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軟餐改革 改善長者生活

早前到日本與當地的學者及樂齡企業交流,發現日本在解決吞嚥困難問題上多從食用者的角度出發,供應商製作軟餐產品時,會盡量還原食物的外貌以吸引用家進食。市場上亦備有各種預先包裝的軟餐供應,除便利店外,用家更能透過流動售賣機購買產品,可見其普及程度。 日本軟餐的發展有賴當地政府的支持,政府鼓勵「經口進食」,要求院舍確定長者或病人完全失去經口進食的能力後,才能以插喉餵食。同時,他們推出完善的軟食指引及標籤制度,為有吞嚥困難人士提供選擇軟餐的參考,方便有不同吞嚥需要的人士挑選產品。 若然香港也有類似的政策支持,軟餐文化必能於本地廣泛散播開去,故社聯近年積極推動軟餐改革,希望透過軟食指引及標籤制度的確立,幫助不同持分者拓展本地未來軟餐的發展,提升有吞嚥困難人士的生活質素。 我們早前進行「長者及殘疾人士軟餐的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結果顯示不少意見認為軟餐食物賣相不佳,而照顧者及院舍又缺乏烹調軟餐的技巧,令院友食慾大減,即使照顧者及院舍有意改善情況,但礙於財政及人手等因素,往往有心無力。調查亦發現照顧者及院舍對預先包裝的軟餐、製作軟餐及由餐廳供應軟餐等產品及服務的需求非常龐大。 下周舉辦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將設「樂齡美食街」,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及公司將會參展,為長者及有吞嚥困難人士提供預先包裝的軟餐、軟餐產品試食及煮食示範,提供多元化的軟食方案,同場舉辦「食得喜樂齡美食烹飪大賽」,盼是次展覽能夠對香港軟餐發展帶來新刺激,注入新思維。 文章刊於2019年11月1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一起走過認知障礙

