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寒冬

持續多月的疫情嚴重衝擊經濟民生,各行各業陸續出現停業、凍薪、裁員的情況,社會企業(社企)也甚為嚴峻,很多社企的生意均錄得虧損,部分沒有足夠現金流的更陷入倒閉危機。 社企營運困難重重,尤其是實體零售店類型。疫情下市民大幅減少外出消遣,社企零售店舖生意慘淡,進入寒冬。政府在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零售業資助計劃」,向零售商戶提供財政援助,紓緩疫情帶來的影響。計劃正好涵蓋社企經營的實體零售商店,每間合資格的零售商店可獲一次過港幣8萬元資助,而以同一機構經營的零售店舖在計劃下可獲得最多港幣300萬元的資助。 社聯正協助政府處理社企的申請,讓沒有商業登記的社企也能受惠。有關申請截止日期為4月12日,部分社企已獲審核,還沒有申請的就要把握時間了。 然而,需要援助的社企遠不只於零售類別,例如從事本地導賞的社企,便因學校停課及遊客減少,接近零收入狀態。還有家務助理等上門服務的社企,以及美容等個人服務業社企運作亦大受影響,但它們皆未能從政府現行的基金中受惠。 期望政府下一輪抗疫基金資助能涵蓋所有社企,提供更多支援,讓社企繼續實踐使命,協助弱勢社群就業,促進社會共融。 文章刊於2020年4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家長抓狂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多個國家封關鎖國,停巿停課。留在家中,除了一些需要家居工作Work From Home的員工外,人們也絕非無事可做,尤其是家長,可能較平常更忙碌。 最近看到網上片段,以色列一名媽媽躲在車內自拍發洩。她育有四名子女,但家裡只有兩台電腦,無法滿足學校遙距教學的需要,而且根本分身不暇,一時要跟進數學作業,一時要教科學,同時也要當音樂老師,從老師傳來的手機短訊從早到晚沒停過。問題是她不可能懂得所有學科,總之壓力超大,更激動地說:「現在孩子發現我們有多蠢了」。 相信這段片引起不少香港家長共鳴,筆者也聽同事說過,復課無期,校方和老師擔心停課期間學生的學習進度大幅落後,故所給的工課較平常還要多。無論輔助教學,溫習和對答案的工作都落在家長身上,更莫說要處理子女的陋習、管教問題,以至日常家務和公司工作。 事實上,也有一些家長積極得很,將子女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的,100%做到停課不停學。筆者明白,老師和家長都是用心良苦,不過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時也想輕鬆一點享受玩樂,就是放空發呆也沒所謂。在緊張的生活裡,大人小朋友其實也需要緩衝空間。 家長不妨在社聯的社福抗疫資訊網站的「居家樂活」欄目(https://bit.ly/2vStdqJ)找些互動遊戲,建立親子關係,嘗試調整心態,發掘混亂喧鬧下的美好。 再者,這個星期六是4月4日,港人多在這天慶祝兒童節,是為保障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受教育權、撫養權等權利、改善兒童生活、反對虐待兒童或毒害兒童而設立的節日。大家至少在這天輕鬆些吧,在難以預料的疫境下加多一項「放空權」,其實也不為過。 文章刊於2020年4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研社區土地信託平台 拓展民商官合作的社會房屋

何俊傑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 陳子晴女士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主任 社會房屋在香港的發展正如火如荼。過去兩年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積極統籌及推動社會房屋的發展,先後開發「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和「組合社會房屋計劃」,為基層住戶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前者主要接收並翻新發展商及公營機構的閒置單位,現提供逾350多個單位;後者則租用發展商及政府的閒置土地(至現時已接收三塊土地),興建組合社會房屋,並著力在未來兩年提供近400個單位。這些先導計劃促使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並承諾在三年內提供1.5萬個單位;更多地產商亦願意提供土地予社福機構,發展過渡性社會房屋,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面對新增的土地,如何能有效選取、分配及管理土地,以持續發展由民間主導的社會房屋,增加可負擔房屋的選擇?