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論安老統評機制更新 應聚焦新舊準則分別

社會福利署將更新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統評機制),社會爭議集中於是否容許合資格接受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可以有「雙重選擇」。事實上,現行機制下,並非所有合資格長者均可有「雙重選擇」,而是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方可有「雙重選擇」。其實大多數人對新舊統評機制都不太掌握,討論自然錯了焦點。 不過,現行機制下,「最有護理需要」的長者與「護理需要相對較低」的長者一同輪候院舍服務,有時後者還會先獲配院舍宿位,這情况不理想。筆者認為,大眾的討論焦點,更應聚焦於新舊評估準則的分別,能否讓最有需要的長者盡快獲得適合的院舍服務,並妥善照顧適合社區照顧服務但家居環境惡劣或沒有合適照顧者的長者。 現行機制的不足 現行機制以「身體機能受損程度」、「健康問題」、「環境問題」及「應付問題」4 個範疇為考慮點。申請人的「身體機能受損程度」達到中度或以上,便合資格可獲得長期護理服務。至於是「單一選擇」或是「雙重選擇」,則視乎個案有否出現「環境問題」(包括家居環境是否安全)及「應付問題」(照顧者意願及能力)。 以身體機能被評為「嚴重受損」的個案為例,根據現行機制,若沒有出現「環境問題」及「應付問題」,長者只會獲配輪候「社區照顧服務」;若兩項「問題」同時出現,則只獲配輪候「院舍服務」。唯有只出現其中一項「問題」,長者便可獲「雙重選擇」,可按需要選擇其中一項服務,若選擇「社區照顧服務」,更可將「院舍服務」的輪候狀態改為「非活躍」,既可保留輪候優次,也不用在家庭仍可提供照顧時,過早使用院舍服務。 現時約有三成合資格使用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可得到院舍服務的「單一選擇」,他們應是最有需要的一群,因為他們既面對嚴重缺損,同時又有「環境」及「應付」問題。另外,近六成獲得「雙重選擇」,他們的需要相對較低,卻與前者一同輪候院舍,且因人數較多,直接影響前者獲院舍服務的機會。過去有不少意見曾表示政府應優化「統評機制」及「服務配對」,確保最有需要的長者(尤其嚴重體弱)能優先獲得院舍服務。 新機制忽略長者居家安全及照顧者承受力新機制則只採用兩組評分數據,計算焦點只重於長者的健康狀况及身體缺損程度,當中包括考慮長者的認知缺損程度及特殊護理需要以改善現有不足。社署指新的評估工具能更精確評估長者的健康及照顧需要,以配對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或院舍照顧服務,故長者不再需要「雙重選擇」。 新機制下,能輪候院舍服務的長者的確是護理需要最高及最急切的長者,他們不用與護理需要較低的長者一同輪候。然而,如此「精準」的數據,卻忽略了長者家庭因素的部分、忽略照顧者承受已久的壓力、忽略長者對安全家居的需要。 舉個例子:黃伯中風後中度缺損,步行不穩,需要以助行架協助,有跌倒風險,還需要他人協助沐浴;同住太太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過往也依賴丈夫看顧。他們的家居環境狹小,即使獲照顧員協助沐浴,也無法在狹小的浴室進行。現行機制讓他們可獲院舍服務;惟新機制推出後,即使合資格申請長期護理服務,是否僅獲「社區照顧服務」?而又怎能解決黃伯的問題? 政府解釋此舉希望將服務重心放在社區支援,實踐「居家安老為本」的理念。然而,在社區照顧服務資源不足下,若長者家庭的硬件不適合或照顧者未能抽身投入,「居家」又如何能夠「安心安老」? 首要大幅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 新機制的問題不在是否可享有「雙重選擇」,而是更新的評估工具未有考慮申請人的「環境問題」及「應付問題」。政府想要鼓勵居家安老,前提必須先增加社區照顧服務的資源。目前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由一年至一年半不等,預計新機制只會再推高需求,政府必須做好需求估算,規劃相應服務,包括大幅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的安排。要實踐「安心居家安老」,必須要有社區照顧服務「零等候」的配合。 上述黃伯的例子反映家居環境及照顧設備對居家安老極其重要。居於公屋的長者可以透過房屋署或香港房屋協會協助改裝家居或按需要調遷,而對於居於私人樓宇的基層長者,政府應提供津貼以協助改善家居環境及增加照顧設備,讓長者得到全面的支援,享受居家安老。 對於獲配「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如其照顧者未能提供適切照顧,政府應提供適當的幫助,以平衡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需要,減低因照顧壓力不支而產生的問題。據社聯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近一半受訪在職護老者和四分一長者護老者同時出現有「沉重照顧壓力」、「抑鬱徵狀」及「家庭功能薄弱」的狀况,屬高危群組。在推動居家安老的同時,政府必須設立「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例如評估照顧者能力及壓力,從而以個案管理的方式提供適時支援、輔導服務及暫託服務等,讓長者及照顧者得到適切的支援。 如何平衡長者利益 至於有意見認為在新機制下,選擇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亦可先凍結輪候院舍的資格,當身體機能衰退至適合入住院舍,就可追溯社區照顧服務的申請日期,這對於被評為適合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當然有保障。不過,對於身體衰弱但後於他們輪候院舍的長者,這又公平嗎?難有兩全其美的方案,社會必須取捨。 業界及公眾對今次修訂均十分關注,同時影響無數長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社署應盡快向業界及關注團體講解有關修訂對有不同護理需要的長者及各服務提供者的影響,並且聽取意見,再三考慮更新評估工具所帶來的影響。 文章刊於2019年6月20日《明報觀點版》 ...

