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ario Supplement

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提升服務配套 便利跨境長者

第81期【立體焦點】- 提升服務配套 便利跨境長者

跨境養老牽涉的範疇廣泛,為了解內地最新規劃及發展,社福界近年亦多番組織考察團到大灣區考察養老設施、安老服務及社會保障政策。我們整合以下建議,期望兩地政府為跨境養老的港人提供更適切的服務。  一站式服務平台 設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整合內地養老資訊,包括院舍及社區養老資訊、跨境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醫療配套等, 讓長者及其家人能了解各項服務安排。 善用內地政府 社會服務配套及支援 廣州和深圳市政府已制訂社區和居家養老政策及配套措施,香港政府可梳理各市為戶籍長者提供之免費基礎服務及付費社區服務,選擇合適的服務並替香港長者支付相關服務費用, 讓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亦能使用與香港相若的社區服務 。  醫療 政府擴大「長者醫療券」範圍至更多大灣區醫療機構,建議容許長者在港資及非港資醫療集團的內地醫療服務單位使用醫療券,並推動港藥北上,使香港長者在內地醫院能接受更適切醫療服務。 安老院舍服務 質素認證機制 現時政府只向香港兩間社會服務機構營辦的院舍買位,施政報告提出考慮放寬「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買位資格至內地機構,建議研究大灣區通用的安老院舍服務質素認證機制,方便審視內地院舍的軟硬件質素,增加長者買位選擇。 延伸福利可攜政策 檢討延伸或放寬福利可攜政策,包括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公共福利金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 、社區照顧服務券等,讓長者在香港或內地養老都享有相同待遇。 結語 隨著越來越多港人選擇跨境養老,香港政府應考慮為跨境養老長者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務,而長者在選擇在香港或內地安度晚年之前,應仔細審視自身需求及經濟負擔,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安享晚年。
pic6

第81期【立體焦點】- 跨境安老趨勢不可逆 改善醫療福利為首要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服務專業聯盟早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研究》,指出大灣區養老主要面臨三大挑戰:跨境就醫、福利跨境攜帶及對大灣區養老認知不足。 大部分香港醫療福利仍未能實現跨境攜帶。香港公立醫院在公帑補貼下收費較低,而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 75 歲以上的長者更獲豁免收費。然而,大部分在內地安老的香港長者未能受惠於內地醫保,只能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報銷部分醫療費用,其餘用藥和醫療費用需自付。這與居港香港居民能享受到的醫療福利存在差距。 一些安老機構提供跨境車輛接送長者回港就醫,但也面臨內地陪診員簽證、長者體力不足等問題。再者,長者也未必了解他們有到大灣區安老的選擇和基本認識。 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教授建議政府處理醫療問題, 突破養老福利跨境攜帶的限制,在政策上協調,讓市民不會因為跨境安老而失去原來可以享用的醫療和其他福利。團隊建議簡化長者回返港就醫過境手續;中期則需要擴大香港醫療資源和醫療券在內地的使用,包括發展遙距醫療,設立「社區藥房」,擴展大灣區認可就醫網絡,提升醫療券金額及適用範圍。 長遠而言,政府需要逐步建立在大灣區就地醫療的保障機制,香港政府可與大灣區各市政府協商,讓在大灣區內安老的香港居民在香港政府資助下加入並享用當地的醫保,或按照居港長者平均醫療費用補貼香港居民在內地養老的醫療費用。 此外,香港專業進修學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林景怡博士認為,部分香港大專院校已設立內地分校,政府應加以善用,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培養符合香港職業標準的護士、物理治療師以及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才。 林一星教授形容: 跨境養老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期望政府醫療政策積極配合,給香港長者一個真正的安老選擇。
香港福利措施 可攜内地養老

