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共議

過去周未有兩個關於扶貧的場合,周六有官方「扶貧委員會高峰會」,焦點落在社會房屋,尤其是組合屋的發展進度;至於周日就有民間團體發起的「民間扶貧高峰會」,當然較難吸引傳媒目光,但有幾點值得一提。 其實,討論扶貧不單是政策制訂者的專利,如何在民間推展一個由下而上的扶貧運動,也十分重要。今次公眾共同就「青年貧窮」、「照顧者及兒童」、「基層住屋問題」三個課題商討對策。雖然不同背景及年齡層巿民的觀點可以有很大差別,但透過聆聽和溝通,是建立共識的不二法門。 主辦單位也進行民調,邀請巿民就二十多項認為該在香港推行的扶貧政策評分,結果巿民最關注「增建公屋」,其次「增加門診服務」,而第三位則是「制定標準工時及超時工作補薪制度」。 至於我談到少數族裔的貧窮情況,早前政府統計報告顯示少數族裔貧窮人口比例較高,尤其是南亞裔家庭,唯現行支援卻十分鬆散,當局必須改變支援策略,更積極主動接觸少數族裔。 這是都是小巿民的心聲,對制訂合適的扶貧政策有很大參考價值。 (文章刊於2018年3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照顧者心力交瘁

接連發生多宗涉及照顧者不堪壓力而造成的慘劇,令人心痛。稚子無罪,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原因傷害或甚至殺害其他人,尤其是一個毫無能力保護自己的小孩。 事實上,仍有不少家長及祖父母每天咬緊牙關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甚至經常面對鄰居或路人的批評或指責,但從不輕言放棄。我們對這些家庭要多加關懷,更要想想我們為這些家庭做過什麼?支援又是否足夠?如何加強服務以避免慘劇發生? 筆者今天不談政策措施,與讀者分享面書上SEN兒童家長互助組的留言,希望大家更明白照顧者的處境。 我知我們很微小,人人認為C9簡直是微不足道。但我們又可知道,C9另一個名稱是Superwomen,我們能為我們的孩子、家庭遮風擋雨,咬緊牙關撐到最後一刻!有誰會知我們究竟可以撐多久?  香港病了!香港許多家庭……都病了!病了的人除了要看醫生、吃藥,其實更需要的是接納現狀、改變生活(思想)習慣。除掉過往那些令我們「患病」的誘因,例如︰學習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住屋的壓力……是的,源頭是政府如何給我們民生的需要。政府沒有給予需要之餘,更甚至剝削和壓榨。香港家庭已長期承受着工作的壓力、住屋的壓力的了,現在就正因為孩子們面對的學習壓力,是會蔓延家庭。若見死不救,只會一個一個炸彈爆發下去!  我想多一點關心,少一點批評指責已經好很多了。尤其是對照顧者,其他人見孩子一段時間都覺得有問題,那麼日日夜夜年年至⋯⋯如果只是路過的,請安靜的路過、如果不幸同坐了一條船要相互渡過一程,那麼不想介入的就不要只在指指點點!  ADHD小朋友只是佢個性其中一部分,要睇到其他好、善良、sweet的地方;同樣地,家長都要睇到自己/另一半做得好的地方,不要只睇到自己挫敗的地方呀,因為這不是事實來的。 (文章刊於2018年3月2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認識唇顎裂

大家有聽過兔唇嗎?唇顎裂(俗稱兔唇)是先天性缺陷中最常見的一種,香港每600至700名嬰兒呱呱落地,就有一名是唇顎裂患者。除了外觀以及飲食發音有些不方便外,患有唇裂顎的小孩與一般的小孩基本上沒有分別,身體一樣健康,頭腦一樣靈活,同樣擁有可愛的童真。 在香港,我們較少見到明顯患有唇顎裂的兒童,因為在出生後短期內都會接受相關補唇和補顎手術。然而,患有唇顎裂的嬰兒的康復之路不易,並非出生後進行手術就能處理所有問題。 患者隨着成長可能會出現第二期唇顎裂缺陷,出現上顎發育不足、牙齒不能咬合、中面塌陷、唇鼻不對稱等問題,必須得到適當的第二期唇顎裂醫治,例如進行顎骨矯正及唇鼻整形手術,以改善進食、說話和外觀。不過,基於缺乏資源,他們可能需要輪候多時才能得到相關治療和復康服務。 剛過去的周末我出席了香港兔唇裂顎協會舉辦的活動,得知本港有五間公營醫院具備專業唇顎裂醫療團隊,分別是瑪麗醫院、廣華醫院、聯合醫院、屯門醫院和威爾斯醫院,為患者提供綜合治療服務,讓患者無需跨區尋求治療。 患病孩子自幼便要接受一項接一項的手術治療,亦容易遭受歧視和排斥而感到難堪和自卑,小孩和家長的堅毅自然令人尊敬,但如果社會能夠少份歧視,就是對患者和家屬的最大支持。 (文章刊於2018年3月1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如何重新界定「N無」

