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食」快餐
政府統計處《2046年的香港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顯示,屆時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三分之一,其中85歲以上長者人口將升至73萬。超高齡社會衍生許多生活需要,其中包括適合的膳食,社聯曾經進行調查,在76歲至85歲居住於長者及殘疾院舍的長者中,就有四分之一需要不同程度的軟餐膳食;根據前線服務經驗,許多居家安老的長者也有不同的膳食需要。 社聯早於2017年已開始發展及推廣「照護食」,除了希望不同界別和服務都能有製作食品的標準指引可依,其中一個重點是提升「照護食」的普及性,最終可讓長者及照顧者能夠在社區上容易購買得到「照護食」產品。經過多番努力,我們的合作伙伴陸續在社區推出照護食,當中大快活集團更成為首間提供軟餐的連鎖快餐店。 大快活集團將於10月推出軟餐,並提供WhatsApp預訂送貨,包括咖喱雞飯、焗豬扒飯、忌廉粟米肉粒飯及菠蘿咕嚕肉飯。筆者有幸嘗鮮,佩服產品還原度高,餐盒包裝亦印有不同語言翻譯,方便外傭照顧者閱讀產品指引。購買後只需簡單加熱,吞嚥困難市民便可安在家中享受無味精、原汁原味食材。 研發團隊用近兩年時間研發符合照護食及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等級4 的軟餐,以確保產品能夠平衡吞嚥困難人士與照顧者需要。由於現時尚未確定市場需求,生產量相對較低,軟餐成本亦較平常餐食高兩至三倍,實在是一大挑戰。 這項計劃不單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產品銷售項目,也是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照護食.啖啖快活食」計劃的其中一部份。大快活會在不同分店設立「流動吞嚥評估站」言語治療師會為有需要人士進行吞嚥評估,教育大眾對吞嚥困難及軟餐的認知。 市面提供更多照護食產品供消費者選購,加上到位的服務及政策,將有利營造吞嚥友善社會,亦是推行銀髮經濟的好例子。 文章刊於2024年9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AI陪伴機械人
香港面臨人口高齡化,無論在社會保障、照顧服務,基層醫療,以至日常社交娛樂,都必須及早規劃。日本面對高齡化社會較有經驗,他們早幾十年便出現人口高齡化,在環境設計和樂齡科技上都走得較前和完善,以陪伴機械人(Companion Robot)為例,日本有專為不同服務而研發的機械人,目前已套用人工智能(AI)技術。 福岡一間長照機構去年推出名叫「Dai-chan」的AI陪伴機械人,外型為可愛小男孩,擔起與長者互動聊天的角色,採取引導式對話,準確辨別及學習語音,並判斷專注度,若它們察覺對方在講到某個話題特別起勁時,就會繼續更深入的聊下去;相反,若發現對方不感興趣,也會即時轉換聊天題材。院舍測試結果顯示,能有效緩解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焦慮不安情緒。 觀乎日本社會對這類科技有較高接受度,也發展成為一項銀髮經濟產業。筆者早前到東京旅遊,在大型百貨公司看到展銷多款日本製陪伴機械人的攤位,包括去年在本港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GIES)展出的LOVOT及許多周邊產品。 這類陪伴機械人越趨客製化和個人化,畢竟要親近長者,就得學懂閱讀他們的語言文化和情緒,AI能夠幫大忙。至於香港,始終是廣東話為主的社會,如這類科技能夠提供更準備的辦識及學習能力,相信會更普及。今年11月舉行的GIES也會展出不同種類的照護及復康機械人,讓公眾親身體驗,請留意網站最新資訊https://gies.hk/。 文章刊於2024年9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地理空間數據:社會服務智慧之眼
發展局於2021年成立地理空間實驗室(Geospatial Lab),其後推出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入門網站,整合各個政府部門的空間數據,提供方便、易於取用、高質量和最新的空間信息和服務,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這些地理空間數據為社會服務帶來變革,就像一雙智慧之眼,為社會服務注入新的活力,讓服務更加精準、高效、透明。 以無障礙服務為例,空間數據辦事處及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在港鐵、購物商場、以及服務視障人士的團體支持下,共同協作在「我的九龍東(MyKE)」手機應用程式推出「暢行助手」功能,該功能是項「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為視障或有需要人士提供室內和室外無間斷語音導航,目前功能覆蓋九龍東內港鐵站和地標購物商場。 有社福機構在空間數據辦事處的協助下,把優化升降機計劃進度資料整理成儀表版,機構職員就可以輕易規劃樓梯機服務路線,接送住在正在維修電梯的大廈的服務使用者。 至於在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在深水埗派發物資包,辦事處和當區民政事務處記錄部分大廈派發防疫服務包的資料,及後更利用在疫情期間收集的劏房戶數據,以及辦事處的深水埗建築物數據,估算每幢建築物的平均居住面積。民政事務處組織義工根據相關數據,走訪他們認為較擠迫的大廈,將空氣淨化機送給最有需要的居民。 空間數據還有意想不到的用途,例如有大學團隊把香港城市景觀的三維動畫製作影片,給長者中心內患認知障礙症的會員認識附近路況。 社會服務既有全港層面,亦有地區和鄰里層面,服務範疇和運作早有地理概念,現時再配合科技、專門人手、以及政府開放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服務需求的空間分佈,讓服務機構能夠更精準有效地將服務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以創新方案支援更多巿民。 文章刊於2024年9月13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年邁親人有啖好食
