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推動創科由基本做起

電腦或平版電腦、寬頻上網服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謂非常重要,連小孩子回家做功課也需要使用電腦。以為這是每家每戶都會擁有的基本生活元素?其實不然。 7年前,社聯獲政府資助推行「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全港低收入家庭的上網比率由計劃最初的87% 上升至目前的96%。雖然計劃成效顯著,但計劃將隨著政府的撥款完結而於今年八月結束。不少基層家庭均擔心計劃完結,但在沒有新服務承接的情況下,今後或會缺乏相關支援,家庭負擔亦會增加。 在我們接觸的基層家庭當中,部份租住劏房或小型私人住宅,除了上網費昂貴外,還要擔心不斷被迫遷而需要繳付每次$700的上網搬遷費用;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也為追不上子女的學習進度或擔心子女誤交損友而憂心。這些家庭,如果連最基本的上網條件都沒有,我們如何能再談數碼共融,或締造培養創科人才的搖籃呢? 政府資助結束,但不等於處於數碼邊緣的基層家庭自此失去援助。社聯旗下「有機上網」將會以社企形式繼續營運,聯同56間社會服務單位,推出「基層學童上網優惠計劃」,期望繼續以相宜價格及更快的網速,服務全港的基層家庭。 我們期望稍後將計劃進一步拓展至長者及殘疾人士,達至真正數碼共融,不論貧富、家庭背景、年齡,均能享有上網這項基本權利。 有機,就可以上網。 上網,就可以有機! (文章刊於2018年7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樓梯機操作員的汗水

最近同事傳來幾幀照片,樓梯機操作員衣衫盡濕。原來早前一間位於六樓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大廈突然停電,不能使用升降機。由於日間中心專為中度或嚴重缺損,體弱及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服務,許多均行動不便,故難以自行走樓梯下樓回家。  以往要等回復供電,甚至可能要勞煩消防人員才能下樓,但這次得到剛推出的「落得樓」樓梯機服務計劃協助,長者們得以安全穩妥回家。  其實,今次擔任雷霆救兵提供緊急服務的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和香港明愛樓梯機操作員經過一日工作,下班在即,但收到日間護理中心求助,都義不容辭立即出動。  四位操作員使用兩部樓梯機接送多位長者來回六層樓,絕非易事,考驗操作員的平衡、角度控制及應付狹窄樓梯的限制,兼且在三十多度高溫下工作,操作員都滿身汗水,但他們仍然笑容滿臉服務長者,這是專業精神,也樂見年輕人投身長者服務。  樓梯機服務只是推出了半個月,反應相當好,不停收到預約電話,證明這方面的服務需求很大。雖然目前試驗計劃的服務範圍只限中西區、深水埗、屯門及元朗區,但未來可能擴展至其他區域,讓更多長者及殘疾人士受惠。 (文章刊於2018年7月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手語新聞報道

為回應聽障人士獲取資訊的需求,通訊事務管理局去年指示TVB提供手語傳譯的新聞節目,經過多月籌備,終於看到宣傳片段,由下星期二起(7月3日)晚上七時在明珠台播放提供手語傳譯的粵語新聞節目。 宣傳片段的製作較預期認真好看,幾位主播更學會幾個手語介紹節目,其中一句口號是「在乎你所需要」。這是聽障人士一直倡議的權益,經過多番爭取,前年作為公營機構的香港電台製作首個提供手語傳譯直播新聞節目,今天終於有私營電視台踏出重要一步,回應聽障人士的需要。 其實,所為文明先進,並非只談經濟發展,還視乎社會怎樣對待弱勢的一群。一些國家及地區的電視媒體早就設有手語新聞報道,例如日本NHK和台灣公視,公視更設臉書讓聽障人士重溫新聞內容。至於北歐有些國家,如瑞典甚至在綜藝節目提供手語傳譯,亦有專為聽障人士而設的節目,由聽障人士擔任主播。 雖然TVB現只在明珠台播放手語新聞,希望假以時日能夠主流化在翡翠台和互動新聞台播放,甚至擴展至其他不同類型的節目,以至有自己的聽障節目和主播,促進資訊平權,讓聽障人士能知世界大事和享受視訊娛樂。 (文章刊於2018年6月2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何婆婆「落得樓」

