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立即擱置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

政府近日宣布將於2月1日起收緊長者綜援年齡,申領長者綜援的資格將由60歲提高至65歲,此舉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對於社會的反對聲音,政府官員有以下兩點解釋:  1.     60-64歲長者仍十分壯健,有工作能力 2.     若60-64歲人士有經濟需要,仍可以領取成人綜援,生活繼續受到保障  然而,上述觀點並非事實的全部。   長者就業實況不能樂觀  政府強調不少60至64歲的長者仍有工作能力,但是根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第3季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60至64歲的勞動人口比率為47.9%,較50至54歲的79.1%下降近四成,認為60歲或以上人士仍可以參與勞動市場似乎過份樂觀。政府對長者就業實況的錯誤評估,可能令長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威脅。  誠然,長者整體的勞動參與率近年或有一定提升,但基層長者就業仍是十分困難。現時60至64歲的人口中,有接近五成只有小學或以下的程度,有五份一更只有學前教育或以下的程度。而學前教育或以下的程度的人口勞動參與率只有38.7%,比同齡長者整體的勞動參與率更低。這批長者十多歲時已開始工作,而且終其一生大多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身體所受的勞損可想而知。由於他們教育水平較低,到年老時即使要繼續就業,亦只能尋找體力勞動相關的工作,要這批長者投入勞動市場實在是強人所難。  其實,政府在1977年亦曾推出類似措施,把退休年齡(可領取長者補助金)從55歲提升至60歲,但當時55至60歲市民的就業率是85%,有關措施相對合理。但現時60至 64歲人士的勞動人口參率不足五成,政府實不應在未解決長者就業問題前,便倉促推出措施收緊長者綜援的領取資格。  長者生活費即時扣減三成  政府表示60至64歲的有需要人士可以改為領取成人綜援,但成人綜援資助較長者綜援低,資產限額亦較嚴謹。  現時,長者綜援的資產限額較成年人高出近一倍(例如單人長者是$47,500,單人健全成人為$31,000,若該成人為家庭成員資產限額為$21,000)。此外,領取長者綜援的人士容許擁有自住物業,一般健全成人如沒與長者/殘疾受助人同住,則必須變賣物業及用盡有關資產後才能領取綜援 。收緊長者綜援後,相關的長者及其同住健全成人若要不跌出綜援網,就要放棄穩定的居所,對長者的退休生活保障有深層次的影響。  另一方面,現時長者綜援的標準金是$3,480,成人綜援的標準金則只有$2,455元,兩者相差$1,025,減少近三份一。除了標準金外,長者綜援的受助人現時能按其個別需要,以實報實銷的形式申請牙科、眼鏡等特別津貼,但成人綜援則自1999年起削減了相關項目。因此60至64歲受助人如改為領取成人綜援,意味他們同時失去領取這些特別津貼的機會。當他們真需要處理這些特別需要時,只能從本身已不足的標準金支付。在未能確保60至64歲人士基本的生活需要情況下,貿然壓縮對於這群組的支援,將嚴重影响他們的生活質素。  立即擱置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  收緊長者綜援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大改革,政府在推行此政策之前,並無進行任何諮詢。政府在2017年宣布有關政策時,社福界已多次去信約見政府代表,並表達反對有關政策。議會內不同派別的議員在過去兩年來亦不斷提出反對推行此政策的立場。觀乎近日社會反響,社福界、政界,以至民意對此政策的共識相信已十分清晰,期望政府聽取民意,擱置收緊長者綜援的政策。  ~ 完 ~ (文章刊於2019年1月15日《香港01》) ...

啟動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

社聯推動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項目,選址深水埗欽州街一幅由政府提供的臨時用地,計劃興建約210個一人至三人的組合屋單位,讓輪候公屋多時的基層人士受惠。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有助改善基層住戶生活質素,由民間起動、政府協助及促成、各相關專業及商界參與,達至官商民合作解決社會問題。  我們已向地政總署申請上述用地,同時亦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計劃構思。當區議員和居民的意見十分重要,畢竟組合屋不是四道圍牆封閉生活,而是與社區融合,租戶的生活和支援都與社區息息相關,彼此接納,互助互惠。在這種氛圍下,才有望把計劃的規模擴大,在各區合適的臨時用地上提供更多社會房屋。 不過,要擴大計劃規模,必須有足夠資金,始終龐大的建築和營運開支並非單一機構所能負擔,即使慈善基金也難以長期提供以千萬計,甚至上億元的資助。 政府必須擔當更積極的角色,為計劃出資,其中一個可行方案是設立專項的「社會房屋基金」,資助民間團體或社企營運組合屋及共享房屋。當我們諮詢地區人士,包括區議會等,均得到很正面的回應,各政黨最近也公開提出相同建議,足見社會對此類過渡性房屋的需求殷切,希望政府能夠仔細考慮。 (文章刊於2019年1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會房屋帶來好鄰舍

