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SEN」孩子的感知花園

或許你在街上遇過一些比較「與別不同」的小朋友,他們可能會四處亂跑、發出興奮的叫聲、手舞足蹈,有的則注視某些東西,有時會引來路人的奇異目光。 其實這些可能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他們對外界的聲音、觸覺及視覺等感知需要特別敏感,當感知需要不被滿足,就會自我尋求「刺激」,亦是旁人眼中的「行為問題」。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訓練滿足感知需要,例如 :打鞦韆、玩水、捉摸不同質感的物品等,提升他們的感官能力,同時減少一些「行為問題」。 社福機構及特殊學校一直以來提供很多的感知訓練課程給予SEN學童,但提供訓練所佔的空間大及設備多,維修保養費用的確不少,而坊間有不少有心的義工及公司願意協助業界。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由匤智會張玉瓊晨輝學校與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的「共融感知花園」計劃,公司運用在建築上的專業知識,免費為學校重新設計及開發校園的戸外活動空間,運用各種地盤棄置的環保材料翻新及加工完成的遊戲區,建立感知花園,例如 :種植四季不同生長形態的植物、提供嬉水設施及創意走廊,讓學生通過聲音、視覺、觸摸和對大自然的探索,提升他們的感官能力。 有句英文諺語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即是說 :「教養好一個孩子要一村人的努力」。SEN學童亦不例外,在跨界別協作下,運用建築公司專長,改善特殊學校學童的學習環境,為老師提供多個教育選擇,這計劃同時獲得社聯「商界展關懷」計劃的「傑出伙伴合作計劃獎」,正正是一個良好實踐例子。 文章刊於2019年5月2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關於扶貧 – 給邵家臻的信

阿臻: 政府日前舉行扶貧高峰會,即使計及政府恒常現金措施,香港貧窮人口仍高達101萬,貧窮率達到14.7%。許多關心貧窮問題的人士,社福機構及基層團體的代表都來了,唯獨少了作為社福界立法會議員、與我們並肩倡議扶貧工作的你,不過我肯定你仍然為改善貧窮人士生活著急。 由如何協助就業、支援照顧者,以至動員其他界別等等,出席高峰會的人士提出很多質詢和意見,當中亦有提及綜援制度,政府指現時正就綜援制度內的特別津貼作出檢討,這亦是三會一方(社聯、社協、社總及臻辦)過去幾個月其中一項重點倡議工作。 此外,勞福局局長指政府大部份服務均是由非政府機構發展先導計劃,證明有效之後,再納入為常規服務。他指政府的配對基金,便是要鼓勵商界及非政府機構合作,發揮創意和發展創新服務,推動民商官合作。 舉辦扶貧高峰會的意義在於讓政府最高層官員聆聽民間意見,讓持份者可以透過高峰會提出建議。其實,促請民間參與又豈只一年一度一個早上的高峰會,政府應在其餘364.5日繼續虛心聆聽市民意見,渠道應更多更廣,開誠布公才是建立社會共識的關鍵。 未來幾個月,我們會繼續跟進相關倡議工作,雖然少了一個人,但正如臻辦仝人所言,希望每個人也多行一步,堅定前行。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海偉 2019年5月14日 文章刊於2019年5月1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誰在研究公民社會發展

