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環與壓力之間:運動員點樣面對逆境?做好壓力管理?
鎂光燈下的獎牌閃耀,常讓人忽略運動員背負的無形重擔。在社聯「S+高峰會」的分享中,中國香港足球隊代表陳肇鈞、香港游泳運動員兼Mind the Waves 共同創辦人歐鎧淳及香港武術運動員莫宛螢揭開榮耀背後的真實 — 最大的壓力往往源於自己。 「給予最大壓力的人就是自己」陳肇鈞坦言,自我設定的目標,就迫自己去達成。莫宛螢追求「力臻完美」,在比賽時總被無形壓力籠罩;歐鎧淳則表示現在的壓力開源是母親,她說:「我覺得媽媽有期望,我想達到媽媽覺得我做得好的程度,但其實從來沒有人這樣覺得。」 冠軍的減壓方法: 陳肇鈞讓「工作與生活分離」:球場可瘋狂拼搏,離場後大家都是正常人,需遛狗、喝咖啡。 莫宛螢用追劇打遊戲製造「me time自我時間」,讓大腦徹底抽離。 歐鎧淳近年努力鑽研瑜珈和鋼管舞,當成功挑戰新動作,會覺得很開心,她也刻意記下一些事情,例如過程中的小勝利,若遇到失意或達不到目標時就回頭看這些得著,藉此鼓勵自己。 運動場外的社區服務,積極為社會帶來正能量。陳肇鈞擔任兒童基金大使「傳播愛的種子」;莫宛螢深入校園推廣武術;歐鎧淳創立心理健康組織 "Mind the Waves",推動身心健康。 正如主持人「體育係」聯合創辦人馬啟仁Keyman所說,運動員跟藝人相似,面對很大高低起伏,巔峰時萬眾矚目,落敗時除了感到失落,場面亦變得冷清,必須懂得應付落差,尋找快樂。他們的分享給在場參加者很多啟發,或許真正的抗壓能力,並非永遠亢奮正能量,而是在於平衡,懂得放下。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Company ...
AI浪潮下,青年創意媒體發展出路?
在【S+高峰會暨博覽】講座中,著名音樂製作人趙增熹以行業變遷切入主題:從純手工製作到電腦普及,再到如今AI衝擊,創意工作者需思考如何保持競爭力。公共衛生及生命倫理學學者及著名音樂人鍾一諾教授指出,科技降低創作門檻,但青年需面對挑戰 — 當AI工具愈來愈具智慧,人類價值如何彰顯? AI與真人:共生而非取代 第十六製作有限公司唱作歌手薛德勇強調,AI可生成演示樣本,但最終成品仍需真人演繹。翻騰三周半╱CODA Jazz Kissa 共同創辦人、音樂策劃人李梓禾以現場表演為例,揭示人類創作的不可替代性,並說:「觀眾欣賞現場即興的張力,包括失誤的臨場反應,這種『未知性』是AI無法複製的。」趙增熹補充道:「創作者本身難以被取代,但必須掌握新工具,並善用自身的獨特性。」 現實挑戰與破局之道 現場觀眾分享:「行業已現『五人工作由一人」完成的擠壓態勢。」李梓禾回應稱小眾領域反藏機遇(如稀缺的爵士樂手供不應求),趙增熹則坦言從業者需靠熱情支撐,唯有熱愛音樂,從中找到開心。 藝術教育:培育未來的關鍵 針對青年發展,觀眾呼籲加強藝術審美教育。李梓禾主張培養受眾鑒賞力:「需教導公眾如何欣賞藝術。」鍾教授分享指出,當家長習慣用手機安撫孩子,如何教育子女欣賞藝術的眼光呢?唯有重拾『人』在創作中的核心價值,出路自會顯現。 面對AI洪流,青年仍有不可替代的創造力 — 熱愛深耕領域、善用工具而不失人文溫度、建立獨特性等。當科技與人性共生,創意產業自會開闢新徑。 短片製作:Fluid Production Company ...
