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要搞組合屋?

最近不少人問我,為甚麼社聯要籌備組合屋計劃? 朋友說,社聯去年推出樂齡科技博覽,又搞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今年又要跟進整筆撥款檢討,現在還要推行組合屋計劃,還嫌不夠忙嗎。更多人說,應該由政府牽頭,出錢、出地,現在由社聯牽頭,很為難,而且亦沒有建屋經驗及專才。這些說法都有道理。 然而,當我們見到基層市民捱貴租、住劏房的困境,難道我們只是坐着等政府興建公屋,閒來「剝花生」、批評幾句,甚麼都不做嗎? 每屆政府都把房屋放在優先處理問題,甚至說成重中之重,但涉及土地用途、收地賠償,利益板塊眾多兼難移,每次都無功而回。公屋供應量近年雖維持穩定,但仍達不到長遠房屋策略每年平均2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 目前,約有15萬宗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突破5年,獨居長者也要等2.8年,估計輪候時間會繼續延長。然而,對於土地供應方案,我們仍停留在公眾諮詢階段。看來,基層住屋問題只會不停惡化。 房屋問題之嚴峻已不能靜候增建公屋,如何在過渡期中協助基層巿民也是重要一環,現在也有較成熟的環境動員民間資源推行各類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民間自救,這也是社聯搞共享房屋和組合屋計劃的緣由。 共享房屋初見成效,基層家庭入住後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單親婦女及兒童,不單居住環境好了,在照顧家人和精神上均得到適當的支援。 至於組合社會房屋,首個項目可望於深水埗區落實,提供約90個單位。這個數目雖然較少,但政府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少閒置土地,如果可以善用,將可以建造數以千計的組合屋單位。 莫以善小而不為,每一個社會房屋單位,都可能是基層家庭改善生活及脫貧的轉捩點。 讓巿民安居樂業,是我們的使命和夢想。 (文章刊於2018年5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長期減肥!?

與朋友同事聚會,我經常笑說自己長期「減肥」,盡量多吃蔬菜少吃肉,朋友都說我有恆心。其實,人到中年加上工作繁忙,運動量不足,確實很容易中年發福,很多朋友都出現中央肥胖的現象。所以我在十多年前已開始改變飲食習慣,現在的體重比高峰期減少約20磅,感覺亦輕鬆了。 飲食過度或失衡似乎是城巿繁華的副產品,但隨之而來就是慢性疾病,而且足以致命。根據衞生署資料,香港有五種非傳染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及心肺疾病,佔全港死亡率一半以上。再者,由青年到老年人口中,有28%患有高血壓、8%高血糖,而高膽固醇更達50%,即俗稱的「三高」。估計一半港人到40歲的盛年就因健康情況而尋求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全球監察框架,有九個目標,包括減少飲酒、提倡運動、減少鹽攝取量、減少吸煙人口、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趨勢等等,期望到2025年使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25%。在香港,衞生署亦在上星期推出「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很值得大家支持及響應。 上星期發現一間連鎖快餐店全線推出健康餐單,包括減鹽及無味精系列,立即前往光顧,確定是誠意之作,顧客有不少選擇,足見是明智之舉。 其實我並非對煎炸燜烤的菜式不為所動,尤其愛吃東坡肉、扣肉、塡鴨等美食,但平時吃得清淡,午飯有機會都會光顧社企吃素,早上轉吃穀物早餐加無糖豆乳,盡量少吃零食,這樣就可為自己留些「quota」享受各種美食。 飲食均衡,自然吃得健康又開心。 (文章刊於2018年5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天生我才必有用