歐美國家在民間主導的模式下,發展出社區土地信託平台,它是一間跨界別的非牟利機構,負責買地或租地,並聯同社會房企或獨自興建可負擔房屋及社區。她的特點是將地價及房價分開,減低房價受炒賣及外圍經濟因素影響。這次,我們介紹加拿大的社區土地信託,讓我們構想未來的社會房屋發展。  加拿大的社區土地信託模式 加國在九零年代曾停止發展可負擔房屋,讓私人發展項目主導,結果樓價與收入的升幅脫節,許多市民面對住屋困難。當地非政府機構、公益金融機構及不同專業團體嘗試自救,利用創新方法應對日益嚴重的房屋問題,例如搜羅可用的私人物業改為社會房屋,可是樓價太貴,他們在購入這類單位時遇上不少困難,導致社房發展裹足不前。 及後,温哥華市政府意識到房屋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成立專責小組,以象徵式租金及長期契約租出六塊土地興建社會房屋及合作社房屋,促成社會房企聯合起來,利用社區土地信託的模式向政府申請使用其中幾塊土地。温哥華社區土地信託基金(簡稱:基金)就是由卑詩省房屋合作社聯盟 (Co-op Housing Federation of BC (CHF BC))孕育而成,她與聯盟內的房企合作,發展不同的房屋項目,並以可負擔的租金租予中低收入家庭。  這間土地信託基金是一間非牟利及跨界別組織,成員包括社會房企、房屋合作社及當地的居民組織,基金負責向市政府或發展商租或買地,並在單位建成後交由服務機構營運。基金主要職責是興建可負擔房屋、管理土地及維持各項目收支平衡,減低當中的風險等;營運機構則負責編配單位,管理物業及提供社會服務予住戶。部分營運機構亦會參與興建社會房屋,視乎機構能力而定。  圖一:温哥華社區土地信託基金基本架構  項目財務互補 土地信託基金從不同渠道集結資金,除政府資助外,亦向信用合作社借貸,應用在項目的前期工作及處理現金流問題。另外,基金營運須自負盈虧,所以她以單一地約承租多塊土地,除了有利於融資、按揭貸款外,更重要是可一併管理、利用較高租金的項目補貼資助項目,維持整體財政的可持續性。基金計劃在不同地點提供不同類型的可負擔房屋,單位的租金水平由最低以市價23%租予正接受生活津貼的住戶,至最高以市價80%租予中等收入住戶,確保不同收入水平的住戶均有機會受惠。由於地契租期較長,項目可作長遠營運,故基金會在扣除營運成本及償還貸款後,將盈利用於開展新的項目,或向租戶減租,增加可負擔性。 信託平台減低風險 套用到香港的情況,現時的過渡性房屋計劃主要針對私人閒置用地或官方非住宅用地,社區土地信託作為一個跨界別平台,在租用土地前會較小心評估土地的可行性,不會受房屋數量的壓力而忽略居住質素及項目對鄰近社區及環境的影響。此外,平台可統一申請或借用政府及發展商的土地,大大減省行政程序的時間,然後按地區、大小等分配。 在項目分配上,社區土地信託會邀請跨界別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無論是有經驗或有興趣加入社會房屋運動的社福機構或社企,均可就新項目提交服務營運建議書。參考現時發展商與服務機構合作的土地發展模式,發展商已不只考慮單位的供應量,還顧及到社會服務的配套,例如推動健康發展指數、社區廚房、託兒服務、就業培訓等。公平及透明的土地分配機制更可保證項目管理質素及服務建議切合居民需要,有助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開發融資方法 此外,現時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普遍缺乏前期資金及人力資源,例如,在決定單位或土地是否適合發展社會房屋時,機構需要聘請專業人士進行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等;單位落成後,亦需要資源聘請人手,處理租務及為住戶提供適切的社會服務。温哥華有成熟的公益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為項目注入資金,或利用土地抵押方式,增加流動資金,令社區土地信託的項目得以實現。相反,在香港,除了政府提供建造費外,暫沒有其他機制提供所需流動資金,故有必要開發其他融資方法。 最後,項目間的互補模式須將不同項目統一管理才可實行。由於現時每塊土地的位置優勢不同,租期又不長,若官方只促成每個項目獨立發展,營運又各自為政,實難以有效運用收入高的項目補貼虧損項目,以減低發展社房的財政風險。這亦局限了機構只能租用零租金的土地,限制社房發展的潛力。 總結 香港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開啟了一種民商官的房屋及社區發展模式(social-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既為基層居民提供另類適切住房,亦突破公營及私營模式的限制。社會土地信託正正就是這類合作機制,在現有的置業階梯外拓展更多可負擔房屋的選擇。 文章刊於2020年3月25日《信報》 ...

