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三餐不繼

社署目前資助7間機構推行短期食物援助計劃,協助難以應付日常食物開支的個人或家庭度過難關,一般服務期最長僅八周。八周過後,基層真的可以改善經濟狀況? 獲社署撥款營辦短期食物援助服務的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表示,過半使用者會在八周援助期過後重新申請。 另一間短期食物援助服務營辦機構、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亦面對同樣情況,並以額外資源自設名為「拾落穗者」的社區食物銀行,協助受助者度過在重新申請服務期間的「糧食真空期」,惟資源十分有限,每年約60萬元支出的壓力不小。 社聯認為,應該取消八周援助期的限期。 看【社情】,了解更多 https://goo.gl/xUORyF ...

被愛包圍 安詳離世

 「一般長者在晚期最後的3個月,約有20日在醫院內渡過,長者在臨終時前情況反覆,不斷出入醫院,在陌生的環境下面對一些不熟識的人,長者與家人都出現不安情緒,再加上醫院探病時間有所限制,家人不能長時間陪伴長者,令晚期長者感到孤獨。」救世軍「香港安老院舍完善人生關顧計劃」社工陳浩光說。 「醫院的環境沒有安老院舍好,記得當年我需要在晚上陪伴因病住院的爸爸,日間是媽媽及其他兄弟姊妹照顧,家人只是坐在床邊陪伴,如有甚麼緊急情況,要求所有人離開到外邊等,所以大家覺得辛苦。」連簡開說。簡開的父親晚年患上肝病,經常出入醫院治療,最終在醫院離世。 簡開和媽媽深深了解晚期病人及其家人的痛苦,而媽媽中風後入住安老院,想掌握自己的晚程,參與了救世軍的「香港安老院舍完善人生關顧計劃」,在醫護人員及社工協助下,制訂「預設醫療指示」及臨終照顧計劃。最後媽媽在情況轉差時,入住院舍的特別房間,護士在主診醫生指導下24小時監察院友,她媽媽可以在家人及其他院友陪同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陳浩光指出,長者為自己的晚程作出選擇,有尊嚴地離世,社會及家人應尊重他的選擇,而家人在做決定的時候,得到社工及計劃團隊協助,讓家人不用單獨做決定,在院友病情反覆時,社工可以與家人做一些心理準備及情緒支援,令家人在長者晚期時能夠舒服及安心地陪伴長者走最後一段路。 ...

「親子遊戲」認識子女情緒

 父母盡心盡力照顧子女,為子女提供他們認為最好的教育,但兒童的心靈健康及需要卻往往被受忽略。久以久之,影響到親子關係,子女亦會出現負面情緒及行為問題。 有兩名分別8歲和6歲兒子的全職主婦Karen說:「大兒子雖然是8歲,但好像是10多歲的孩子,十分反叛,不聽大人講,細兒子就有情緒及行為上的問題,很容易哭,尤其在與哥哥有衝突時,哭得更嚴重」。Karen辭職做全職主婦前,經常要超時及在外工作,所以由丈夫負責管教工作,丈夫在管教上感到很大壓力,情緒亦轉差,Karen回家很累,沒有心力理會丈夫及兒子,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到家人情緒及關係。 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黃景麗指,現時在家長教育中太著重行為本身和立即見效,不過人與人的相處沒有「即食麵」,父母要了解小朋友,取得子女信任,一點一滴累積親子關係。因此,香港家庭福利會推出「親子遊戲輔導計劃」,期望透過親子遊戲方式,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輔導員,協助子女克服並預防各種情緒及行為問題,建立健康品格,同時改善親子關係。計劃經理陸月惠表示,除了家長於課堂學習理論外,回家後需與孩子開展特別遊戲時間,並拍一些短片帶回在堂上分享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讓其他家長互相借鏡,學習如何從遊戲中增加子女的自尊及自信,或是發洩出一些情緒。 Karen參與計劃後,更了解兒子的需要,知道如何處理兒子的不安情緒,例如:細兒子早上起床時經常哭,從前她會叫兒子不要哭,要趕時間及催促他,但上了親子遊戲後,原來他們的不良行為,例如他經常哭泣,其實背後是有些情緒及原因,原來他很倦或早上覺得冷,接著Karen 明白要學懂認同子女的感受,並指出為什麼不開心,不會責罵他為甚麼要哭,最後兒子知道媽媽理解自己,便對著媽媽點頭,停止再哭。計劃令Karen得益,發覺親子遊戲並不單單只有治療有用,而是在生活上也能實踐,現時兒子的確少哭了。 黃姑娘期望透過計劃教育家長,讓他們要學習方式去了解及接納子女,而子女亦願意和他們分享。這樣的話親子關係就能成為一個救生圈,協助子女成長,當將來子女遇到困難時,亦能夠承托得起。 ...

