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我們的六分一」

香港大學的團隊於2019至2022年間進行全港首個青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6.6%受訪青年過去一年至少患有一種精神疾病,如此推算,即六分一青年人口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更令人擔心的是有19.4%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5%有自殺計劃,並有1.5%曾企圖自殺,他或她可能就在你和我的身邊。 負責這項調查的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及名譽臨床教授陳友凱教授日前在「香港對談」研討會說,2019前的青年精神健康狀況其實已不太理想,隨後的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或令情況惡化,不過疫情總算有起有落,唯青年精神健康問題是否持續高企,值得關注。 社福界,教育界和醫護界,以至整體社會都在想辦法協助年輕人,有的從教育制度入手,有的善用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盡力提供無縫的支援服務,但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先決條件是細心聆聽年輕人的心聲,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政策和服務才能貼地到位。 研討會上有年輕康復者說,與專業人士互動中感受到一定的距離,不知他們是否真的明白其煩惱和困惑,這種距離感與不願求助很有關係。他們期望專業人士不只視其為病患,而是以年輕人的身份看待,保持年輕心態並建立互信關係。他們有許多想嘗試的事情,而新的經驗和體驗能夠激發他們思考人生目標,這些目標能成為人生起伏中的掌舵,使他們能夠堅定地面對各種挑戰。再者,提供持續的服務也十分重要,讓年輕人在困難時能夠安心尋求協助。 這些心聲不只老師、社工、醫生、心理學家及輔導人員應該放在心上,為人父母如能耐心聽聽子女心裡話,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需要,也許能夠避免許多悲劇。我們關心的不只是六分一,而是所有年輕人。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聯合國早於2015年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括消除貧窮、飢餓、提倡性別平等、健康、優質教育、責任消費、以至一系列的環境措施,目標互相緊扣。 剛於上月中舉行的「聯合國 2023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強調要在幾個關鍵領域採取行動:解決飢餓問題、邁向再生能源、掌握數碼轉型機遇、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質量、實現性別平等、以至應對氣候變化。大會同時通過一項政治宣言,會員國承諾加速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些目標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和事務,民間和企業也須參與其中,無論是跨國企業或是本地上巿公司近年也循這方面發展。這些SDGs成為評價企業是否做好「ESG:環境、社會、管治」工作的重要指標,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也經常提及成就了多少個SDGs,而中小企也逐漸關注永續發展和社會功能的重要性。 舉些例子:初創企業將人工智能技術用於智能生活產品及服務方案,提升長者獨留在家的安全度及生活質素。此外,有小企業將部份產品製造工序交由婦女在家完成,釋放更多社會勞動力;亦有企業引用遠程技術,使殘疾人士能在家處理顧客溝通工作。 社聯的「商界展關懷」計劃也包含了SDGs和ESG的概念,由2002年發展至今,獲頒嘉許企業/機構達到4,408家,中小企業佔超過半數。這些年來,見證著企業不只直接捐獻或動員義務工作,還在業務上作出改變,講求社會責任及共享價值,而且對社會議題的認知及興趣不斷提高,越來越重視深入參與,與社區建立伙伴關係,期望看見更顯著的社會成效。 疫情過後,企業面對各種營運挑戰和新常態,更要掌握社會脈搏,有系統地建立相關營商和社會策略,發揮跨界別合作的協同效應,才能讓業務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文章刊於2023年10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漫賞東涌.營造社區

東涌給你的印象是什麼?昂平360?Outlet掃貨?郊遊起點?抑或只是往機場途經的一個巿鎮?現時東涌新巿鎮的人口多達116,000人,根據發展規劃,人口將擴展至320,000人,大部份為公營房屋,社區和居民的生活習慣有自己的特色:有少數族裔超巿,居民喜歡飯後到海濱散步,一家大小常走到觀景山欣賞美景和櫻花;還有不少都巿傳說,如東涌炮台的靈異事件。 公共屋邨和鄉村夾雜的東涌還有許多值得細味的地方,一班參與「營造東涌」計劃的街坊組織導賞團,帶領區外參加者遊覽一些只有街坊才會去的「隱世」路線,沿途訴說自己社區的故事,例如平日帶小朋友散步的路綫,分享美食指南、最近颱風和暴雨吹襲的情況、拿出近30年前的舊照訴說蒼海桑田;也有街坊回饋社區,經營社交媒體專頁分享區内學生資訊。 街坊都對未來有著憧憬,關心東涌的變化、交通基建和城鄉融和等等,過程中不單讓區外人認識東涌,更重新認識自己,建立社區身份認同和自豪感,繼而不斷發掘更多不同的社區面貌,尋找一個另類的社區營造方式。 文章刊於2023年9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過渡性房屋 x 幸福社區

房屋局早前開展「共築.幸福」項目,24個公共屋邨率先納入其中,進行粉飾外牆和園景改善工程等,同時加入設計元素,以提升公屋居民的幸福感,凝聚社區參與。居住環境當然與幸福感有很大關係,而身心健康也十分關鍵,故除了硬件設施外,也須置入基層醫療支援服務,一些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早有相關經驗,效果亦顯著。 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深水埗欽州街「昌新一號」也循這個發展方向,不單提升住戶的住屋質素,更將健康服務和基層醫療引入社會房屋。營運機構聯同合作伙伴為住戶提供基本健康評估,及早辨識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健康風險(如焦慮與抑鬱徵狀)。地區康健中心及其他社區伙伴則為住戶舉辦各種促進身心健康活動,例如教導營養膳食、分享新鮮蔬菜、集體運動、園藝種植,以及其他藝術活動等,藉此促進住戶全人健康。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在過去18個月為第一期住戶進行的社會影響評估,顯示受訪住戶的身心健康都有進步,在生理健康、社交關係及居住環境都較入住前有明顯改善,而且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中央肥胖、膽固醇或體重超標的住戶比率下降不少,從而減輕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至於住戶的焦慮及抑鬱指數中位數較一年前降低。 各類公營房屋,包括即將推出的簡約公屋也可考慮提供類似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促進身心健康之餘,也讓巿民對「幸福社區」有更豐富的想像。 文章刊於2023年9月2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會服務的X-Reality體驗

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和混合實境(MR)在電玩界流行已久,使用者佩戴電子眼鏡、頭戴式裝備等電子產品,結合遊戲的體感效果、畫面及聲效等,進行嶄新的沉浸式體驗,縱橫X-Reality(XR)。這些科技的應用可塑性很高,由設計建築、醫療復康,甚至社會服務也在落地應用。 許多前線社工及社福機構的IT專才正嘗試將各種技術引入服務設計中,一位從事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的同工在社聯的工作坊上,分享一款AR遊戲的果效。遊戲名為「靈魂守護天使」,以第一人視角收集正能量「打倒怪獸」,在不同AR困難情境中學習及嘗試衝破障礙,認識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同學們把遊戲的類似經歷聯繫至日常生活面對的挫折和感受,啟發反思。再者,互動遊戲收集學生對不同情況的價值觀和情緒反應數據,以作分析數據,有效地改善及延伸服務。 同時,機構邀請年輕人參與項目、給予意見及試玩,例如討論如何設計更吸引的畫面、提升遊戲的可玩性等,讓他們擔任錄製音效等崗位,再由製作公司進行改良。年輕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聆聽,從而增加他們的參與感,達到與青年共創和充權。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透過輔助器材,遙距及資訊科技,以至虛擬實境技術都能提升社會服務質素,但正如工作坊上創科界講者所言,過程中必須維持同理心,了解服務使用者的痛點和實際需要,服務連乘科技才更有效果。 文章刊於2023年9月1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