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前瞻
新年伊始,謹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去年,社聯為慶祝成立70周年,訂定兩大工作目標,包括(1)推動社會服務應用創新科技,同時為高齡化社會作出準備;(2)促進業界發展,包括管治及領導層,以及小型機構。 借此機會感謝業界及政府的支持,商界、基金會及社聯發展基金撥款資助,以及各委員會及同事的努力,令多項工作計劃得以順利推行,包括: 推展「非政府機構董事會網絡計劃」,為機構董事會成員及管理層提供交流培訓機會,迄今舉行多場研討會、工作坊、一次國際會議和兩項研究,反應熱烈。 年初開展「星動計劃」,為小型機構提供交流培訓以及協作平台,已有超過100個機構參與。 舉辦「第二屆社會服務管理人員領袖發展培訓課程」,為業界培養未來領袖,共有28人參加及完成課程。 三月舉辦商界展關懷與社區夥伴合作展,有百多個機構參與展覽,5,000人出席。 六月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共有43,000多人參加,反映社會對樂齡科技的重視及需求,而政府亦積極回應,於施政報告承諾設立10億元樂齡科技基金,資助社會服務機構採用相關產品,以提升長者及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 舉辦第八屆「卓越實踐在社福」計劃,超過100個創新及極具特色的項目參加比賽。 十一月舉辦「社聯會議2017」,主題為:凝聚、創新、共建,期望匯聚各界,推動社會創新,共有1000多人出席。 多項由不同基金會資助、回應人口高齡化的項目亦已陸續推展,例如:謢理關懷天使計劃。 社聯亦經常因應社會的不同需要而作出回應。今年在新一屆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首兩批合共34個單位的住戶已於去年底開始陸續入伙,另外53個單位的營運機構亦已確定,相信可以很快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同時,我們亦積極籌備一項組合屋計劃,希望可於今年內完成。 還有一項對業界影響深遠的工作,就是整筆撥款制度的檢討,政府在業界的要求下,於去年年底正式展開相關工作,而社聯亦聯同社協、社總和邵家臻議員辦事處,一同推動業界參與討論,前後合共舉辦11次諮詢會,共有900多人出席。 展望未來,社聯會繼續推展各個創新項目、推動業界發展、參與整筆撥款資助制度檢討,以及透過安老及復康服務的規劃工作,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發展。要成功推展這些工作,需要各持份者的支持及參與,以及各位的意見。 最後,獻上社聯新製作的機構短片,花三分鐘時間,看看社聯的工作。我們期望繼續得到各位的支持,與大家一起促進社會服務的發展,建立關愛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令香港變得更美好。 ...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陸續入伙
上周未(12月16日)參加一個聖誕派對,與九龍城區內的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小朋友一同欣賞聖誕表演,當中有些將成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首批住戶。看到他們有個較舒適的居所,萬分欣慰,這也是我們著力推展計劃的原動力。 經過幾個月工作,我們合共接獲408個單位(包括由機構業主提供的294單位,以及由個別業主提供的114個單位),當中已勘察的單位逾半,合適使用的單位超過100個。 多個項目進展良好,包括將於聖誕節前陸續入伙的樂善堂九龍城項目,聖雅各福群會正在甄選旺角項目的合資格住戶,而土瓜灣項目亦於日前進行施工啟動儀式,由香港建造商會為其中二十多個單位裝修伙,而業主恒基兆業地產亦免費協助其餘單位的前期裝修,預計於2018年2月底完工,屆時可讓租戶陸續入。 香港的房屋問題棘手不易解決,期望社會房屋可以惠及更多輪候公屋或有其他過渡住屋需要的基層人士,讓他們可以有多一個選擇。社聯會繼續接收單位,有興趣參與計劃的業主、社福機構及社會企業,可致電3596 7557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聯絡社聯。 (文章刊於2017年12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Don’t punish NGOs because they succeed in raising more money
Chua Hoi-wai says the suggestion that NGOs that also receive private funding may be wast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is inaccurate, as all their services are aimed at meeting community needs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 subsidised welfare agencies in Hong Kong have gone the extra mile to rally community resources to meet our rapidly multiplying social needs. But as agencies garner more private donations, should the government reduce its support, lest it be seen as "subsidising" private funders? This question points to the daunting prospect of reduced government funding, should one recommendation of the latest Audit Commission report be enacted. The lump-sum grant system, the government funding model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since 2000,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agencies to buil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social problems effectively. NGOs have successfully mobilized resources, as evident in the increase in funding from HK$600 million to HK$3 billion, from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between 2002 and 2016.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support from traditional funders lik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and the Community Chest, welfare agencies have forged partnerships with business corporations and charitable foundations. With these extra resources from the community, NGOs have quickly and innovatively met social needs. They hire more social workers ...
