少約20磅,感覺亦輕鬆了。 飲食過度或失衡似乎是城巿繁華的副產品,但隨之而來就是慢性疾病,而且足以致命。根據衞生署資料,香港有五種非傳染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及心肺疾病,佔全港死亡率一半以上。再者,由青年到老年人口中,有28%患有高血壓、8%高血糖,而高膽固醇更達50%,即俗稱的「三高」。估計一半港人到40歲的盛年就因健康情況而尋求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全球監察框架,有九個目標,包括減少飲酒、提倡運動、減少鹽攝取量、減少吸煙人口、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趨勢等等,期望到2025年使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25%。在香港,衞生署亦在上星期推出「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很值得大家支持及響應。 上星期發現一間連鎖快餐店全線推出健康餐單,包括減鹽及無味精系列,立即前往光顧,確定是誠意之作,顧客有不少選擇,足見是明智之舉。 其實我並非對煎炸燜烤的菜式不為所動,尤其愛吃東坡肉、扣肉、塡鴨等美食,但平時吃得清淡,午飯有機會都會光顧社企吃素,早上轉吃穀物早餐加無糖豆乳,盡量少吃零食,這樣就可為自己留些「quota」享受各種美食。 飲食均衡,自然吃得健康又開心。 (文章刊於2018年5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