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施政報告

新一份施政報告終於出爐,一如所料,政府圖在房屋和土地方面下重藥,包括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常規化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津貼(俗稱N無津貼),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大幅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等措施,回應了部分市民的訴求。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暫未能確定,因為政府還需與棕地擁有人角力、妥善安置及補償寮屋居民,市場反應則見有二手樓盤封盤反價,有經濟師預計樓價上升,但亦有人呼籲買家入市前要小心衡量風險。  對於基層市民,政府亦採納了民間團體的一些建議,包括提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及改善綜援。 施政報告提出超過二百項措施,雖然不算有甚麼新意,但在許多政策範疇亦有所着墨。可惜對於市民最關心、最影響香港前途、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政治風波,特首卻沒有提出半點可令人滿意或安心的回應,難怪泛民建制議員均異口同聲地批評。 大型社會運動持續了四個多月,不論是警方和抗爭者使用的暴力均不斷升級。施政報告提到法治精神、尊重人權、多元包容、言論自由和有效施政等核心價值,卻沒有提出任何方案。 今天的危機源於政府管治失誤,令巿民對行政長官、政府管治團隊、警隊失去信心,繼而質疑一國兩制。公眾認同應以理性方法解決政治問題,但理性必須要建基於事實、真相,因此要走上復和之路,就必須從真相入手。今天,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全民最大的共識和政治出口;特區政府必須慎重考慮,否則難以紓解對立局面,而這些仇恨亦會成為另一個深層次矛盾,影響香港穩定。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暴力鞏固暴政 年輕人勿犧牲

政府上星期透過《緊急法》訂立《禁蒙面規例》,接連幾天假期,即使沒有不反對通知書和冒著違法風險,仍有大批巿民蒙面上街抗議,而前線抗爭者與警方的衝突未止,二百多人被捕,超過一半是學生,更有二十多名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青少年。看到他們被捕的畫面,其驚恐的神情,尤其令人心痛。  顯然而見,禁蒙面法激發反政府情緒,年輕人愈來愈憎恨政權,即使拘捕幾千人,或者稍能壓下亂局,但將來又可能再前仆後繼參與抗爭行動。政府已經失去幾代人的信任,必須想想如何和平理性地收拾殘局,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必然考慮。  前線的勇武派,年輕人們,不值得因仇恨政權、警隊和異見者而干犯嚴重罪行。痛恨濫用私刑的警察和黑社會,就更加要警惕,不要變成自己痛恨的人。大家或許對警隊公正執法失去信心,但「私了」隨時搞出人命,而縱火或投擲汽油彈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如果不幸禍及無辜,自己於心何忍!而且這些罪行的刑期特別長,隨時斷送大好前途,各位在行動前更要想想至親至愛的家人朋友。  再說,暴力行為升級,只會給當權者無限藉口,打壓得更嚴厲和粗暴。持續下去亦將影響區議會選情,影響選民對民主的支持。  抗爭可有許多方法和可能性,即使不喜歡某店某集團,在不破壞店舖下,也能發起罷買或杯葛行動,這是巿場和法律下可做得的抗爭行為,現時零售市道低迷,抗爭者不要低估這些杯葛行動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上,也能繼續抗爭,積極跟進各項民生和政經政策,廣結公民社會,搶佔輿論陣地和議會席位,傘落民間。  誠如這次社會運動的成功要訣:「Be Water」,如水如冰,潛藏力量。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墟巿人情味