灣仔午間美食墟
社聯辦公室位於灣仔,商廈林立,食肆也多,但午膳時間一位難求,而且即使是茶餐廳,價錢也不便宜。負責推動社區經濟的同事及一群辦墟巿的朋友就想,假如在商業地區辦個午間墟巿,或許很受「打工一族」歡迎。 經過幾番籌備和申請,終於成事,首個「灣仔午間美食墟」本星期四中午舉行。位置也特別,是在灣仔告士打道花園,即被稅務大樓,入境事務大樓和區域法院圍繞的小花園。 今次有八個熟食和十個貨攤檔參與午間美食墟,有魚肚羮、鹹魚醬意粉,以至有機蔬菜和工藝品等,亦運用多輛以木材及改裝單車製成的「小型美食車」作攤檔,務求為附近上班的朋友提供一個可以「抖抖氣」,而又能展現灣仔社區活力的空間。 其實根據我們的經驗,社區對墟巿有很大需求,檔主和公眾均受惠,皆因社區墟市入場門檻低,讓不少有志者可以一展所長,與公眾分享手作成品、有機蔬果和美食,帶來難得的地區經濟機會,而且佔用地方不多的小型地區墟市,可達致的社區營造效果卻十分明顯。 政府不妨考慮採納「地區墟市試點計劃」,選出較固定的場地,同時統整申請及發展程序,再加上各區區議會的協助,相信必可增加墟市活動的持續性。 順帶一題,星期四來午間美食墟的朋友最好自備餐具,雖然攤檔亦會提供環保餐具,或使用簡單包裝。場內也設有垃圾分類的設施,請各位支持環保,減少浪費。 (文章刊於2017年12月1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審計報告忽視社福界意見
最近的審計報告談到對整筆撥款的管理,當中提出幾個觀察,例如福利機構財政盈虧、匯報或評估延誤,以至某些服務項目不達標等,總之給人的感覺好像香港福利服務成效不彰。然而,或許個別項目有改善空間,但說到整體服務質素,審計報告之內容絕非事實之全部,也容易令人誤解。 自發表審計報告後,社福界內亦有連番討論,尤其在複雜和有缺漏的津助制度下,如何做好服務,令有需要服務使用者得到適時支援。不少同工都抱怨審計報告只羅列問題,卻沒有好好指出問題的根源,至於解決方案,更是搔不着癢處,偏偏作為監管機構的社署卻照單全收。至於被批評的社福機構,在報告中就連解釋和抗辯的機會也沒有。 雖然政府經常強調與社福界的夥伴合作關係,但在資助事宜上卻明顯是監管者及被監管者的角色。審計署的報告理論上是針對社署的運作,但其實亦影響受資助機構;審計報告的建議亦很容易變成社署加強規管受資助機構的理據或藉口。審計署在完成報告前只諮詢社署意見而忽略受資助機構的意見及回應,令受資助機構處於明顯的弱勢。 事實上,許多表徵都是制度不全所致,例如匯報或評估延誤的原因多與行政支援嚴重不足有關;服務指標過時也導致所謂「衡工量值」未能反映實際情況,至於人手流失更是撥款基準不足所致。這些都要從制度設計入手,包括進行長遠福利規劃,徹底改革整筆撥款制度,重新檢視福利服務的人手編制和撥款基準。 說到底,受資助社福機構十分重視服務質素,這是使命驅動的行業,深信機構亦會作出持續改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面對不公平的批評,又影響著公眾對社工專業的印象,同工就很難沉默。 (文章刊於2017年12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