政府上星期公布財政預算案,本年度預計錄得破紀錄的1380億元盈餘,而政府儲備亦超過一萬億元。財政豐裕,政府在創新科技、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不同政策範疇都投入不少新的資源,回應了不同界別的訴求,但市民最關注的是被批評為分配不均的五百多億元派糖方案。 今屆政府提出財政新思維,堅決不會全民派錢,只針對性地派糖。由於錄得巨額盈餘,所以在豁免薪俸稅、利得稅及差餉方面均有增加,基層市民及弱勢社群亦可得到額外補貼。然而,當中亦有遺漏,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少市民因為未能受惠於這個派糖方案而深感不滿。 為了回應社會的不滿,政府計劃通過關愛基金發放新一輪的N無津貼,而且會擴闊受惠對象,希望可以平息市民憤怒。 其實在2011年,當政府為每名18歲以上永久居民派發6000元的時候,關愛基金亦推出一個針對低收入家庭的新來港人士的津貼項目。當時受惠人數接近20萬人,派發接近12億元。關愛基金秘書處為此聘用短期員工,最高峰達160人,而行政開支總數約為2,200萬元,約為津貼總額的1.6%,較其他津貼項目的5%為低。主要因為這屬於一次性的紓困措施,政府沒有對每一個申請人作出詳細的經濟審查,而是採納一個由申請人自行作出聲明的做法,再由秘書處就個別個案進行隨機抽查。 過去幾日,不同官員對如何擴闊受惠對象提出不同觀點,例如可否包含收入不多的年青人、剛退休的人士及家庭主婦等,政府希望做到補漏拾遺,但這卻有異於關愛基金一向以家庭收入作為申請資格的做法。 雖然政府近年推出的長者生活津貼及車船津貼交通津貼,亦有採用以個人收入為申請資格的做法,但如果政府希望今次N無津貼亦採納相同做法,必須解釋箇中原因,並取得社會支持。 當然,官員還要說明政策邏輯,例如為何2011年全民派錢,但新來港人士的津貼只發給低收入家庭;今次政府強調不全民派錢,卻考慮為所有低收入年青人提供津貼,而不考慮他們的家庭是否富裕,這是一個需要回應的問題。 (文章刊於2018年3月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少數族裔悲歌

雖然香港居民絕大多數是華人,但作為國際都會,自然也有不少少數族裔在港生活。撇除外傭後,本港有超過25萬名少數族裔人士,佔全港人口的3.8%。當中南亞裔為最大族群,共有7萬多人,當中包括巴基斯坦、印尼和尼泊爾等族裔。 然而,許多少數族裔生活得相當艱苦,根據政府最新一份《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少數族裔貧窮問題惡化,無論是政策介入前後,貧窮率均顯著上升。南亞裔的貧窮率(政策介入前)就高達25.7%,甚高於全港人口貧窮率(政策介入前)的19.9%,個別族群如印尼族裔的貧窮率上升幅度亦明顯。再者,他們在職貧窮狀況嚴重,貧窮人口中有64.7%來自在職住戶。換言之,雖有工作,但收入微薄不足以糊口。 事實上,從教育、就業、到使用公共及社會福利服務等,少數族裔明顯都處於極不利處境,他們獲取各種服務支援改善貧窮處境亦受到很大限制,當局有需要改變支援策略,應更積極主動接觸少數族裔,了解其生活處境和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支援。 除了加強就業及相關語言培訓外,亦須加強公共服務,確保每個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的前線員工均接受相關培訓,主動提供傳譯服務給少數族裔服務使用者,例如申請相關津貼,如綜援及在職家庭津貼等。 此外,可考慮設立「少數族裔社會共融基金」,資助社區發動的支援少數族裔項目,包括更深入的就業支援及輔導服務、教育、傳譯服務、社會服務、醫療及疾病預防工作等。這樣,才能全方位支援少數族裔。 (文章刊於2018年2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