附圖的圖案美麗嗎?這不是某大品牌新出的花紙或布藝,而是一間創新庇護工場學員的作品。 最近參加香港心理衞生會賽馬會協創坊的開幕典禮(「樂融+創新」@JCCCW.NET活動),看到學員的天賦和努力,真正體會「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 有別於傳統庇護工場,協創坊是香港首間與基金協作優化服務的工場,大幅度將原來的李鄭屋工場改為現代化的單位。學員可以參與製作不同産品,更與工藝師傅及設計師合作,將學員零碎的工藝設計雛型轉化為完成品,不再像過去只不斷重複做同一種工作,例如入信封、膠叉等包裝和加工工作,這有助學員強化工作和就業能力。 學員不但能提升滿足感,自信及自我形象,還能增加收入。有家長告訴我,女兒現在更願意上班,比以前更開朗,社交活動能力也提升了。 職業康復服務邁進新一頁,訓練漸趨多元化,更涵蓋各類手工藝品,例如玻璃工藝、麵粉黏土、皮革、手繪環保袋,並有外展工作訓練包括汽車美容、辦公室/學校清潔服務等。這些服務有助學員發揮工作潛能和才藝,滿足全人發展的需要。 (文章刊於2018年4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第三齡

上星期舉行了本年度香港第三齡學苑結業禮。第三齡學苑的校訓是「知樂自得」,凝聚一羣志同道合的退休人士,自務組織學習活動,自行策劃學習中心的方向及運作模式,並負責所有財政及行政事宜。 在結業禮上,看到老友記的歡愉,足顯這種自學模式很符合他們的需要。事實上,政府亦確認「長者自務學習」的好處和影響力,並於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提出以「自務會社」模式,鼓勵長者發起、籌辦和管理自己的學習及義工活動。「香港第三齡學苑」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獲選「最富才藝導師」冠軍的是葉鵬威(威哥)。威哥是位退休公務員,2002年退休後便參加一間社福機構的服務,更積極拓展第三齡學苑,鼓勵退休人士終身學習和參與義務工作。他多年前已獲選傑出第三齡人士,今年他又多一個榮譽,皆因他在學苑負責教授多達十三種不同課程,包括長者IT資訊、手機及平板電腦應用、生態及古蹟文物導賞、團隊管理及個人提升等。 無論是探討長者政策,參與義務工作,推動長者終身學習,甚至在我們的樂齡科技博覽中試用創新產品,總會看到威哥的身影。威哥時刻充滿活力,精神奕奕,怎樣都猜不到他已年過七十。 其實社區上還有許多像威哥般多才多藝的退休人士,身體健康,亦沒有經濟掛慮,能夠鼓勵和協助其他老友記終身學習,所說的並非艱深學問,而是培養一些興趣或嗜好,為退休生活增添色彩。 (文章刊於2018年4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莘莘學子亟待支援

近年發生多宗年輕人自殺事件,不少還是莘莘學子,我們惋惜之餘,其實還有許多事情可做,最基本是要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況和壓力來源,希望能及早在崩潰邊緣把他們拉回來。 其實相關蛛絲馬跡早已存在,最近專責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同工就走在一起,調查中學駐校社工所處理個案的潛在危機,共收回419份問卷,佔全港九成有政府津助駐校社工服務的中學,過去一個學年合共負責29,726個案,兩成個案屬「精神健康個案」,意指持續出現暴躁、反叛、易哭或情緒波動等,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如進食、睡眠、工作、學習、社交及自我照顧能力等),當中又以第一組別(Band 1)學校的精神健康個案稍多,達到40%,而第二(Band 2)及第三組別(Band 3)分別為34.9%及25.1%。 最引起關注的是在全數近三萬個案中,有2,321宗個案曾有自殺念頭或行為。學生自殺一宗也太多,何況有二千多人曾有輕生念頭,甚至付諸實行,這是整個社會必須處理的問題。 駐校社工估計仍有大量潛在及未有支援的個案,但目前相關服務已遠超出正常負荷。當然,加強服務有助辨識和支援遇到困擾的學生,唯困擾原因複雜,同時需要家庭,朋友,校方,以至其他身邊人的關心和諒解,才能得到舒緩。 (文章刊於2018年4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