香港對於公民社會的大型研究不多,特區政府在本世紀初曾進行一項概況研究 (landscape study),而社聯則在2006年完成一項公民社會指數(Civil Society Index), 簡稱CSI研究。 CSI由一個國際組織建立,已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參與,透過研究公民社會的結構、價值觀、環境及社會影響等四個面向的情況,深入了解當地公民社會的發展水平。 這次研究的規模相當大,我們向超過800個公民社會團體發出問卷,向28位持份者作出一對一的深入訪談,分析了兩份報章及一個電視台有關公民社會的新聞報導,進行了三項政策影響評估,以及研究了十間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公民社會得分最高的是價值觀及社會影響,反映香港公民社會普遍支持民主、透明、包容、非暴力、兩性平等等原則。而公民社會在消滅貧窮和保護環境的表現,也反映其對社會政策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力。 得分較低的是結構和環境。研究反映市民對公民社會的參與不夠深入,而公民社會團體之間亦欠缺互動及合作;另外,香港對公民社會的相關法例及保障也甚為缺乏。 為進行這項大型研究,社聯邀請了港大、中大及理大四位教授參與研究隊伍。無獨有偶,四位教授都是姓陳的,其中一位便是陳健民。 在參與佔中前,陳健民一直致力在內地進行有關公民社會的研究及發展工作,與內地政府關係良好,屬於少數可以與內地政府合作進行相關研究的香港學者。過去二十年,內地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政策就好像鐘擺一樣,時寬時緊,陳健民把握契機在內地推動公民社會發展,其實一點都不容易。 參與佔中後,陳健民在內地的研究工作完全停了下來,在其他學者眼中,其實是很大的犧牲。當然,現在看來,犧牲的不只是事業,還有家庭生活及個人自由。這份對民主的承擔及情操,實不能簡單用「天真」兩個字形容。 文章刊於2019年5月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一位學者的法治精神

社聯在10多年前與一位法律學者合作制定「法治指數」,以補充「社會發展指數」的不足。 「社會發展指數」包含14個不同範疇,由47個客觀指標組成,每兩年公布一次以監察香港社會發展的進程。這14個範疇包括健康、房屋、教育、政治參與等等,但不包括法治,原因之一是難以透過客觀指標釐定香港的法治狀況。舉例:刑事或民事訴訟多了,貪污舉報數目多少,都不能說明到底法治有否改善。 討論如何制定「法治指數」的過程相當艱巨,因為沒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參考。記得那位法律學者曾經說,可以找研究員在馬路旁邊點算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數目及比例,已經可以反映市民對法律是否尊重。雖然我們沒有採用這個方法,但卻是很好的提醒,所謂見微知著,我們實不應忽略微小的地方。 最後我們訪問了19位與法治有關的專業人士,包括法官、立法會議員、律政司及執法部門的人員、以及法律從業員。我們先提供了相當全面的客觀數據,然後請他們對法治的不同範疇作出評分。 當年這個「法治指數」的得分是75分,算是位於高水平,但回應我們問卷的專業人士亦提出了一些隱憂,擔心法治水平會進一步下降。他們列舉的例子包括:香港訴訟費用高昂、司法部門案件繁多引致延誤、人大釋法、以及律政司的起訴決定等。 當年這位十分重視法治,願意義務協助我們完成這項研究的法律學者正是戴耀庭。今天他因為發起佔中,提出透過違法達義以促進香港民主發展,結果在上星期被判入獄。 究竟是甚麼令這位學者走上抗爭路? 有人說提出佔中的人天真。我想,除了天真之外,還有一份對公義的執着,以及推動社會發展的夢想。 (文章刊於2019年4月3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淪落人

電影《淪落人》獲得金像獎多個獎項,飾演因工受傷而致下半身癱瘓男主色的黃秋生,更獲得影帝殊榮。電影情節並不曲折離奇,但更貼近港人的生活,談到矛盾、失落、照顧以及成全。 故事圍繞年輕的菲律賓女傭照顧下半身癱瘓的主角,經過多番磨合,雙方漸敞開心扉,不只是純粹的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彼此關心,並暗中成全對方的夢想。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樣有夢想。 從傳媒訪問得知,導演陳小娟在學生年代已有電影夢,奈何家貧,母親更因意外傷殘,要坐輪椅過活,同時亦被追討賠償的官司折磨。陳小娟放下夢想,投身中環,努力掙錢養活家人。直至母親離世,她回頭想一想早已放下的夢想,在重重困難下製作出這部令人感動的電影。 在香港,許多年長或在職護老者同樣要放棄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全心全意照顧年邁或無法自理的親人,壓力沉重。早前社聯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就顯示,當中近一半受訪在職護老者和四分一長者護老者同時出現有「沉重照顧壓力」、「抑鬱徵狀」及「家庭功能薄弱」的狀況,屬高危群組。 照顧者路難行,何時才能得到一絲喘息?民間一直要求政府對照顧者加強支援的聲音從未間斷,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制訂全面政策及支援服務刻不容緩。 (文章刊於2019年4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