無家者・建家

 數個月前,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再次獲良心業主提供兩個住宅單位,分別發展成男子和女子中期宿舍,並以社會福利署釐定的租金津貼金額租出。 中期宿舍主要讓自我照顧能力較高的租客居住,而住宿期亦由短期住宿服務(臨時宿舍)的三至六個月,增長至兩至三年,讓租客有更多時間為將來做好準備。 潘女士與丈夫離婚後,與女兒住在臨時宿舍,每天擔心很快要搬走。直至她早前獲安排搬至中期宿舍,與另外三個家庭,一同住在約620呎的單位,令她免去擔憂之餘,增強了社交圈子,對將來生活的信心增加。 因為租金不斷上升,很多曾居住於臨時宿舍的受助者,在住宿期滿後,仍很難在外間市場中找到住宅。「但提供住宿服務的空間和人手,是每間機構遇到的難題。」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宿舍督導何偉圻指,協會的策略是提升受助者的社交,並學懂理財,以籌備將來獨立生活。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何俊傑稱,這類社會房屋中介服務,在比利時非常盛行,當地政府會資助社會服務機構或企業,提供包租服務,包括物業管理服務、協調租戶、以及家居維修服務,鼓勵業主將空置單位租予有需要人士。 社聯建議政府參考比利時經驗,透過關愛基金試點或直接恆常資助非政府機構或社企,將社會房屋中介服務放入房屋政策。其次,政府可以給予稅務優惠予良心業主。 ...

【香港字‧長者造】 退休後回饋社會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放諸社會,道理也一樣。很多退休長者,有知識、有時間,更有回饋社會的心。最近就有二十位來自各行業的退休長者,用兩年多的時間創造了首個符合香港標準的電腦字「自由香港字型」。發起這個香港造字計劃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高級服務幹事梁敬文表示,退休並不等如「無用」,而這群退休長者就憑一己之力,回饋社會、傳承文化。 梁敬文表示,由於香港人從來沒有正規香港字的電腦軟件,多數用台灣軟件打中文字,但台灣軟件裡卻有很多字和港府公布的「常用字字形表」不一致。老師按「常用字字形表」教書,電腦卻有另一種寫法,導致家長學生無所適從、教師也不勝其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告訴」的「告」字。 有份參與香港造字的退休長者鄭國雄解釋,「告」字台灣用倉頡是「竹土口」,但正確寫法應該是「竹手口」。因為古時皇帝祭祀時,是用牛做祭品,用口向天告。這是象形文字,所以是上牛下口,「無理由找一堆泥土向天告,講不通。」 自從「自由香港字型」於去年底公開讓市民下載後,教與學就更統一。鄭國雄以往也經常參與青少年義務工作,今次「自己的字自己造」,他說希望在退休後的人生下半場,不浪費時間去吃喝玩樂,而是能貢獻社會。「在這過程裡,我們不是造字,而是影響社會重新去認識自己的文化。文字是地方文化的根,你連根都做不好,根基都做不好,還說什麼呢?」 梁敬文則說,現時很多退休長者並非目不識丁,相反他們在社會貢獻多年,只是在目前的退休制度下他們需要退下來。但退下來並不等如無用,反而他們有空餘時間,可以成為推動香港發展的動力。香港造字計劃將來會招募更多義工,並將字庫由現時的四千多個增加至二萬個香港字。 ...

幼稚園駐校社工 凝聚家庭 協助老師幼兒

「假設沒有社工支援,找他傾訴,可能我已選擇離開人世。」 數年前,梁太兩個就讀小學及幼稚園的女兒有情緒及學習問題,令梁太感到極大壓力,亦找不到傾訴對象,最後向幼稚園駐校社工求助。 梁太稱,當時大女就讀小一,適應方面有困難,出現情緒問題;細女亦因為怕陌生,經常哭泣,情緒也很差。當時梁太與丈夫在管教方面出現很多問題,經駐校社工傾談後,一家人亦得到幫助。 「如果沒有駐校社工服務,梁太未必懂得如何尋找資源幫到自己以及家庭。」基督教協基會元朗社會服務中心主任趙愷珊指,很多家長並不認識如何尋求社區資源,駐校社工的服務就可以將有需要人士帶到相關的社福服務單位,並提供活動。 幼稚園駐校社工會定期舉辦家長講座、小組、親子活動等,教導家長與小朋友的相處方法。在社工指導下,梁太改善了親子溝通方法,與現時就讀中一的大女及小學的細女保持親密的溝通及親子關係。 「她們以前做功課,好辛苦才能叫她們做,因為要大量抄寫,覺得困難。社工就教我要攬一下她們,向她說『 媽咪陪你做 , 等你快點做完 』,以作鼓勵。」梁太表示,若用兇惡的語氣,只會令女兒愈來愈驚,不敢再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 幼稚園駐校社工除了提供親職教育及輔導服務,社工同時會協助特殊學習需要 (SEN)的幼童,與老師及家長合作,協助他們在學校及家庭的成長發展。趙愷珊指,社工會與老師討論小朋友的狀況,並會入班、觀課,以及提供支援,亦會向家長了解他在家的情況。接著,在學校會提供個別訓練,包括言語表達組織訓練,情緒、社交、專注力訓練。 協基會期望,政府恆常資助全港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的五天駐校社工服務,主動接觸有需要的家庭,及早全面協助幼兒發展,以減輕老師及家長壓力。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