筆者成長於香港經濟起步的年代,小時候社區關係密切,住的穿的吃的玩的都近在咫尺,街上多是小販擺墟,販賣著各式各樣的日用品,與其說是商戶與顧客的關係,其實更像近鄰。 到了今天,莫說小販,就是小店也不多見了。六,七十年代本港小販人數達到四萬人以上,現在只剩5,148名持牌固定攤檔小販和383名流動小販。其實,城巿發展與墟巿其實並非處於對立點,許多時候相輔相成,尤其在我們這個貧富極懸殊的社會,就更需要發展社區經濟。 過去幾年社福界和基層組織一直在不同地區試辦墟市活動,與不同持份者合作和交流,期間得到不少寶貴經驗。對於基層人士來說,墟市除了提供難得的社區經濟機會,檔主的手藝得到顧客賞識,更添一份滿足感和能力感,故墟市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社會效果。 不過,現代墟巿要辦得成功也有一些關鍵元素,例如選擇地點及需要突破一些法例關卡,以至要懂得巿務操作竅門。因此,我們向基層檔主及機構同工進行營墟培訓,了解墟市發展及相關政策(例如小販牌照申請及食物安全等)、墟市主辦者及攤檔經營者的角色、權利與責任,以及學習提升產品設計和街頭市場學等。 由今年9月至2020年1月全港各區會進行12個社區墟市,其中這個星期日(10月6日)將會在西貢海濱舉行,當日有乾貨、有機蔬菜、布藝、皮革手作、自家製天然美容品及貓狗用品等攤檔、街道遊戲及工作坊等。這次社區墟市與西貢小店合作,墟市顧客可獲區內小店優惠劵,為小區帶來社區經濟協同效應。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灣仔「樂農」結業

由於租約期滿,灣仔「樂農」將營業至9月30日午巿。消息來得突然,感到十分可惜,皆因樂農與社聯淵源非淺。九年前,得到一群熱心藝人和政府基金支持,社聯社企商務中心亦從中協助,最終於2010年促成首家社企素食餐廳落戶灣仔商業區,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向市民大眾推廣健康及環保的飲食文化。 餐廳以「樂農」的名字,「樂」意指開心快樂,「農」則取自聾的諧音。餐廳聘用聽障人士,為他們提供訓練,透過就業機會讓他們自力更生和融入社區。 在正式開業前我們協助做個壓力測試,當時我與約十位同事光顧,結果發現原本設計的流程有問題,最終於正式開業前修改好。不過,開業後也有許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其中包括顧客數目多於估計,廚房不夠米飯,結果社聯同事立即去附近餐廳買了二十個白飯飯盒,以解燃眉之急。 這些年來,我也親自帶同不少同事、朋友,甚至政府官員和工作伙伴光顧,希望藉著親身體驗讓他們了解社企發展和殘疾人士的能力。 樂農堅持少鹽、少糖、少油、 無味精。如沒有工作午膳,我也大多會到樂農吃素菜,價廉物美又健康。以往每星期平均會去二、三次,現在每星期也可能去一次。 畢竟飲食業競爭非常劇烈,也受到許多商業和環境因素影響,結業也迫不得已。今後要享用樂農的健康美食,就要前往荃灣的圓玄樂農素食館了。 文章刊於2019年9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耆創無窮

預計到2036年,每三個港人便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銀齡一族。單單完善長者社會服務及退休保障,並不足以應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社會必需要以嶄新思維,推動跨界別為社會作出好準備。 坊間一直有不少創新點子可助提升長者生活質素,社聯聯同多個伙伴今次再次舉辦「耆創無窮-優化銀齡生活創新大賽」,共收到69份申請,最終7個項目得獎,主題包括:樂齡科技、醫療、食物選擇、跨代共融及社區建設等。 當中有社企以3D打印技術,為中風長者以短時間、低成本打造個人化的義肢,鼓勵他們於日常生活中穿戴此義肢,以便透過背部肌肉,引導已僵硬的手部去握著東西,持續訓練大腦傳遞信息的能力,改善中風情況。 此外,亦有社企鑑於社會對吞嚥困難患者的照顧並未普及,故欲發展相關工作坊,讓照顧者認識對吞嚥困難患者餵食時需要注意事項。同時,亦會研發適用家中烹調的軟餐,如何配合家用的煮食器材,為吞嚥困難患者輕鬆炮製美觀又好味的膳食,並將食譜印刷成書。 這些項目都是從長者實際生活出發,貼地而有效協助他們改善生活,期望未來有更多有心人加入社會初創行列。 文章刊於2019年9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