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照顧者的自白

廿年多前,郭心婆婆入住安老院舍,這個是她自己提出的要求,她不想太麻煩女兒轉明一家。 將媽媽送入院舍的決定經過很多掙扎,最終在郭婆婆的堅持下,轉明只得跟著辦,申請屋邨內由社福機構營運的安老院舍。轉明回想,若非找到一間安心的院舍,由自己親自照顧的話,她和媽媽也會一早倒下來。 即使不是同住,轉明從未有一天離開媽媽。尤其郭婆婆去年冬天外出後冷病入院,轉明每天探望媽媽兩三次,其餘分少許時間幫忙湊孫、做家務,最重要是做運動,她希望一直保持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才可以探望媽媽。 轉明的女兒有時會「補位」探望婆婆,但始終不及轉明親自見到媽媽一面:「見不到媽媽會心掛掛,要看到她沒事我才安心外出。」但凡自己有能力,轉明都會抽出時間,親手服侍媽媽,幫媽媽完成做不到的部分。 轉明本身也是一位年屆71的老人,本應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而她選擇把自己所有時間都投放於照顧媽媽。 本港照顧殘疾或長期病患人士的照顧者超過22萬人,年逾70仍要照顧年邁配偶、親人,甚至百歲父母的照顧者就多達6萬人。人口高齡化之下,護老者的數目定必一直增加,屆時你與我,同樣都是照顧者。 照顧者把心思都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這是理所當然;但我們更想要提醒照顧者適時退後一步,可以求助他人以釋放繃緊情緒。 目前安老及康復服務設計多數以「被照顧者」為本位,忽略「照顧者」本身的需要,提供的服務量不足,亦不到位。社聯認為,服務政策必須以「照顧者為本」,同時考慮整個家庭的需要,由個案經理作專業跟進。對於在職照顧者,建議企業提供員工友善措施,例如彈性上班時間及照顧者假期,讓員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要。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兩者都同樣重要。 社聯出版-《社情》照顧者專題:https://bit.ly/2LCYELt (文章刊於2018年8月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單身人士的住屋需要

過去的周日參加了西環「友樂居」社會房屋的入伙慶祝會,見到住戶們對新居非常滿意,而且鄰舍關係緊密友好,會互相幫忙和分享食物,還開了一個通訊群組聯絡日常大小事,實在感到相當欣慰。 「友樂居」是社聯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第三個項目,由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營運,為1至5人家庭而設,重點回應居住在不適切居所及有特殊住屋需要的基層單身人士。 單身人士周先生是「友樂居」住戶的一分子,與一個二人家庭共住一個兩房單位。入伙慶祝會當天我參觀過他的房間,佈置得非常有心思,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十分重視和珍惜這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周先生已輪候公屋逾9年,按公屋「配額及計分制」的要求推算,他估計要再多等近20年方有機會獲得首次公屋編配。入住「友樂居」之前,周先生曾經嘗試申請單身人士宿舍,但其劏房的居住面積剛剛超過要求的5.5平方米(約60平方呎),故被拒絕申請。 類似周先生遭遇的個案潛藏於各戶不適切住房當中,房屋問題之嚴峻已不能靜候興建公屋或青年宿舍,民間集結資源自救,推行各類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更期望政府將之視為房屋政策的一部分,包括設立「社會房屋基金」資助民間團體或社企營運組合屋及共享房屋,讓苦候公屋的基層早日脫離劏房。 每一個社會房屋單位,都是讓基層家庭重新過好生活的轉捩點。 (文章刊於2018年7月3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愛爾蘭長者屋