「四料足球先生」 陳肇鈞的逆境哲學
「我為自己設定了目標,若無法達成會責備自己。」-「四料足球先生」陳肇鈞( Philip )。Philip 坦言最大的壓力來源是自己。球涯十多年的他,曾在疫情經歷低潮期,當時趨勢、球員表現、足球氣氛等大環境影響球員信心,甚至令他出現放棄念頭。絕處逢生,後來遇上好隊友、好教練,令陳肇鈞能夠找尋最真正、最好的自己。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挫折、逆境,甚至創傷,其實需要透過培養韌性來幫助自己調適。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可成為「世界冠軍」。 下週著名體育評述員馬啟仁將與三位香港運動員(陳肇鈞、歐鎧淳、莫宛螢)現場對談: 個人面對逆境的經歷 心理韌性與精神健康的關係 如何透過運動連結社區,鼓勵更多人公開討論精神健康,並減少社會孤立現象 【S+高峰會暨博覽】高峰會環節 T4 - 運動、精神健康及可持續社區 日期及時間: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下午2時30分至3時30分 歡迎現場報名 「S+ 高峰會暨博覽」2025 全港最大型可持續發展 X 社會服務博覽 社聯將於5月20日至2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S+ 高峰會暨博覽」 (“S+”)。一連兩日活動將會涵蓋32場專題研討會及工作坊,超過130位來自法國、日本、新加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內地以及本地嘉賓講者,將與各界持份者共同探討社會可持續發展議題及方案。 今年度焦點議題包括:人工智能與社會發展、青年精神健康、商社合作、銀髮經濟、種族多元與人才發展等。博覽會將有超過160間社福機構、社企及影響型企業展示創新的方案,參展機構包括:山中小市。S+ 將繼續致力促進跨界別、跨專業交流及協作(Synergy),為社會創效(Social Impact),以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日期及時間: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高峰會 :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博覽 :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高峰會 :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30分 博覽 :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3FG展館及會議室S421 - S427 ...
Youth Co:Lab Hong Kong Dialogue 2025 – Our One in Six: Youth Mental Health
Introduction In Hong Kong SAR, one in every six young people faces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They may be living silently among us, enduring pain and struggles. As someone who cares about youth, you might wonder: Why are there so many? Why don’t they seek help? How can we help? In this session, we will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HKCSS on the needs of candidates for the 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We will also feature speak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to expand our discussion on this topic, including: Youth-led peer support complementing professional help Healing through creativ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y can't we become the ideal adults we aspire to be?” Understanding youth mental health through the lens of hidden youth The overlooked struggles: the life journey of youth at risk of suicide Professional help through the eyes of young people with lived experience Dialogue between youth and policymaker: speaking from lived experience, exploring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support We invite you to join “Our One in Six: Youth Mental Health” for an open dialogue with experts and young people about these important questions. Together, we can work to understand their needs, prevent issues, and focus on effective responses ...
【S+高峰會暨博覽】社區對話:談談氣候適應
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危機,更是社會公義議題。氣候變化的影響進一步加劇現有的不平等,並帶來新的社會挑戰,弱勢社群往往首當其衝。在香港這種人口且高度城市化的沿海城市,極端天氣—如都市熱島效應、水浸、空氣質素惡化及傳染病擴散—對弱勢社群構成嚴峻威脅。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各界攜手合作。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低碳想創坊聯合舉辦本次工作坊,促進跨界別對話與合作,為不同持份者搭建平台,突破界限,交流見解,並共同制定策略,推動氣候適應,建立更具韌性及共融的社會。 透過此對話會,參加者將能夠: 了解氣候變化風險與社會弱勢群體之間的關聯; 探討如何將氣候公義融入機構策略; 動員社區資源,支援弱勢群體應對氣候變化; 透過協作行動,加強社區層面的氣候適應能力。 透過互動式小組討論,參加者將就貧窮、殘疾人士共融、人口老化、健康、戶外勞工權益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識別社區的迫切需求,並共同探討應對方案,推動公平且具氣候韌性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