上周末到深水埗探望年屆83歲的何婆婆,婆婆幾年前中風,後來又在家中跌倒,此後全身無力需坐輪椅、插胃喉,語言表達能力亦有限。雖然所住的私樓有電梯,但由地下大閘到電梯大堂要走近十級樓梯,出電梯後又要多走一層樓梯才抵達家門。每次外出都要依賴同樣年邁的丈夫,再請家人或街坊幫忙才能抬婆婆上下樓。故此,除了覆診外,何婆婆甚少外出,更遑論到公園呼吸新鮮空氣。 可以想像,終日留家,心情哪會好,而家人也無奈。事實上,像何婆婆的個案比比皆是,全港有近一萬幢樓齡超過四十年的樓宇,當中不少是沒有電梯的唐樓,另還有許多村屋,居住在唐樓或高層村屋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往往因為疾病或身體機能退化,上落樓梯感到困難而不外出,影響日常及社交生活。 以前需要動用許多人手協助長者或殘疾人士上下樓,今天卻可借助科技成事,而且更安全便捷。其實,許多國家都有研發不同種類的樓梯機,我們選了適合於香港狹少空間使用的型號引入香港,與四間社會服務機構於較多唐樓及村屋的中西區、深水埗、元朗及屯門等地區推行為期一年的「落得樓」樓梯機服務試驗計劃,讓有需要人士輕鬆地坐著樓梯機上落,協助他們走出社區。 在計劃啟動禮上,特別宴請一群使用樓梯機服務的長者,他們和家人都十份愉快及感恩,有些甚至激動得多番感謝前線同事的悉心照顧,抱病的何婆婆也展現笑容。擔任主禮嘉賓的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和社署葉文娟署長看在眼裡,也有很深感受吧。 政府不妨參考這個試驗計劃的「醫社合作」模式,以樓梯機服務填補現時社區照顧服務的空隙,將服務擴展至港島,九龍及新界,令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從而提升長者、殘疾人士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文章刊於2018年6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談談「社會房屋基金」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土瓜灣項目「好鄰舍」陸續入伙了,共住家庭似乎相處得不錯,覺得居住環境改善之餘,兩個家庭又可以互相照應。這有賴計劃注入服務支援元素,例如「好鄰舍」就設有積分獎勵機制,住戶可用積分換領日常生活用品。另一個即將落實的項目:組合社會房屋計劃也會循這方向發展,由營運機構為入住家庭提供服務。 輪候公屋人士眾多,且多居於惡劣環境,傳媒及公眾都關注如何能夠擴大兩種社會房屋的規模。其實,這不外乎找到臨時空間和資金,共享房屋而言,要依賴閒置單位;至於組合屋,就是閒置用地。 資金方面,由於社會房屋,尤其是組合屋需要較多起動資金,民間基金難以長期支援,而部分人對使用關愛基金也有一點聲音。故此,理想方案是由政府承擔,設立「社會房屋基金」資助民間團體或社企營運組合屋及共享房屋,只是撥款10億元就可提供數千個過渡社會房屋單位。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估算,政府願意為基層提供另一個房屋出路,撥款金額豈只區區少數。 再者,閒置土地也該地盡其用,例如可研究於臨時停車場搭建上蓋以建設組合屋,停車場賺取的泊車費亦可以支持組合屋的社會服務開支。至於建築設計方面,雖然我們首個組合屋試驗項目只有三層,但其實建築技術上可以建得更高,先進國家如荷蘭和比利時的組合屋可達六層,住戶數目倍翻,使用土地的成本效益更高。 且看深水埗試驗項目的成效和社會的反應如何? (文章刊於2018年6月1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