日本厚生勞動省早前發表全球平均壽命統計,最長壽的地區並非日本,而是香港,指香港女性及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7.7歲及81.7歲,這也是政府統計處的統計結果,而且人口高齡化相當急促,到2041年,香港85歲或以上人口將是現在的三倍。 其實,許多發達國家及地區都面對人口高齡化挑戰,有的如香港般嚴峻,有些則還有許多時間應對。最近到訪的愛爾蘭就屬於壓力低的一群,但愛爾蘭政府及民間卻先知先覺,已在制訂許多應對高齡社會的政策了,希望將愛爾蘭建設成為一個善待長者的國家。 當中,住屋是重要一環,不像我們永遠有土地問題,愛爾蘭的長者屋不僅居住環境寬敞,而且試著整合各種醫療及生活有關的科技,致力提升長者自理能力,以至健康及精神狀況,從而減低對醫療服務的負擔。 其中一個長者屋項目可供出售或出租,兼且為入住長者提供不同類型的個人照顧及支援服務,以至社交活動。無障礙通達設計不在話下,屋內還使用許多創新科技檢視長者的狀況,例如射頻及資訊裝置,了解長者作息習慣及停留在屋內外的時間等。假如長者不尋常地長留家中或寢室內,有可能是抑鬱症的病徵,生活科技讓醫療及福利系統能夠適時提供支援。 我們將這些便利長者生活的科技稱為樂齡科技,香港也正在朝著這方面發展,假以時日不論居家安老或院舍服務,均能為長者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文章刊於2018年7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以人為本的長者醫療服務

上周出席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研討會,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衞生體系司司長林光汶談及建構一個以人為本的醫療體系,其中談到本港醫療體系著重疾病情況,但卻忽略了心理及文化問題等。 究竟醫療服務如何能夠以人為本,最近在愛爾蘭考察時看到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愛爾蘭都柏林一間醫院內附設的長者診治研究中心,以跨部門及跨專業的方法,專門診斷老化衍生的疾病,跌倒昏厥、記憶力、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等問題。該中心亦附屬於當地一所大學,集診治、研究與教學於一身,並向國內的醫生及醫務人員教授研究成果,希望有助診斷長者病患及提供適當支援。 中心特別注重整體診斷,例如當長者跌倒,除了醫治因而造成的傷患外,還會進行一系統的檢查,包括檢測長者血壓變動,例如起床時會否血壓過低導致暈眩,以至走路及站坐姿勢是否出現肌力及骨骼問題,希望找到導致長者經常跌倒的真正原因,減少長者因跌倒而導致骨折、甚至中風等問題。 另外,中心設有一個「記憶診所」,專門診斷及研究一些較嚴重或早發性認知障礙症;而中心亦運用藝術創作等方式,為有認知障礙症或其他精神健康需要的長者提供治療。 反觀本港,隨著人口高齡化,醫療服務需要將會急劇增加,醫療專業和跨專業之間可以有更多合作,由各專業會診、個案管理,以至醫社合作,愛爾蘭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文章刊於2018年7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推動創科由基本做起

電腦或平版電腦、寬頻上網服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謂非常重要,連小孩子回家做功課也需要使用電腦。以為這是每家每戶都會擁有的基本生活元素?其實不然。 7年前,社聯獲政府資助推行「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全港低收入家庭的上網比率由計劃最初的87% 上升至目前的96%。雖然計劃成效顯著,但計劃將隨著政府的撥款完結而於今年八月結束。不少基層家庭均擔心計劃完結,但在沒有新服務承接的情況下,今後或會缺乏相關支援,家庭負擔亦會增加。 在我們接觸的基層家庭當中,部份租住劏房或小型私人住宅,除了上網費昂貴外,還要擔心不斷被迫遷而需要繳付每次$700的上網搬遷費用;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也為追不上子女的學習進度或擔心子女誤交損友而憂心。這些家庭,如果連最基本的上網條件都沒有,我們如何能再談數碼共融,或締造培養創科人才的搖籃呢? 政府資助結束,但不等於處於數碼邊緣的基層家庭自此失去援助。社聯旗下「有機上網」將會以社企形式繼續營運,聯同56間社會服務單位,推出「基層學童上網優惠計劃」,期望繼續以相宜價格及更快的網速,服務全港的基層家庭。 我們期望稍後將計劃進一步拓展至長者及殘疾人士,達至真正數碼共融,不論貧富、家庭背景、年齡,均能享有上網這項基本權利。 有機,就可以上網。 上網,就可以有機! (文章刊於2018年7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