談到認知障礙症,許多照顧者皺起眉頭,皆因目前沒有根治方法,患者會逐漸失去一些功能,例如記憶力減退、分析和思考能力改變、失去方向感,溝通及情緒控制方面或會出現困難。照顧者很用心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但擔子確實非常沉重。 事實上,本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目前已超過十萬人,其中八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每三人就有一人患有此症。預計未來二十年,隨著人口高齡化,患者人數會超過二十三萬。如及早發現,可以透過藥物和訓練幫助減慢衰退速度,坊間也有許多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相關服務。與此同時,如能善用樂齡科技,有助改善患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以記憶力衰退為例,許多時候忘記服用藥物,現在已有隨身提示器或物聯網系統裝置叮囑患者定時服藥。GPS全球定位系统、人面識別系統,以及防跌和離床警報裝置,均有助處理遊走問題。 再者,部份或晚期認知障礙症患者難以用語言表達,一些協助溝通互動的科技尤其重要。最近我們試用由荷蘭引入的音樂治療儀,透過接觸、敲擊及揉搓表面,轉換為不同聲音,協助和有溝通困難的人士互動。另一款產品則由丹麥引入,會隨著使用者的動作發出柔和的音樂及震動,有助安撫情緒。這些產品將在本月21日至24日舉行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展出。 同時,博覽亦設有認知障礙症主題館,因應患者及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的狀況,在場景中配置各款科技產品,讓公眾親身體驗,期望這些科技不論於院舍和家居,均能為照顧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援。 文章刊於2019年11月6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資助社會房屋中介機構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已走過了第二個年頭,近三百個家庭入住社會房屋,居民人數近八百。過去兩年,我們在界內外連結不同資源,為有住屋需要的基層家庭提供單位及支援。二十七間非政府機構相繼參與成為計劃下的認可營運機構,有十間機構更在不同地區營運社會房屋,為住戶提供服務。 尤記得計劃開展時,有人擔心共住易生磨擦,所謂「相見好,同住難」,因此前線同工在共住家庭的配對上也花盡心思,讓住戶先行商討、了解和磨合。住戶入住初期,同工定期探訪,了解他們在居所空間的使用和家務工作的分配上的協商和磨合進度,這大大減少了在入住後住戶之間的磨擦及衝突。 究竟入住社會房屋的家庭有何改變?除了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和減輕生活擔子之外,有些住戶的情緒問題,家庭和親子關係都得到改善。有些父母亦提到,孩子在社會房屋有自己的玩樂及學習空間,充滿喜悅。 政府即將投放更多資源推動過渡性社會房屋,唯政府也必須多加留意如何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生態系統,集結不同社區資源,讓社福機構或社企更容易實踐多樣性的社會房屋。 其中一個方案是由政府提供資源,資助非政府機構成立「社會房屋中介機構」,以協調營運機構及社區資源,為有意提供及租住社會房屋的業主及租戶提供服務,相信有助更好地運用房屋資源,支援住戶及提升其能力。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2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組合社會房屋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未來三年提供一萬個單位,這是一個可觀的數目,社聯作為過渡性房屋或者社會房屋的推動者,歡迎之至,但亦憂慮此目標不易達到,因為在實行上有不少難題。  我們現正籌建三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分別位於深水埗南昌街,欽州街和葵涌業成街,總共提供約四百個組合屋單位。南昌街項目可望在明年第二季完成,為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人士提供過渡性住房,從而改善生活。 雖然有業界人士說南昌街項目的進度理想,亦有許多專業人士仗義協助,但比我們原定計劃已有所延誤,而且整個籌建過程其實非常艱難,原因除了因為社聯沒有建屋經驗,更因為組合屋在香港仍是新生事物,過去一年多,我們送交文件/圖則到政府不同部門審批,就像走進「木人巷」一樣。 有政府部門表示,不會因為項目得到政府支持或項目屬於短期非永久建築物,而寬鬆處理。當然,確保組合屋的安全和合法是我們的堅持,但期望有關部門擁有審批組合屋的經驗和建立相關標準後,日後可縮短審批時間。 施政報告提到市建局、香港房屋協會和香港建造商會等機構將為營辦的民間團體提供專業意見和項目管理支援。然而,既然這些機構有豐富的經驗,由他們負起建屋的責任,再由社福機構或社企負責軟件配套,如營運社會服務和建立社會資本,則有望發揮協同效應以增加建屋量,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巿民。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2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施政報告

新一份施政報告終於出爐,一如所料,政府圖在房屋和土地方面下重藥,包括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常規化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津貼(俗稱N無津貼),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大幅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等措施,回應了部分市民的訴求。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暫未能確定,因為政府還需與棕地擁有人角力、妥善安置及補償寮屋居民,市場反應則見有二手樓盤封盤反價,有經濟師預計樓價上升,但亦有人呼籲買家入市前要小心衡量風險。  對於基層市民,政府亦採納了民間團體的一些建議,包括提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及改善綜援。 施政報告提出超過二百項措施,雖然不算有甚麼新意,但在許多政策範疇亦有所着墨。可惜對於市民最關心、最影響香港前途、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政治風波,特首卻沒有提出半點可令人滿意或安心的回應,難怪泛民建制議員均異口同聲地批評。 大型社會運動持續了四個多月,不論是警方和抗爭者使用的暴力均不斷升級。施政報告提到法治精神、尊重人權、多元包容、言論自由和有效施政等核心價值,卻沒有提出任何方案。 今天的危機源於政府管治失誤,令巿民對行政長官、政府管治團隊、警隊失去信心,繼而質疑一國兩制。公眾認同應以理性方法解決政治問題,但理性必須要建基於事實、真相,因此要走上復和之路,就必須從真相入手。今天,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全民最大的共識和政治出口;特區政府必須慎重考慮,否則難以紓解對立局面,而這些仇恨亦會成為另一個深層次矛盾,影響香港穩定。 文章刊於2019年10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