休息,為了走更遠的路

2019年6月16日大型遊行,港人一起創造了歷史。 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遊行,莫說長者、小孩和殘疾人士,健全成人也體力不支,有個地方稍事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及時的支援。 感謝同事們的努力及自發性,社聯再次將灣仔總部的禮堂及一些房間轉為休息站,提供急救、情緒支援、洗手間及食水食物等支援服務,一盡作為社會服務團體服務社會的義務,為市民提供最基本的人道服務。 估計超過三千人來社聯休息站,高峰期時更糧水皆盡,許多樓層的洗手間均大排長龍。(我們可能創下了最多人使用洗手間的歷史。) 然而,巿民卻非常有耐性,同事和義工們聽得最多的回應是:唔緊要、多謝你哋、唔該晒和加油!同事在休息站內開MIC簡單介紹有食水,小食及洗手間等設施,就已傳來在場巿民的掌聲,這是人生中聽過最美的掌聲。 在休息站看到不少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深夜兩位社工到來借用垃圾房丟掉兩大袋在遊行區清理的垃圾,又問我們借用手套,原來繼續沿灣仔方向清理街上垃圾。 6月12日金鐘發生衝突,有位負責急救站的年輕義工到來,原來他們於夏愨道的急救站在警方清場時中了催淚彈,許多物資不能用,唯有來社聯看看能否補給。他明顯很擔心,但稍為休息後又走回金鐘支援傷者。 百萬市民上街,顯示了港人追求公義、人權、自由的堅持,亦突顯了港人理性、和平、優秀的素質。然而,政治體制的限制,卻令我們不斷面對各種管治危機。為了更好的政治體制,為了民主,香港,加油! 文章刊於2019年6月1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撤回修訂草案

103萬人上街要求撤回惡法,特首這樣回應:「出來遊行的市民是多的,是非常之多,這是不需要爭議的;但是這件事在社會上有正、反的意見亦是放在眼前。」 然而,面對前所未有的爭議,政府仍然一意孤行。 事實上,政府提出的法案甚少引起社會如此廣泛的關注及爭議,不同界別、職業、年齡的廣大市民都表示反對及憂慮,唯政府在提出修訂逃犯條例之前,只是用了20天時間諮詢公眾,就已決定將法案交給立法會。 再者,政府未能說服法律界及政黨,便決定越過慣常做法,在沒有經過立法會法案委員會商討,便直接將這條爭議性非常大的法案交給立法會大會二讀,這是非常粗暴的做法。面對廣泛的社會爭議及反對,政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自然令市民非常憤怒,也觸發了百萬人遊行。 雖然如此,遊行人士仍然表現和平及克制。在時晴時雨及悶熱的天氣,非常擠迫的環境,待了個多小時仍原地踏步,有的則花了三個多小時才能步出維園,但遊行人士仍然繼續堅持,無論男女老幼均甚少怨言,許多長者及殘疾人士都參與其中,家長還在耐心向孩子講解遊行因由。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希望以和平及理性的方法令政府回應民意,撤回惡法。 政府如今必須懸崖勒馬,立即撤回修訂逃犯條例草案,嘗試修補與廣大群眾的關係。否則,失民心者失天下,政府將更難管治,後果無可挽回。 文章刊於2019年6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六。四

1989年筆者在中學任教,當時學運掀動了學校上下,校長、教職員及學生都為事件著急、悲痛和憤怒。校內有討論學運的聚會及展覽,師生也一起參與遊行。 六四事件影響幾代香港人,喚起了大部分沉默香港人對政治的關注、對民主的堅持,亦影響了過去三十年的民主運動。 轉眼三十年,縱使已忘了當時一些細節,但對於尋求真相,追求民主公義,身歷其境的又誰能真正釋懷。 三十年來,香港人繼續參與國家發展,香港經濟亦因而受益,但對國內民主、自由及法治仍然缺乏信心,今天港人對修訂《逃犯條例》的質疑,亦源於此。 文章刊於2019年6月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昆蟲爬進劏房戶耳朵

前兩天參加「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 友里居」的活動,探訪一位入住華富閣共享房屋的住戶。這位女士與三個女兒之前租住寮屋劏房,租金昂貴之餘,環境也非常惡劣。門戶陰暗及發霉,屋內有大大小小的昆蟲出没,女兒曾被蜈蚣咬,也試過有蟲子爬入女兒耳朵。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誰能好好生活,孩子又怎樣好好溫習。直至他們有機會入住共享房屋,生活環璄和情緒才能大大改善。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推出將近兩年,幫助了七百多名苦候公屋的基層人士和家庭脫離不適切住房,重塑社會資本。然而,保守估計仍有二十多萬名劏房居民,還有什麼方法可解決他們最迫切的問題? 事實上,蝨患、蟲患、鼠患於劏房常見,嚴重的更要多次滅蝨,劏房戶根本無力支付專業公司的費用。再者,無論是簡單的家居維修、添置合適狹小空間的傢俬,以至日常家用物品,劏房戶都難以負擔。 關愛基金計劃於明年推行新項目,向低收入的劏房戶發放一筆過津貼,透過進行簡單家居改善、維修、購買傢俬或家用物品和滅蟲滅蝨服務等來改善他們的家居環境;並協助他們連繫社區資源,從而獲得適切的支援。 不要看輕小小的家居改善,這關係到劏房戶每天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計劃的特點是非政府機構的參與,前線同工最了解街坊的實際需要,由他們評估劏房戶的家居環境以提供支援,這就適合不過,能夠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文章刊於2019年5月2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