勿鬆懈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發展多月,初期公眾的防疫意識很高,注重個人衞生及減少聚會,以及實施一系列的在家工作措施和暫停非緊急的公共服務,疫情一度緩和,二月每天只有零星的新增個案。 疫情看似漸穩,部分市民的戒心也放下了不少,各行業開始復工。街上人流回升,一些食肆坐滿食客,甚至有搭枱情況,酒吧內亦有不少顧客三五成群飲酒交談。 可惜,事與願違,上星期開始疫情急轉直下。隨著外地疫情嚴重,有外遊返港或留學生回港後出現徵狀,每天有幾十個新增確診個案。此外,亦有曾到娛樂場所的人士確診。 坊間都擔心第二次社區爆發,隨著每天可能有幾十個新增確診個案,對醫療及防疫工作帶來沉重壓力,未來來兩,三個星期相當關鍵。 政府已公布回復特別工作安排,只會提供必要、緊急和有限度的基本公共服務。公共機構及許多私人機構隨之採取彈性安排,社聯亦立即撤回增加員工上班比例的決定,盡量讓員工在家工作。醫護人員也在社交媒體上載標語,呼籲公眾留在家中減低傳播機會。 此刻我們不能鬆懈,敬請公眾: 取消外遊計劃 避免聚餐或聚會等社交活動 減少外出 保持雙手清潔和佩戴口罩 文章刊於2020年3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黃婆婆的隱蔽心事

缺口罩,愁生計,這是基層人士在疫情下天天遇到的困難,但公眾看不到的其實更多。我們為「社福抗疫資訊網」搜集資料時,收到許多社福機構傳來的感人故事,以下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傳來的服務個案。 缺乏接觸、感受不到人心熱暖,人活在「社交孤島」終會慢慢枯竭。「中咗武漢肺炎死梗!」、「出面無晒米,連廁紙都畀人搶晒!」、「聽講邊度邊度又封城,死咗好多人」,亦真亦假的網上資訊,連月來嚇得65歲的黃婆婆(化名)一時熱一時冷。 沒有近親,也沒有密友,黃婆婆是外界眼中的「隱蔽長者」。慣性獨來獨往,但疫情下,再資深的「獨狼」也敵不過生活的考驗:家中只剩下兩個口罩和少量糧油乾貨,想到後日就要到醫院覆診,令她不禁發愁。該出去嗎?還是留在家中期盼疫情漸過?該打電話給誰?有能幫忙的人嗎? 她一直待在家中,二十多天,孑然一身。種種情緒令人越來越難以開口求助,被世界遺棄,怎會不可怕?但面臨斷糧斷藥的困境,她終踏出一步,離開心靈孤島,經社署轉介至女青明儒松柏社區服務中心。 面對社工,黃婆婆憋在心中的驚恐終於決堤:對疫情真偽的誤會、對無米糧無口罩的畏懼、「我有氣管病,不時咳,出街一咳,人人以為我有病!」 個多小時的電話對談,社工向黃婆婆講述各種正確的防疫資訊和疫情發展。「不如,你到我們中心攞啲口罩應急?」社工的耐心,讓老人家放下了最後的心防。當黃婆婆來到中心,親手接過口罩,表情不再繃緊。經再三開導,她更願意在疫情過後再訪中心,告別隱蔽。 有時,看起來比生病更可怕的,是孤單一個人承受未知的恐懼。照顧鰥寡孤獨,就是不讓他們被抑鬱和恐懼支配,讓他們知道,他們沒有被遺忘。 “The worst part of holding the memories is not the pain. It’s the loneliness of it. Memories need to be shared.” 抗疫路上,但願我們能登上更多孤島,分享生命、分享愛。 文章刊於2020年3月1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