第81期【立體焦點】- 香港福利措施 可攜内地養老

在內地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協調下,香港長者在內地享有的福利措施日趨完善,吸引更多長者北上養老。 1. 廣東計劃 在廣東省定居的香港長者可按個人情況申領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每月領取現金津貼,以補助他們的生活開支。領取津貼期間無須返港。   每月津貼 主要申請要求* 申請方法 長者生活津貼 $4,060 • 65 歲或以上 • 每月入息及資產沒有超過規定限額 • 親身帶同文件於香港辦理申請手續 • 亦可透過網上表格提交申請 高齡津貼 $1,570 70 歲或以上 * 詳情: 2. 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 讓在港領取綜援的長者選擇在廣東或福建省定居後,繼續領取按月發放的綜援標準金額和按年發放的長期個案補助金。截至今年7月底,廣東計劃有23,681人受惠,而「綜援長者廣東省養老計劃」有671人受惠。   金額 主要申請要求* 申請方法 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 每月發放一次的標準金額及每年發放一次的長期個案補助金 65 歲或以上領取綜援人士 帶備有關文件,前往處理其綜援個案的社會保障申請。如申請人行動不便,可用電話或郵遞方式提出申請 。 * 詳情: 3. 醫療券 每名年滿65 歲的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的醫療券金額為2,000元,而醫療券累積金額上限為 8,000元。醫療劵亦適用於港大深圳醫院及其轄下指定門診。(施政報告:「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範圍至更多大灣區醫療機構) * 詳情: 4. 內地私營安老院舍/ 在社區安老 內地提供多種類型的養老院,包括敬老院、老年公寓、護理院、療養院、養老社區、養老照料中心等,長者可按照自己的自理能力、經濟狀況選擇。其中,私營院舍不要求長者有當地戶籍。 此外,各省市政府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方便長者搜尋所需服務。資助對象為有該市戶籍及正定居的長者。  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例子: 《廣州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2021 年版)》 《深圳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2022 年版)》
兩地養老的條件

第81期【立體焦點】- 兩地養老的條件

  香港 廣東(經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 輪候時間 截至今年7 月底,共約1.7 萬名長者於中央輪候冊內登記輪候資助宿位,津助及合約護理安老宿位平均輪候26 個月 暫可即時編配內地宿位 每月收費 • 津助院舍:$1,660 - $2,060 • 合約院舍:$2,060 • 改善買位計劃的院舍 及 護養院宿位買位計劃:$1,656 - $2,060 政府全額資助,包括食宿、護理服務、個人照顧費用及基本醫療費用,只需負擔個人消耗品(如尿片、導管等)、醫療及活動費支出。 照護服務 (i) 共住的房間﹔ (ii) 每日最少三餐,另加小食﹔ (iii) 提供社會工作服務,如個案評估﹑輔導﹑ 轉介和舉行活動等﹔ (iv) 護理服務,包括藥物的服用和監管﹔ (v) 安排人員全日24 小時當值﹔ (vi) 註冊醫生定期探訪診症﹔ (vii) 個人照顧服務,包括照顧長者的起居﹔ (viii) 治療運動及療法配合(以小組或個人形式進行),藉以維持或改善院友的身體機能﹔ (ix) 定期舉行活動以滿足院友的社交康樂需要,鼓勵院友發展個人興趣及與社區及家人保持接觸。 (i) 住宿於共住的房間; (ii) 每日最少三餐,另加小食; (iii) 24 小時照顧及護理服務; (iv) 為每名長者制訂和執行個人照顧計劃; (v) 每星期最少兩次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的復康運動; (vi) 每月最少一次由認可服務機構安排的醫生提供健康檢查、一般診治及指定的處方藥物; (vii) 陪診及住院陪護服務,提供交通及陪同長者到到指定的醫院及診所看病,包括陪同長者接受住院治療; (viii) 輔導、發展/支援/治療小組等和定期的社交康樂活動; (ix) 洗衣服務。 香港政府提供的福利措施 • 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 •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 • 醫療劵 • 長者咭計劃 •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 •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 政府防疫注射計劃 • 長者裝修津貼「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 • 2 元乘車優惠津貼 • 持續進修基金 • 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 • 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 • 廣東計劃(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 綜援長者廣東省養老計劃 • 醫療劵(港大深圳醫院及其轄下指定門診) • 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 *2023 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更多便利香港長者內地養老政策措施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及社會福利署網頁
李婆婆閒時練習書法, 放鬆身心。