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以來,不時都聽到同事報來很窩心的街坊故事。這些好人好事,不少在土瓜灣道「好鄰舍」社會房屋發生。 「好鄰舍」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推出以來,規模最大、單位數目最多的項目,特色在於「樓長」制度。義務的樓長負責收集各家各戶的問題及疑難,一同協助管理大廈,不只打理共享房屋單位,還幫忙組織鄰居們一起清潔大廈的公共空間及設施。有時家居需要小修補,有水電牌的住戶也會仗義相助,颱風「山竹」來臨前一起做好防風防水措施。鄰舍間守望相助,身體力行活出「共管」精神。 過去的周日我們和營運機構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一起舉辦樓長嘉許典禮,感謝樓長付出的心力。擔任樓長的嫻姐及霞姐十分忙碌,但眼見一眾街坊住得愈來愈開心,自己也為濃厚而溫暖的鄰舍關係而感到滿足。 「住房」不只是容身之所,裡面也包含家人、鄰舍和生活。好的鄰舍關係,會為生活增添愉悅。這也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想要帶出的其中一份意義,協助有需要家庭重塑社交圈子和社區網絡,為日後遷出居住儲起力量和養分。 社聯推行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至今超過十五個月,過程充滿挑戰,每一步都不容易,每天都在學習,但看到二百多個家庭,接近六百人入住後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小孩子得到較合適的活動及學習空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文章刊於2019年1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樂齡科技器材租賃

上月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吸引超過五萬人次參觀,有些產品和服務特別多人查詢,其中曾參觀會場內「樂齡科技器材租賃體驗館」的公眾就對租賃服務甚感興趣,希望可以盡快在社區試行。 事實上,長者的身體狀況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樂齡科技器材協助。家人因而不斷購買合適的輔助器具,絕對會構成財政壓力,處理再用不著的輔具也是另一難題。在香港推廣採用樂齡科技的同時,發展器材租賃服務其實也絕不可少。 「樂齡科技器材租賃體驗館」展示日本特有及系統化的樂齡科技產品租賃服務和管理流程。標準化的評估、指導、租賃、回收、清洗、消毒、維修及倉儲一整套流程,讓各式輔助器具「重生」,亦要讓使用者用得安心。 日本自2000年起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包括推動個人租借樂齡科技產品。若香港試行樂齡科技器材租賃計劃,不但可以改善長者、需要長期護理服務人士及其照顧者的生活,亦可為護理員提供新的職業訓練,同時鼓勵業界更積極推出惠及有需要人士的輔助器具,讓香港長期護理服務向前踏出一大步。 社聯正積極硏究籌辦有關服務,希望來年可引進相關服務,並與醫院合作推廣相關租用。預計計劃初期由一些慈善基金支持營運,希望長者可以負擔得到的價錢租用輔助器具,而政府亦可考慮以不同模式資助長者,例如擴大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適用範圍。 樂齡科技不應只是遠距離的空談,唯有落地開花,才能真正惠及我們的長者和照顧者。 (文章刊於2018年12月1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未來的智能安全家居

說起「智能安全家居」,原來已不只是自動警報器、自動開關之類;外國有系統可以憑藉收集數據,推斷長者健康潛藏風險,讓使用者和家屬及早做好預防。 這套以預防爲本的智能安全家居(SHH),由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轄下澳大利亞電子醫療研究中心(AEHRC)開發,可配合逾70款家居裝置感應器使用,運用物聯網及人工智能分析功能,以預防爲本,能鎖定目標對象,監測其在家中健康狀況的變化。 只要將裝置感應器簡單放置到家居用品上,便可收集目標對象的個人日常生活活動,包括生活習慣及數據,舉例如室內是否久坐、飲食是否規律、個人衛生清潔狀況等。系統會分析數據有否重要改變,從而推測個人健康狀況的變化,通知使用者及家屬以作預防。數據亦可以傳輸予醫療及照顧人員,及早安排醫療或復康計劃。 另外還有德國名為Caspar的「遠程醫療」互動平台,結合醫療、通訊及電腦數據分析等,讓醫護人員可與病人作遠距離互動,病人離院後在家亦可自行完成復康治療,免去外出接受跟進治療所構成的不便。 在德國參與此服務的醫院,由病人入院時已為他開設系統賬戶,系統會因應病人的健康狀況設計出跨專科復康訓練計劃。病人出院後可繼續按網上系統提供的每日治療計劃,跟著專業教育短片進行復康訓練。復健報告以及病人反饋會直接發送回醫院或診療所,個案管理主任會定時上門為病人進行臨床練習。 上月「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也有展出這兩套系統,公眾參觀後都表示希望自己將來的家居可以加入系統。其實並不複雜,安裝和系統設定都容易完成,相信十分適合應對香港未來人口高齡化的狀況,真正達至居家安老。 (文章刊於2018年12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