照護食‧社區日台上一位在職照顧者分享照顧母親的經歷,看到有吞嚥困難的母親逐漸失去食慾而感到非常難過,當知道有製作軟餐和照護食的工作坊,即使路程遙遠,舟車勞頓,她也積極上課。第一次將自己的成品帶給母親享用時,母親的笑意令一生難忘,盡孝的喜悅也非言語筆墨所能形容。 她照顧母親的經歷是許多照顧者的寫照,想盡一切方法讓年邁親人重拾食趣,這也是社聯一直推動照護食的初心。隨著愈來愈多院舍及商界開始參考及採用我們去年發表的《照護食標準指引》製作適合吞嚥困難人士的膳食,今年我們繼續透過跨界別合作,以社區為基礎,落區推廣照護食,同時推動吞嚥友善食肆,讓市民可以堂食或購買照護食。 「照護食種子餐廳」計劃第一階段目前已有四間不同類型的食肆參與,包括:鏞記酒家、一葉小廚、ASAP As Simple As Possible、iBakery愛烘焙餐廳。上周社區日活動當日公眾試食多種照護食產品,如鮮茄豬扒飯、咖喱雞飯、增稠奶茶、果茸,以及迷你低糖蛋黃蓮蓉月餅,公眾都很感興趣。 至於「照護食‧啖啖快活食」計劃則為社聯與港大吞嚥研究所、大快活集團的合作計劃,由香港交易所研究資助計劃撥款支持,招募吞嚥困難人士享用照護食友善餐膳,記錄相關數據,以研究吞嚥困難人士進食照護食餐膳的前後感受和分別,而言語治療師亦會為快餐店前線同事提供培訓及顧問服務。 期望越來越多食肆能夠提供不同種類的照護食餐膳,由堂食到外賣服務,讓吞嚥困難人士能夠享用營養與色香味俱全的膳食,並可與親朋好友共度同枱食飯的美好時光。10月至12月還有連串照護食以「區區有啖好食」為名的社區推廣教育活動,敬請留意照護食網站最新消息 https://www.carefood.org.hk/。 文章刊於2024年9月1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促進少數族裔參與基層醫療
衞生署《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顯示,慢性疾病如超重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在香港15至84歲人口中仍然普遍,比率逐有上升。政府於2022年底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應對人口高齡化及慢性疾病發病率上升的挑戰,同時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向患者提供資助,而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陸續投入服務,當中少數族裔也是重點服務對象。 根據本地不同的研究調查,少數族裔的慢性疾病發病風險較華人高,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共建健康家庭計劃」的調查就有超過75%的少數族裔服務使用者存在肥胖問題;而大多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的服務使用者在接受健康檢查之前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在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擔任社區健康主任的巴基斯坦裔Maria說,小時候看到親戚不懂得管理自身健康,身體肥胖,但又缺少運動,加上飲食較為多油多鹽,加重身體負擔。 據知當局即將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詳情翻譯為多個少數族裔語言,方便少數族裔人士使用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和轉介至私營醫療服務,以獲取適當的診斷和管理疾病方案。然而,地區康健中心要到位地服務少數族裔,亦需要在服務安排上有一定調整,例如聘請少數族裔前線人員或透過少數族裔義工接觸和服務族群,不僅可以與族群成員更好地溝通,還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從而帶動整個族群提升健康意識。 至於少數族裔服務網絡也須與地區康健中心更緊密的合作,例如定期舉辦少數族裔健康大使培訓計劃,鼓勵族群積極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及使用基層醫療服務。再者,醫護人員亦可參與不同的文化培訓活動,了解少數族裔的健康需要,提供具文化敏感度的治療服務。這樣的互動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確保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所需的照顧,還能促進社區凝聚力。 文章刊於2024年9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