第81期【立體焦點】- 院舍生活多姿多彩 環境舒適便利

李婆婆今年 79 歲,從 2015 年開始透過社會福利署「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與丈夫一同入住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目前住在四人房。 李婆婆在香港領取綜援及高齡津貼,當初申請院舍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未能照顧丈夫。香港院舍輪候時間長,社工提議兩人申請內地院舍,很快就安排入住。 李婆婆對內地環境及文化並不陌生,在香 港時也會參加長者中心組織的內地旅遊。她認為香港生活環境較擁擠,節奏急速;反之,內地節奏較緩慢,生活則更有條理及規律,精神壓力較低。 李婆婆表示內地院舍的飲食起居也不錯,「這裏環境大,空氣好、乾淨又衛生。 膳食很好吃又健康。」廚師按照院友的身體狀況及喜好調整食物口味。院舍生活多姿多彩,院友每星期到港式茶樓及大型超市購物,李婆婆也會和院友唱卡拉 OK、做小手工,手工成品現在也掛在院舍公共空間作裝飾。訪問剛好是中秋前夕,李婆婆說他們已提前在天台舉辦「大食會」慶祝中秋。 李婆婆有親人在廣東居住,她說:「現在聯絡很方便,透過電話就可以知道我的情況。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年紀也不輕,不一定要來探望。」護理員、照顧員及社工也很關心院友的生活起居。院友只要在有需要時按鈴,職員便會立即提供協助。 此外,院內康復室提供多種運動的選擇,包括踏單車、拉繩子等,並有醫護和康復治療團隊跟進院友身體狀況。醫療方面,輕微身體不適由院舍駐院醫生治療,嚴重情況則會及時安排附近醫院就醫。李婆婆說:「如果院友要求回港治療,院方也會安排復康車接送。」 李伯伯今年 81 歲,兩女兒皆有自己的家庭, 以往在香港獨居,他於 2019 年參與買位計劃入住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 李伯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關節炎、 肝硬化等長期病,日常需使用拐杖步行。原來計劃申請香港院舍,但由於要等待數年,經社工介紹認識輪候時間較短的內地院舍。李伯伯在網上搜尋和比較香港和內地院舍的資料,以及在 YouTube 看介紹片段後,最終決定到內地院舍養老。 「我現在已年老,希望居住在環境舒適、地方廣闊、空氣清新的地方,香港院舍很難達到這些 條件。」 來到內地院舍,李伯伯覺得內地變化很大,發展很快,交通和網絡通訊也方便得多,日常與 女兒通過微信聯絡也很方便。李伯伯也參加了非洲鼓興趣班,早上還會與院友一起拉筋及做八段錦,很享受現在的養老生活。 李伯伯認為醫療是最需要改善的地方,他會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就診,但前往就醫的車費、 醫療費用等開支比在香港就醫時大,醫療券並不 能滿足李伯伯內地醫療需要,加重了李伯伯的經濟負擔。他希望更多香港醫療福利可以跨境在內地使用,例如醫療券能在內地醫療系統使用,可更方便居住在內地的香港長者。
《AM730》社情特輯:福逾百歲、健享樂齡

《AM730》社情特輯:福逾百歲、健享樂齡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資料,香港自2013年起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人均預期壽命85.3歲,長者數目也急劇增加,2011 至 2021 年間, 80 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激增 44% (27萬人 至 39萬人),百歲長者則更添6倍 (1,890人 至 11,575人),比例僅次於日本。 「老有所依,安享晚年」是社會對長者照顧的期望,但面對持續老齡化的情況,社會需要採取不同的政策和善用科技,以支援高壽長者及其照顧者的身心需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